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委員談高教
鐵 錚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北京高校新聞與文化傳播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
@ 張政文(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校長):
社會服務是高校使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高校是黨的“三農”工作重要力量,應提高政治站位,發揮學科優勢、人才優勢、技術優勢與社會影響力,持續推進脫貧地區的精神幫扶、人才幫扶、科技幫扶、治理幫扶、教育幫扶,為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貢獻教育力量。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最重要的就是精神幫扶。高校要采取符合農村特色、農民特點的有效方式進行理論武裝創新,激發幫扶對象雙手創造財富、勞動創造幸福的內生動力,增強人民群眾的精神力量。人才幫扶是關鍵,高校要從政治高度謀劃脫貧地區幫扶,將下鄉幫扶干部建設納入學校干部人才工作總體部署,積極推動鄉村治理的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并舉”。廣大高校還應發揮管理及智力優勢,把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作為重要職責,圍繞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鄉村治理等開展調研、創新工作,持續推進脫貧地區的治理幫扶。
@ 施大寧(全國政協委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
我認為“破五唯”是對前期中國科技教育功利化的評估體系的糾偏?!捌莆逦ā钡年P鍵在“唯”,說到底還是論文,論文是科研成果的表現形式,論文應該首先根據最初的科研目標去努力,做出成果后再刊發論文,但由于前期的評價體系出現了偏差,導致出現了“為了論文而論文”的現象。因此,“破五唯”的核心在于讓科技評價標準回歸理性,真正把我們的研究成果寫在工作實踐中。學術評價的頂層設計是一個從上到下的系統性工程,這也是從過去一味地追求成果數量,到現在更注重學術成果質量的歷史過程。目前,我國的科研體量比較大,做這種“糾偏”工作是非常及時的。破“五唯”,不僅要“破”,更主要是“立”。破除評價標尺的異化,并不是對學術標準本身的否定,而是強化學術至上。同時,還要與時俱進,借助新方法、新技術制定更能反映評價對象的新標準。破除教育功利化非一日之功,需要抓住破“五唯”的歷史契機,破冰前行、久久為功。
@ 王樹國(全國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學校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增強教育服務創新發展能力,培養更多適應高質量發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各類人才。大學應該打開校門,主動并深度融入社會,把握社會發展最前沿脈搏,真正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潮頭,變革、構建學科體系,讓學生在一個與時代同頻共振、與社會脈搏緊密相連的前沿背景下,去學習知識、把握知識、創造未來。新一輪技術革命過程給各高校帶來巨大挑戰,但更是一個絕好的機遇。西安交大正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開展實踐和探索。學校從校地共建、加強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助力行業企業解決“卡脖子”發展難題等維度,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深化互利合作,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教育與社會、經濟的循環,實現教育體系與科技體系、產業體系、社會體系有機銜接,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期待創新港能走出一條大學與社會深度融合的創新之路,并成為新征程上引領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 趙繼(全國政協委員、東北大學原校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和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顛覆性、變革性和原創性的成果在一些方面還受制于人。為此,一是要加強國家科技戰略力量和體系建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有組織的創新;二是要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構建和完善需求導向機制,深化產學研用融通創新,形成多元創新要素匯聚的良性格局;三是要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突出位置,大力加強基礎研究,鼓勵前沿探索和自由探索,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知識體系創新和成果轉化;四是要深入推動科技與經濟、科技與教育的緊密結合。解決“卡脖子”問題,根本還要靠創新驅動,而創新驅動的背后,是創新人才的支撐。高端人才培養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雙一流”建設高校肩負著培養高質量創新人才的重任。既要重視突破當下的瓶頸,也要看到未來和潛在的風險,尤其是科技基礎和產業基礎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因為后者往往更具挑戰性。我們只有兼顧國家當前緊迫需要和未來重大需求,才是創新強國建設的根本之策和長遠之謀。
“兩會”委員談高教
