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幼飛
87歲的蔣大榮依然很忙。
雖然已從黔江縣(現黔江區)政法委退休25年,但這位老人似乎并沒有清閑的時刻,幫助群眾排憂解難,持續關注下一代成長難題,他總是沖鋒在前。
“工作可以退休,但履行黨員義務不能停。共產黨員為民服務只有起點,沒有終點。”蔣大榮稱。
“父親對黨的熱愛,對工作的負責深深地影響了我們。”大兒子蔣曉明感嘆,“我們都在努力,希望能成為父親那樣的人。”
永不掉隊跟黨走
踏入蔣大榮的家,眼前的一幕讓人驚嘆——狹小的客廳中,一張寬大的木桌和一個巨大的書柜占據了大部分空間,桌子上、書柜里滿滿當當地擺放著各類報紙雜志。
讀書筆記、普法檔案則被整理成冊,用牛皮紙袋裝著,塞滿一個又一個抽屜。
這里是蔣大榮退休后的“休息站”,亦是他的精神食糧的“補給站”。
“每天,我都要學習3個小時以上。”說罷,蔣大榮從隨身攜帶的布包里翻出幾本書。《革命烈士書信》、《紅巖精神》……雖然書頁已經微微發黃,但他仍視如珍寶,用棉布細心地包好,空閑時就會取出來看一看。
“我家現在四世同堂,三代向黨,生活幸福美滿。沒有共產黨,哪有我的今天?我只有通過不間斷地學習,才能永不掉隊跟黨走。”蔣大榮的話鏗鏘有力。
蔣大榮小時候挨過餓、吃過苦。出生于秀山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的他,只讀了幾年書就輟學回家幫母親干農活,“父親在我8歲那年去世了,作為家里唯一的男性,我必須承擔起這份責任”。
即便如此,由于家里太窮,吃不上飯是常有的事。“餓到受不了了,我們就吃酒糟來充饑。后來我還去幫地主放牛,挑木柴去集市上賣。”蔣大榮回憶道。
1949年11月,秀山解放。
隨著秀山的解放,這位農家的貧苦孩子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1950年,蔣大榮作為村干部協助解放軍清剿土匪;1951年,他參加培訓班學習,隨后被分配至黔江,從事公安工作。
“是黨給了我機會,讓一個放牛娃能夠走上工作崗位,我要用一生來回報黨。”正式參加工作后,蔣大榮再次以優異的表現獲得入黨的機會,他回憶說:“我永遠記得自己站在黨旗下作出的承諾:進了黨的門,就是黨的人。永遠跟黨走,全心為人民。”
立足崗位作貢獻
從事公安工作期間,蔣大榮負責查辦案件。
1970年一個冬日的清晨,夜色尚未褪去,萬物仍在沉睡。
蔣大榮和偵查員馮大貴沿著羊腸小道上山了。他們手腳并用,小心翼翼地攀爬至位于白土鄉三塘蓋的某個山洞附近。
山洞旁是懸崖峭壁,地勢十分險峻,稍不注意就可能摔下山崖、粉身碎骨。因此,這里又被當地人稱為“燕子遷洞”。
“在辦理一起案件的過程中,我們得到線索,該案的3名犯罪嫌疑人潛逃進了山洞。”蔣大榮稱,“我們只能趁他們睡覺的時候,進山洞襲擊。”
借著微弱的亮光,蔣大榮看到洞口有柴火燃燒過的痕跡,3名犯罪嫌疑人正躺在洞里呼呼大睡。蔣大榮很是興奮,趕緊朝洞外的馮大貴做了個手勢。
“不許動,把手舉起來”,“武警和公安已經把洞口封住了”……兩人故意制造聲勢,使嫌疑人辨別不出警察的人數,從而順利將三人抓獲。
“事后覺得挺驚險的,但抓捕的時候我完全沒有怕的感覺。”蔣大榮笑道。
這股熱情貫穿了蔣大榮工作的始終,他那特殊的鞋子就是最好的見證——在每雙鞋子右腳的鞋面靠近鞋頭的位置,總會有一個洞。
孩子們很奇怪,為什么送給父親的鞋常穿不了幾天就破洞了?
