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霞
良性卵巢腫瘤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婦科疾病,該病可以發生于任何年齡,不過以育齡女性為高發人群。過大的卵巢良性腫瘤容易引起下腹劇痛,此時往往需要進行手術治療,萬一未及時手術治療便可能造成腫瘤破裂或者壞死,危及患者健康安全[1]。目前,臨床上對卵巢良性腫瘤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成熟,腹腔鏡下卵巢瘤剔除術已被作為臨床首選[2]。以往的腹腔鏡手術主要為多孔法,單孔腹腔鏡手術是近年來興起的微創方法,其創傷更小,不過由于操作過程中視角及器械布局均具有局限性,操作技術需要更加精湛,因此臨床上對其治療效果說法不一[3],本研究旨在探究單孔腹腔鏡治療良性卵巢瘤的效果及對卵巢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8 年10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40 例良性卵巢瘤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20 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0~58 歲,平均年齡(38.17±7.48)歲;平均腫瘤體積(6.71±1.62) cm3;其中卵巢囊腫 8 例,卵巢黏液腺瘤5 例,畸胎瘤7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2~57 歲,平均年齡(37.29±7.19)歲;平均腫瘤體積(6.62±1.73) cm3;其中卵巢囊腫10 例,卵巢黏液腺瘤6 例,畸胎瘤4 例。兩組患者年齡、腫瘤體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活檢證實為卵巢良性腫瘤、腹部無手術史、近期未使用過抗凝藥物和免疫抑制劑;排除標準:合并嚴重的慢性疾病、肝腎等重要器官嚴重障礙、凝血功能異常、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患者均知曉本次研究并自愿加入。
1.2 治療方法 患者采用截石位,行全身麻醉,氣管插管。采用CO2氣體建立氣腹,其壓力為12~14 mm Hg (1 mm Hg=0.133 kPa),手術由同一醫師及助手完成。
觀察組采用單孔腹腔鏡進行治療。于臍下1.5 cm做橫切口,切至腹白線,病用布巾鉗將臍周腹壁提起,選用10 mm Trocar 穿刺進腹,建立氣腹,其壓力保持在12 mm Hg,置入30°腹腔鏡對腹腔進行探查,經切口置入10 mm Trocar 穿刺套管,然后在其左右各置入2 枚 5 mm Trocar 穿刺套管。在進行卵巢囊腫剝除過程中,在囊腫側腹壁垂直置入帶線縫合針以達到牽引作用。首先采用單極電凝鉤于囊腫表面電凝一小孔,將帶線穿刺針經此孔縫合卵巢皮質,以進行腹腔外牽拉固定,采用分離鉗將卵巢皮質和囊腫壁間隙的囊腫完整剝出,在分離的同時進行電凝止血,若囊腫有粘連先將粘連分離;若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先將囊液吸凈后,剝除囊壁;若為畸胎瘤,將卵巢組織提起,然后進行分離瘤并完整剝除。將標本袋通過操作孔置入腹腔并收集瘤體并取出,然后對盆腔與卵巢創面進行沖洗,對出血部位進行電凝止血,確認無出血后,將沖洗液吸凈,將鞘管依次退出,常規縫合穿刺孔,完成手術,瘤體送檢。
對照組采用多孔腹腔鏡進行治療。于臍下、麥氏點和對應部位做 1 cm 及0.5 cm 的切口穿刺,將腹腔鏡、電鉤及抓鉗分別置入3 個穿刺孔,剩余操作與觀察組相仿。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及治療前后卵巢功能指標、免疫功能指標水平。①手術相關指 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②卵巢功能指標:包括FSH、LH 及E2;③免 疫功能指標:包括患者血清中CD3+、CD4+、CD8+及CD4+/CD8+。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卵巢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組內及組間FSH、LH 及E2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卵巢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卵巢功能指標比較()
注:兩組組內及組間比較,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組內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中CD3+、CD4+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CD8+高于本組治療前,CD4+/CD8+低于本組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患者CD3+、CD4+及CD4+/CD8+低于本組治療前,CD8+高于本組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中CD3+、CD4+及CD4+/CD8+明顯高于對照組,CD8+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良性卵巢瘤隨著病程的延長,瘤體體積會逐漸增長,增加治療難度的同時也增加了惡變風險,因此臨床上卵巢良性腫瘤的主要治療方法為及時進行手術切 除[4]。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手術已成為臨床首選,其手術效果也得到了臨床廣泛認可,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降低手術創傷,加快術后恢復是臨床一直不斷的追求,單孔腹腔鏡應運而生,其創傷更小、術后無明顯瘢痕,但是對醫師的操作技術要求更加嚴 格[5]。在此次研究中,觀察組采用單孔腹腔鏡,對照組采用多孔腹腔鏡,觀察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手術時間略長,術中出血量無明顯差異,但是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明顯減少,說明單孔腹腔鏡手術更有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由于操作難度加大,手術時間也相對延長,術中兩組同樣采用電凝止血,因此出血量相差不大[6]。手術的創傷會導致機體發生應激反應,給患者圍術期安全帶來風險的同時還會影響免疫功能,若創傷過大致使應激反應過度便會抑制免疫功能,主要體現在CD3+、CD4+淋巴細胞亞群及CD4+/CD8+下降。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的血清中CD3+、CD4+及CD4+/CD8+明顯高于對照組,CD8+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單孔腹腔鏡手術對免疫功能的影響更小[7]。而對患者卵巢功能方面上,于術后患者月經第3 天,對其E2、FSH 及LH 進行檢測,發現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卵巢功能均未見明顯變化,說明腹腔鏡手術能有效保護卵巢功能[8]。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選取的病例數有限,缺乏一定的代表性,在今后的工作中仍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為臨床治療良性卵巢瘤提供科學有效的依據。
綜上所述,對良性腫瘤患者采用單孔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能有效保護卵巢功能,且對免疫功能影響 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