鐵 錚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北京高校新聞與文化傳播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
@ 趙長祿(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疫情防控常態化、經濟轉型、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等多因素交織,讓今年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嚴峻挑戰。政府、高校、用人單位、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等各方面力量要進一步統籌施策、加強聯動,完善畢業生就業支持體系,保障畢業生充分就業、高質量就業。一是要加大就業市場建設力度。二是引導畢業生多渠道就業和到基層就業。挖掘平臺經濟、共享經濟中的就業機會,引導畢業生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就業創業。鼓勵畢業生到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多元化多渠道就業。加大畢業生赴基層就業的政策支持力度。三是在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畢業生供給結構。優化專業設置,促進招生、教學、就業、學生工作聯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從源頭上解決就業問題。四是科學推進學生職業生涯教育。進一步完善課程講座、團體輔導、個體咨詢“三位一體”的職涯教育體系,通過提升就業核心競爭力,實現學生優質、滿意就業,有效助力學生個人職業生涯發展。
@ 王黎光(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音樂學院院長):
“中國樂派”是以中國音樂元素為依托,以中國風格為基調,以中國音樂人為載體,以中國音樂作品為體現,以中國人民公共生活為母體的音樂流派與音樂學派的合稱。大國崛起需要中國音樂重塑自信;中華文化需要中國音樂奮發有為;美育教育需要中國音樂有所擔當,這是倡導和建設中國樂派推進文化強國和教育強國的根本出發點。中國音樂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曾廣泛地影響亞太地區,今天的中國樂派在塑造中華文明的基礎上,也應對東方文明有所貢獻。首要任務便是在21世紀樹立起中國自己的音樂流派、音樂學派與音樂教育體系。中國樂派的核心是不可復制的中華優秀音樂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特色文化積淀、精神面貌與審美趣味,是重建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中國樂派建設作為文化強國的具體舉措之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中國樂派建設關系到國家文化戰略的實施;二是中國樂派建設關系到國家軟實力和文化凝集力的提升;三是中國樂派及其話語體系建設有助于現實問題的解決。
@ 熊思東(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
在首輪“雙一流”建設中,因身份屬性、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地方高?!半p一流”建設存在著不均衡不充分情況。因此,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過程中,地方政府要在“上下聯動、溝通內外”中發揮更加有力的作用,推動地方高?!半p一流”建設積厚成勢、行穩致遠。一是要強化統籌力,統籌教育、科技、財政等部門,出臺“一攬子”配套政策;將“雙一流”建設納入省市兩級政府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統籌推進區內科創中心建設等重大工程與“雙一流”建設相銜接;統籌落實好部省共建“雙一流”建設協議中的各項改革發展任務。二是要增強引導力,實施分類建設和評價,對具有不同發展基礎和前景的高校實施差別化、傾斜性的資源配置模式,引入第三方評估,實行績效考核,提升建設成效;出臺捐贈配比政策,引導社會資源投入到“雙一流”建設,幫助高校提升“造血”能力。三是要提高保障力,建立部省校定期會商機制,著力破解瓶頸問題;落實“放管服”,支持在建高校在招生、選人、用人等方面先行先試,釋放辦學活力。
@ 范迪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今年“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就教育的根本屬性和發展方向、建設教育強國要破解的重大問題進行了高屋建瓴的闡述。在藝術教育上,我們要著力培養青年學子的思想品德和文化情懷,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歷史觀、藝術觀。中央美術學院加強思政課教學改革,形成貫通思想、情感、認知和專業新的教學模式,注重將校園“小課堂”接續社會“大課堂”,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形成關注中國發展、社會進步的自覺意識,組織學生參與重大美術、設計創作,將專業知識與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結合起來,努力達到“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大思政”效果。美術專業在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中必將大有作為,需要我們更加注重學科內涵建設,鞏固中國美術教育在以往百年中積累形成的經驗優勢,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拓寬口徑,不失時機地培育新的增長點。學校通過拓展藝術管理、美育、藝術品修復與保護等新專業,整合多個學科力量培育科技藝術,朝向“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