殊不知,這個洞是蔣大榮自己剪的。
1968年,在一次抓捕犯罪嫌疑人的過程中,蔣大榮的右腳受了傷。他瞞著組織和家人,靠吃止痛藥硬扛,拖到最后,腳趾骨變了形,落下了殘疾。
“我不想被調離崗位,也不想給組織添麻煩。”為了讓行動少受影響,蔣大榮干脆把右腳穿的鞋剪出一個洞,就這樣繼續為了工作奔走。直到退休后,負傷致殘的事情才被組織知曉。
“好好工作”還母債
1964年10月15日,正準備下鄉執行任務的蔣大榮收到一封電報。
電報上寫著13個大字:黔江,公安局,蔣大榮,母病重,速回。
蔣大榮慌了神,一邊是需要立即出發的特殊任務,一邊是病重的母親,“當個人利益同社會利益發生矛盾時,我還是選擇了社會利益”。
待到任務結束,蔣大榮趕回秀山的時候,只剩下一抔黃土和母親在彌留之際給他留下的那句話:“我等不了他了,叫他好好工作。”
“忠孝難兩全,我這一生欠了孝敬母親的債!”蔣大榮紅了眼眶,聲音顫抖。他從相冊里翻出一張母親的黑白照片,那是他參加工作的第八年,由于自己忙于工作一直沒有回家探親,思念兒子的母親不顧勞累,一路輾轉從秀山來黔江探望時拍的。
離開時,母親還叮囑道:“不忘自己苦,不忘黨的恩,你要好好工作。”
“母親一直告訴我要好好工作,于是,我就把這人生最大的遺憾轉化為工作動力。聽母親的話,好好工作,報答黨的培養。”蔣大榮一邊說,一邊用手輕輕地撫摸著那張不足掌心大的照片,眼里滿是眷念。
蔣大榮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身患胃病仍堅持工作,連續多日不休息追捕逃犯……1978年,他被評為四川省勞動模范。
曾經,蔣曉明對父親如此“拼命”的工作態度很是不解。
“奶奶臨終前,我們天天盼著他回來,但他就是不回來。”蔣曉明稱,“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我進入公安系統工作后,查閱以前的資料時,發現很多大案都是父親破的,我才慢慢理解他。”
看似沉默寡言的父親有著這么大的能耐,蔣曉明在驚訝的同時,心底也滋生出幾分崇拜:“后來,我就以父親為標桿,一定做到愛崗敬業、嚴格執法。”
走好人生第二步
1996年,蔣大榮退休了。他把當時的狀態描述為“三無”:無工作任務,無人安排做公事和無人監督做事。
如何將工作退休的“終點”轉化為人生第二步的“起點”?
“雖然我已經退休,但我始終沒有忘記自己黨員的身份,也始終牢記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打鐵必須自身硬,蔣大榮主動將“三無”轉化為“三自”:思想工作自己做,自己找事情做和監督工作自己干。
不定期給社區矯正對象上課,幫助被學校勸退的高中生重返校園,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帶頭捐款等。“知心老人”的稱呼在群眾中越叫越響,越來越多的人在遇到難事時,第一時間找到蔣大榮。
蔣大榮不僅關注民生,為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還積極參與法治宣傳教育,以法育人。
“每個月我都會收到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邀請,只要他們邀請我,我都不會拒絕。老的是年齡,不是精神!”說到法治宣傳工作,蔣大榮臉上再次綻放出自豪的笑容。
2019年,蔣大榮獲得“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20年,他再次榮獲第三屆重慶市“十大法治人物”稱號。
“共產黨員不僅僅是個身份,更是一份責任。我們要不忘初心跟黨走,履行義務把恩報!”蔣大榮很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