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雁云,王云鋒,周春亮
(中交路橋華東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1210)
隨著我國大規模經濟建設,地下工程項目數量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基礎越埋越深、條件越來越復雜,各類地基基礎、基坑施工都需要考慮進行地下水控制[1]。地下水控制是工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專業性,對巖土工程設計、施工的影響最大也最復雜。
在眾多影響基坑安全的因素中,地下水占有重要的作用。根據大量的基坑工程事故統計,很多都與地下水有關,而且后果往往很嚴重。地下水對基坑工程的影響,除了水土壓力中水壓力對支護結構的作用外,最主要在于基坑涌水涌砂、邊坡失穩(滑坡)、滲流破壞(流砂、突涌、管涌)、水土流失造成地面塌陷、排水固結引起地面沉降、建筑物變形以及水、土資源環境惡化等[2]。選擇合理的地下水控制方法,可防止地下水的不良作用對基坑安全及周邊環境產生影響,保障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正常進行。
高港大道(通港路~揚子江路)地下綜合管廊工程項目地處泰州高港地區,毗鄰長江,綜合管廊長2.462km,斷面尺寸為8.7m×4.0m,分3艙布置,分燃氣艙、綜合艙、電力艙,內含系統包括供配電、消防、通風、電氣、監控、排水等系統。
綜合管廊基坑開挖深度約為7~14m,建筑場地類別為Ⅲ類,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基坑支護結構安全等級為二級。綜合管廊基坑支護類型為鉆孔灌注樁+內支撐,鉆孔灌注樁為φ850@1 050排樁,樁頂設1 200mm×900mm鋼筋混凝土冠梁;鋼支撐采用φ800×10鋼管,縱向布置間距為6m,內支撐一端設置活絡端,施加250kN的預加力;灌注樁外側采用φ600@400雙重管高壓旋噴樁作止水帷幕,并結合管井降水,如圖1所示。

圖1 基坑支護示意
高港區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古代是淺海,后來逐漸成為陸地。地形平坦,地面高程一般為2.000~5.000m、最低處1.800m(局部地面)。大體北部為高沙平原,南部為沿江平原,江岸線附近的狹長區域為江邊灘地。
根據地質勘察報告,本項目的地基土體可分為4層,現從上至下依次為:①表土 灰褐色~灰色,上部含大量磚礫碎石等,下部由素填土組成,主要由粉土、粉質黏土組成,飽和,松散狀,局部含植物根莖,河道部位以淤泥、淤泥質土為主,該層土整個場區普遍分布,土質不均,成分雜,結構松散,為高壓縮性低強度土,工程性質差;②粉砂 灰黃色~青灰色,飽和,中密,以石英、長石、云母等為主要礦物成分,渾圓狀,磨圓性好,顆粒均勻,級配不良,黏粒含量極低,該層屬中偏低壓縮性、中等強度地基土,工程性質較好;③粉砂夾粉土 粉砂,青灰色,中密為主,飽和,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長石、云母等,渾圓狀,磨圓性好,顆粒級配不良,黏粒含量平均值低;粉土,灰黃色~青灰色,濕~很濕,稍密~中密,搖震反應迅速,無光澤反應,低干強度,低韌性;粉土與粉砂的層厚比約為1/3,場區普遍分布;該土層為中低壓縮性,強度中等,工程性質好;④粉砂 青灰色,中密為主,飽和,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長石、云母等,渾圓狀,磨圓性好,顆粒級配不良,黏粒含量低,場區普遍分布,該土層為中低壓縮性,強度中等,工程性質良好。土體力學參數如表1,2所示。

表1 土體力學參數

表2 地基土承載力 MPa
根據區域水文地質資料,場區歷史最高地下水位及近3~5年最高水位埋深約0.5m,地下水位年季節變化幅度一般在3.0m,呈冬季向夏季漸變高的趨勢。
基坑工程中地下水的不良作用可歸納如下。
1)在含水層處于飽和狀態下開挖或止水帷幕失效,產生滲流破壞。如發生流砂、滑坡、管涌和基底突涌。其中,大量的泥砂流失將產生災難性后果,如建筑傾斜、基坑失穩等。
2)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層固結沉降,導致周圍地面沉降甚至區域性地面沉降。
3)強透水性含水層的大量涌水,導致基坑被淹或者水位無法降至滿足施工要求。
4)坑內土體疏干效果差,影響基坑施工效率。
以上也是深基坑地下水控制的4個要素。本項目水位較高,土層為粉砂及粉砂夾粉土地質,透水性強,降水施工對管廊基坑施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若降水失效,坑內水位無法達到坑底以上,導致基坑無法干作業;若過分大面積降水,可能導致周邊道路、構筑物沉降超標,引起開裂甚至倒塌。
降水方法根據場地水文地質條件、降水目的、降水技術要求、降水工程可能涉及的環境保護因素等進行選擇(見表3)。土質主要為粉砂層,另有粉砂夾粉土,滲透系數大,采取的降水類型為管井[3]。

