
拼多多的22 歲女員工猝死,讓“內卷”這樣一個有些費解的詞再次變成了熱門話題。
不知道會有多少人和我一樣,面對這個話題的時候,心中五味雜陳。
在全世界“內卷”比較嚴重的國家里面,最出名的正是我們的近鄰,韓國和日本。日韓社會有許多相似點,比如國內市場狹小、人多地少、社會階層固化,中下層子弟只能寄希望于考上名校,擠入精英群體,去實現階層升遷。中產階層為了不至于階層滑落,都在非常辛苦地工作,生怕在激烈的競爭中掉隊。
工作勤奮努力,固然是東亞國家人民共有的美德,但也不可否認,社會競爭壓力下,從企業到個人,沒人敢放松繃緊的神經。可以說,“內卷”社會的特征是:每個人都怕輸。
我們這個社會已經到了談論“內卷”的時刻了嗎?這一刻難道不是來得有點兒早嗎?
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突然想起前一段時間和一位朋友的談話。
朋友在衛生系統工作,最常去的地方是各大醫院。那天和朋友聊起她家五歲孩子的教育,她對現在小小年紀就要上若干種特長班的做法嗤之以鼻:“我只給孩子報了游泳班。她身體好就可以了。”
我這位朋友本屬于傳說中的“海淀媽媽”,博士,典型的高知分子。海淀媽媽不是都比著“雞娃”嗎?就算不給孩子那么大壓力,語數外這些基礎課難道不應該安排上嗎?聽到她這樣的話,我大惑不解。
她看了我一眼,說道:“你如果像我一樣每天都在醫院泡著,就不會這么驚訝了。”原來,因為工作關系,她每天都會看到那些因為各種疾病而從全國各地來京就診的患者和家屬,包括各種得了不治之癥的病人,可謂是看慣了生離死別。
“看著那些病人和家屬是真可憐,但醫生也真的沒有辦法救他們。”她的語氣低沉、平靜,卻也能讓人感受到面對生命無常時的無奈。
“病人中有很多是年富力強的中年人,中風、偏癱、癌癥是最常見的。年輕人得各種癌癥的也不少見,還有因為過度勞累,突發心臟病猝死的。那么拼命掙錢,最后年紀輕輕,連命都沒了,要錢有什么用呢?所以說,一切都只是浮云,什么都沒有健康的身體重要。”她溫柔地摩挲著正坐在一旁看《熊出沒》的女兒的頭發,“我閨女有個好身體是第一位的,以后她不管干什么,反正肯定餓不死,就行了!”
聽見她這么黑色幽默,我禁不住笑了。
什么是最重要的,我們很多人其實并不真的明白,或者即使明白這個道理,卻做不到真的改變。
因為我們太渴望成功了。
我們自己如果事業成功,就希望子女能更成功,至少也要和自己差不多,如果自己沒那么成功,也就希望子女會比自己成功。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兩句老話既是愿望,也是實打實的壓力。
我們似乎忘了,成功與否,都是相對的,關鍵在于如何定義成功。我們的社會環境、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都以是否擁有成功的事業作為價值衡量標桿。這可以理解,因為我們這個社會需要更多的就業崗位,大家都要努力,推動社會前行。但整個社會都形成以有錢有勢作為衡量成功的標準時,便缺少了對平凡的接納和尊重。
所有對“內卷”的恐懼和焦慮,都是源于我們面對自身處境時的無力感。這種無力感又來自哪呢?我認為,是來自我們對自身缺陷的不接納,對自己不能做人上人這種可能的恐懼。我們希望不斷實現階層躍遷,向外不能,便只好“內卷”。
曾經不明白樸樹的歌曲《平凡之路》為什么叫這樣一個無趣至極的名字,似乎什么都沒說。
現在,我從中看到的是這樣一個人生命題:我們的內心是否會平和地擁抱當下,是否能夠找到真正的幸福,取決于我們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自己的平凡,然后繼續努力。
大多數人的人生都是平凡的,平凡的人生浸泡在平凡的苦樂中。
在一個談論“內卷”的時代,真正的智慧也許不是無上限地打雞血,而只是對自己和孩子說這樣一句話:不成功也沒關系,做一個平凡的人,擁有平凡的快樂和悲傷,度過平凡的一生,并不丟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