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媛 向俞璇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1966年11月12日,武隆縣青吉公社(今武隆區芙蓉街道青吉村),20歲的毛盛明面對鮮紅的黨旗,鄭重地舉起右手,許下鋼鐵般的誓言。
這也成為毛盛明迄今為止最難忘的一個場景,“從宣誓那一刻開始,我的一生便有了責任與光榮”。
如今,毛盛明入黨已有55個年頭。武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已過古稀之年的他既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
而入黨時許下的錚錚誓言,早已變為不計得失、樂于奉獻的精神堅守,始終貫穿于他的生活和工作中。
農民的兒子
1946年,毛盛明出生于青吉鄉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初中畢業后,他回到家鄉參加勞動,并在20歲那年,如愿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各地水利建設風風火火。
1967年,21歲的毛盛明成為武隆縣巷口區(今武隆區巷口鎮)的一名水利員,參與全區的水利建設規劃及水利設施修建。
由于地理原因,有的鄉只能從懸崖上建渠引水,而這并非易事。
“當時我們攀爬在懸崖上,一邊尋求支撐點,一邊用水準儀測量各項數據。”毛盛明回憶道,“那個時候,我們有用不完的干勁和勇氣,身后就是懸崖也不害怕。”
如今,毛盛明從自家出發,只需驅車20多分鐘,便可來到當初修建的紅陽水庫。
當時,毛盛明兼任水庫建設的質量檢測員,因此他要為水庫渡槽的每一噸水泥、每一塊石頭把好質量關。
“水庫渡槽的每一塊石頭我都親手摸過。”毛盛明說。
那時,由于缺乏設備,修水庫、筑堤壩基本只能靠工人肩挑背扛來完成。
“那個時候修水庫,人山人海,熱鬧得很。我既負責檢測質量,也和他們一起撬石頭、修渡槽。”由于經驗不足,毛盛明在和工人一起撬石頭時,遇到過石頭滾落差點砸中自己的險情,也遭遇過差點被洪水沖走的危險……
回憶起這些經歷,毛盛明只是笑笑說:“我是農民的兒子,更是一名共產黨員,我只是做了該做的事。”
“草鞋書記”
1977年,毛盛明調往廣陽公社(今武隆區鳳山街道楊家村)任黨委書記。
“初來乍到,我對基層工作不甚了解,而廣陽公社的實際情況又比較復雜,部分黨員干部存在工作作風問題。”毛盛明回憶道。
“通知早上8點開黨員大會,12點左右人才能到齊”。這樣的現狀,給了毛盛明當頭一棒。
思來想去,毛盛明下定決心整治作風問題,以便更好地帶領鄉親們搞生產建設。
此后,每次開會毛盛明都提前到場,到開會時間后,他便將主席臺從室內移到屋外。“遲到的人都會從主席臺經過。”毛盛明說。
經過對黨員干部逐個談心談話后,毛盛明了解到了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也了解到一部分黨員同志遲到和缺席的原因——開會時間太長,而開會伙食需要自帶糧票,這部分同志家庭比較困難。
“轉變作風,要以身作則,更要以心換心。”了解到情況后,毛盛明便私下將自己的糧票送給這些同志,他說:“只有班子力量凝聚起來了,才能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久而久之,再也沒有人開會遲到,大家齊心協力促生產。
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毛盛明帶頭扛石頭、背水泥,和黨員、群眾一起建設養豬場,并在之后成功種植黃連、杜仲、黃柏、辣椒和向日葵等多種經濟作物,使廣陽公社成為全縣發展多種經營的典型。
“那時,我穿著草鞋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也穿著草鞋幫他們解決難題。”毛盛明笑著說,“所以,后來鄉親們都把我喊做‘草鞋書記。”
科技興農“領頭雁”
1988年,毛盛明調任武隆縣農委黨組書記、主任。隨著科技興農熱潮興起,其主抓的蠶桑產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當時,比起傳統的育苗方法,我們采用的是方塊育苗。用營養土加點肥料,抹平后再將其劃為一小塊一小塊的方格子。”毛盛明用手在桌上比劃著,“為保證通風透氣,蠶房四面都有窗戶,蠶子結繭有專用的方格簇,一格一蠶,蠶會在對應的格子中結蠶繭。”
毛盛明出身于農民家庭,農民需要什么,他心里十分清楚。
為調動群眾的積極性,解決他們在科學種養殖方面的難題與困惑,毛盛明與主管部門的領導和技術員一起,挨家挨戶為群眾講解蠶桑種養殖、水稻拋秧、肥球玉米栽培等新技術。
同時,為加快蠶桑產業的發展,延長產業鏈,毛盛明還經常到絲綢公司了解蠶繭后續的加工和銷售情況。
在毛盛明等人的努力下,武隆蠶桑種養殖規模在近20年時間里實現了大幅提高,蠶繭的質量不僅得到了保障,更構建起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有效帶動了全縣的就業和經濟發展。
“陀螺干部”
“75年,在歷史長河中僅僅彈指一揮間,在一個古老民族的史冊里,或許只有一小段,可對于人的個體則不然。”在《建黨100周年,幸福不忘黨恩》一文中,毛盛明以自己的切身體會為切入點,細數了武隆75年來的經濟社會發展歷程。
今年是毛盛明從武隆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崗位上退休的第15個年頭。
退休之后,毛盛明任武隆區關工委副主任。
“雙河鎮對學校校內車輛出入安全隱患進行了整改。”在調研報告中,毛盛明將日常工作中的走訪調研情況一一羅列出來,并形成書面報告,供相關單位參考。
工作之余,毛盛明則喜歡拿著相機,拍一些關于農民豐收、農村新貌、文化傳承、自然風光的新時代圖景,記錄時代,傳播正能量。
“寫作和攝影是我一直以來的愛好,已經堅持了幾十年。”如今,毛盛明為這一愛好賦予了新的意義,“除了興趣外,我更想通過文字和照片,將祖國的繁榮昌盛和大好河山展示給更多人。”
在毛盛明的相冊里,有一張照片在去年的“武隆區離退休干部‘我看脫貧攻堅新成就攝影展”中獲得一等獎。
照片上,兩位近百歲的老人拿著手機,一位年輕人在旁指導,老人們對著屏幕露出了笑容,這張照片被命名為《與時俱進》。
“退休老人也要與時俱進。我不僅要繼續做好關工委的工作,更要看著我們國家發展的宏偉藍圖一點點變為美好現實。”末了,毛盛明補充道,“退休后,回望來時路,總算是沒有辜負55年前自己面向黨旗立下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