表3 降水類型
綜合管廊基坑地下圍護結構與止水帷幕深入到降水含水層中,部分隔斷基坑內、外的水力聯系,地下水的流動受到阻擋,滲流邊界非常復雜,地下水呈三維流態,降水設計時往往需要進行滲流計算[4]。此類型基坑降水為“隔水帷幕深入降水含水層中的基坑降水”。
土層的含水層厚度大,周邊環境有道路、房屋構筑物,常采用此類方法進行地下水位控制,由于受圍護結構繞流阻水的影響,坑內降水時,基坑內、外往往會產生較大的水位差,需預防管涌發生[5]。降水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降水結構
項目周邊環境場地復雜,不適用于采用坑外降水,采用坑內降水主要控制坑外水位不下降或少下降,有利于環境保護,缺點是形成坑內、外水頭差,易引起管涌。初步擬定降水方案,在坑內兩側按梅花形布置管井,縱向間距15m,管井深度設在坑底以下2m,管井直徑300mm。
1)抗滲流穩定計算
抗滲流計算方法采用臨界水力坡度法[6],垂直滲徑換算系數(上段)0.8,垂直滲徑換算系數(下段)1.0,水平滲徑換算系數0.0,有效重度由飽和重度計算。通過計算得出抗滲流穩定安全系數為2.2。
2)地表沉降計算
地表沉降計算方法采用同濟拋物線法[7]。按單點降水深度不同計算地表沉降,當降水深度達到最大時,地表沉降最大為8.3mm,地表沉降分析如圖3所示。

圖3 沉降計算
3)降水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降水計算結果
通過初步分析計算,井群出水量和單井實際出水量滿足要求,選擇出水量大于90m3/d的水泵,功率選擇2.2kW。
降水期間需對水位等監測數據進行分析,確?;油鈧人蛔兓挥绊懼苓吔ㄖ笆姓O施。采用φ300mm井管形成深井降水系統,成孔直徑≥500mm,成井深度結合現場實際情況但需保證降深。井管外徑為300mm,基底標高以下管壁上布φ10@40孔,梅花形布置。為保證井管周邊有良好的透水性及防止泥砂滲入,應在管壁外側包2層30目濾網[8]。管井降水在開挖前14d開始施工。
1)施工期間需確保管井連續抽水,施工用電須達到100%的保證率,同時要配足夠數量的備用水泵[9]。選擇一個管井為觀察孔,保證降水水位線在基坑0.5m以下。
2)在臨近建筑物邊設置沉降觀察點。降水后需進行24h不間斷觀測,一旦發現有沉降須立即停止降水或減少降水,并做好記錄、分析。
3)分析整理記錄,繪制抽水時間與地下水位的變化關系圖表、出水量(設置量水設備測量流量)與抽水時間的關系圖表,依據觀測記錄繪制水位降落曲線及動態變化情況。

圖4 觀測井水位標高
按擬定的方案進行實施,通過14d的觀測,坑內最終水位維持在坑底以上約100cm處,未達到降水效果,1~5d水位逐步連續下降,6~14d基本維持在平衡,水位無下降情況。選取了3個觀測井進行統計分析,水位標高如圖4所示。
針對此降水失效情況,分析現場實際現象:①期間管井降水運行正常;②第7天時發現管井內的水位已達到極限,出現無水現象,說明井內出水量大于涌水滲水量;③出現井內無水現象時,停止降水約1h,管井內水位上漲約1.5m高。
針對以上現象,分析原因,主要是管井長度不夠、降水深度不夠、降水井間距過大等導致降涌平衡,坑內水位一直處于坑頂上,模擬計算出坑內水流夾角為116°,如圖5所示。

圖5 降水失效原因分析
因此,對管井設計進行優化調整,在坑內兩側按梅花形布置管井,縱向間距10m,管井深度設在坑底以下5m,另外,考慮管井深度越深滲水涌水量越大,需保證水泵出水量滿足滲透量要求[10]。
通過實施觀測,降水期間第7天坑內水位已達到坑底以下1m位置,后續基本保持穩定,在此布置情況下,出水量與滲水量平衡。以此作為經驗值參考,進行大面積降水施工。
通過項目實施情況可以得知,在高水位粉砂土層下綜合管廊基坑降水施工取得良好成效,能滿足施工作業要求。
基坑的降水設計作為理論參考,可依據止水帷幕深度、降水井深度、出水量、土層滲透系數等參數確定。但由于土質土層的復雜性,更需要通過實施,對降水效果進行判斷分析,取得經驗值,確定降水范圍、降水時間等。
由實踐得知,止水帷幕越深,降水深度越大,坑內降水效果越顯著,但需考慮方案的合理性與經濟性,選擇最合適的設計。在一定深度的止水帷幕下,可增加管井數量,適當加大管井深度,控制單個水泵出水量,謀求降水平衡。此施工技術可為其他同類型環境的基坑降水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