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志剛
明治維新使日本實現近現代化并躋身西方列強行列,當時推行的“殖產興業”和“富國強兵”等國策既是日本構筑現代產業能力和科技實力的催化劑,也成為其對外發動侵略戰爭的前提條件。尤其是“富國強兵”,最終成為日本窮兵黷武走向失敗的一面鏡子。最近,日本自民黨提出“新成長戰略”框架大綱,與以往聚焦刺激經濟和重視振興產業的戰略不同,這次明確提出側重“經濟政策和企業活動”與“安全保障無縫鏈接”的所謂“經濟安全保障視域下的投資戰略”,亦即今后的經濟增長、產業振興及企業投資等,將與國防安全、軍事保障及遏制能力等有機結合。日本輿論有人稱之為令和版的“富國強兵策”。那么,這份“新成長戰略”的實施前景和實際影響將會怎樣?
首先,“新成長戰略”凸顯日本政界對國家走勢的危機感及焦慮感。面對拜登總統積極推動國際協調和盟友合作、重新恢復全球和地緣影響力以及加大抑制中國的諸多嘗試,日本政界一些人意識到現有經濟定位無法支撐日趨復雜的國際博弈,現有經濟模式難以輔助不斷變化的雙多邊外交,也感受到圍繞新冠疫苗研發、高端產業技術、經濟發展潛力的危機感,同時咀嚼到在中美大國博弈中周旋的地緣焦慮感。
這使他們認為,需以一種嶄新的戰略來修正“重經濟、輕安保”“重合作、輕遏制”的經濟與安保相對乖離的現狀,主動推動經濟成長服務國家安保的“護航船隊”角色轉換,進行經濟增長與安保博弈合二為一的大戰略調整。
其次,“新成長戰略”推動朝野形成經濟服務地緣安保的新意識。日本一些政治精英認為,過去很長時期,日本較為追求經濟優先和合作利益,常將“經濟”與“安全”分開對待,導致所謂日本不斷因為經濟因素而被綁架。這次“新成長戰略”之所以引發熱議,很大原因就在于其折射了日本開始正視“經濟底力支撐國家外交和安全保障”的轉變。“新成長戰略”核心明確要推動高端芯片為首的產業優勢服務國家安全,強調將改變國內產業高度依賴進口高端芯片的窘境,將立足穩定供應支持國內研發及建設產能基地,并構筑美日臺企業聯手研發新機制。
“新成長戰略”還釋放了“經濟增長和防衛費聯動”的信號,聚焦防衛預算不需拘泥于占GDP的比例,指出提升防衛費不僅事關日本安保戰略和能力,還是強化美日同盟和美日印澳等雙多邊安保機制的重要體現,推動防衛費占GDP比例實現重大突破的姿態躍然紙上。
最后,“新成長戰略”并不掩飾劍指中俄等地緣競爭對手的意圖。大綱認為中俄聯手趨勢不斷形成,渲染中國對日本海域及臺灣海峽施壓、在南海等海域展示海空力量、利用經濟實力鞏固地緣安保等等,借此聲稱日本需要重新審視安全與經濟無法相交的既有思維,以經濟和安保雙輪擴大對華博弈的主動權和抑制力。有人還稱需正視中日防衛預算差距擴大至4倍等現實,盡快制訂安全保障視域下的對華經濟政策。
出臺怎樣的增長戰略無疑是自民黨乃至日本政府的權利,但從本質上說,這次的“新成長戰略”怎么看都脫不了為日本向美選邊站背書的干系,也充滿配合美國在產業和科技上抑制中國的意味。且不說這種做法本身有悖于全球化和多邊主義等區域合作理念,真照這個思路走下去,不僅將使日本失去多年摸索形成的經濟外交的主動權和對外合作的靈活優勢,也將對日本經濟界造成實質損失和額外的投資困惑,并將進一步損害中日政治互信,傷及兩國民意,日本最終會自嘗苦果。
歷史殷鑒不遠,經濟與安保捆綁下的全民皆兵走勢更讓人們擔心日本是否會重蹈覆轍。對日本而言,高舉和平發展與合作共贏旗幟,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和與鄰為善,同中國等國一道推進RCEP、中日韓FTA等區域一體化機制,無疑是最符合本國國策和長遠利益的選擇。▲
(作者是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東北亞戰略研究院首席專家)
環球時報202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