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新
2021年國際兒童節到來之際,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式生效。《未成年人保護法》號稱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小憲法,對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權益的法律體系,健全未成年人保護的相關法律制度,都將發揮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未成年人保護法》的這一次修訂是在中國的未成年人成為網絡原住民的情況下,在未成年人的日常認知、教育和成長都與網絡密切相關的情況下所做的全面調整。它回應了當下社會各界在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方面,尤其是網絡權益保護方面的關切,是社會各界同心協力,共同提升青少年網絡權益保護水平的重要依據。
作為《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的重大亮點,便是在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增加了未成年人網絡權益保護專章。網絡保護專章的內容,連同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其他涉及未成年人網絡權益的部分,共同構建起相對完整的未成年人網絡權益保護體系。準確理解網絡保護專章的原則精神和核心關切,是社會各界落實好、執行好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尤其是網絡權益保護事宜的重要前提。
網絡保護專章詳細列明了社會各界,尤其是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在以未成年人為對象的各類網絡服務過程中應當履行的各項義務。它為互聯網服務提供商落實平臺責任,平衡商業訴求和社會責任,切實為未成年人創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努力方向。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網絡保護專章部分和其他部分一共8次提到網絡沉迷。按照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定,社會各界,包括監護人、新聞媒體以及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等,在保護未成年人網絡權益方面,都應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防止未成年人用戶過度沉迷網絡,防止未成年人因為對網絡的過度依賴而產生網絡不良行為。政府應當加強對各類網絡產品、網絡服務內容的防沉迷監管,新聞媒體應當加強網絡防沉迷方面的宣傳,提升廣大未成年人用戶和家長及社會各界的防沉迷共識。在陪伴未成年人成長的過程中,家長也有義務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以避免沉迷網絡給未成年人造成身體心理和其他方面的損害。
《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條款還清楚表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既是家庭的希望、民族的重托,更是國家各項事業繁榮昌盛的基礎。在這種情況下,任何商業力量都不應把未成年人作為自己商業算計的對象,不應當通過引誘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商業訴求,變現自己的商業價值。因此,如何防止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利用自己掌握的技術優勢、數據優勢和專業運營團隊等方面的優勢,對未成年人進行基于數據為基礎的捆綁或社交功能上的捆綁,進而防止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及背后的商業力量基于這種捆綁對未成年人進行的商業算計,將成為未成年人保護法實施過程中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問題。這也將是政府持續關注并進行治理的重點方向。
這對于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尤其是以未成年人綁定程度來獲取不同形式商業利益的互聯網服務提供商來講,是一個嚴峻的現實考驗。因此,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進一步通過完善平臺責任體系的方式,來平衡商業利益和保護未成年人的社會責任,是擺在互聯網服務提供商面前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這項任務完成的好壞,不僅涉及到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的商業風險問題,也涉及到未成年人能否擁有良好的網絡環境。
總而言之,在未成年人網絡權益保護方面,整個社會都有義務為未成年人提升網絡素養,提升未成年人在網絡環境下的自主意識、自控能力做出努力。相關企業也不能只關注經濟訴求而忽視社會責任。▲
(作者是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副院長)
環球時報202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