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同學


1869年法國黃油供不應求,拿破侖三世懸賞征求替代品之制法,并由化學家Mège-Mouriès成功研制混合牛脂和脫脂奶的人造黃油。1880年代政治漫畫將人造黃油比喻為怪物做的黃油。

1900年代冷凍和奶油分離技術漸成熟,過半數黃油由工廠生產,產量大增。美國向染色人造黃油征重稅,生產商轉用帶黃色的植物油做原料,甚至附上色包,讓用家食前將植物黃油自行染成黃色。

1930年代大蕭條和二戰期間黃油供應大減,植物黃油被廣泛用作替代品。1937年的植物黃油廣告,宣傳它既省錢又健康。

1957年茶餐廳餐牌上的“黃油”其實是植物黃油,價錢較低、不須冷藏,而“鮮黃油”才是我們一般所指的黃油,通常切做片狀上碟。乳業界當然有反擊,如1970年代英國黃油廣告,強調黃油勁足料,卻只比植物黃油貴幾便士。

1977年美國的植物黃油耗用量追上并超越黃油,更于七、八十年代達至頂峰。1990年陸續有研究證實反式脂肪對健康有害, 植物黃油首當其沖。美國營養指引首次呼吁減少食高脂肪的肉類和奶類制品。
2005年美國黃油耗用量反超越植物黃油,并持續上升。2013年美國FDA要求生產商逐漸淘汰反式脂肪食物,包括部分植物黃油。
“菠蘿油”作為下午茶和宵夜點心,非常受廣東人的喜愛。菠蘿油——形似菠蘿的面包中間夾一片黃油,融合在口腔中的美妙感覺相信許多人都嘗試過。前些年,有一種說法是黃油的飽和脂肪會導致心臟病和血管阻塞。不過陸續有研究顯示,動物黃油不但和心血管疾病沒有關系,適量食用的話,還對身體有益。反而一直被捧為低脂健康的植物黃油,所含的反式脂肪,攝取極少量就會大幅提高心臟病風險。
黃油食用史可追溯至公元前,估計源于游牧民族攜帶的牛奶,在旅途中搖晃而分離出黃油。至于植物黃油(又稱人造黃油),百多年前才于化學實驗室誕生,最初為窮人和戰爭期間食用的次等替代品。想不到自五十年代,科學家將心臟病和高膽固醇歸罪于飽和脂肪后,高脂的動物黃油頓時被妖魔化,反而標榜零膽固醇的植物黃油即升級成健康食品。直至九十年代,植物黃油中的反式脂肪(Trans fat)終被證實是心臟病的元兇之一,甚至比飽和脂肪更有害。
撇開這個不說,植物黃油本身就不宜多吃,正如《雜食者的兩難》作者Michael Pollan說:“別吃你祖先認不出的食物。加工食物是食物產品(Food Products)而非食物(Food),植物黃油就是經典的例子。”
如果你以為黃油只有鹽味和無鹽之分,那你就太年輕了!黃油制法隨時代演變,未有消毒和冷凍技術之前,奶油中的細菌會自然發酵,做出天然的發酵黃油。十九世紀巴斯德消毒法(用高溫殺死牛奶大部分細菌)、冷凍技術等的發展,鮮奶油可Keep住不被細菌發酵,做出未經發酵的甜黃油,形成現今兩大黃油類別。特別一提, 不少人喜歡用搽面包的軟黃油(Spreadable Butter),通常會加植物油令它變軟,不算是百分百真正黃油。

生黃油
黃油中最難選,使用農場出產的新鮮奶油制成,有發酵和沒發酵口味,不經巴氏消毒,所以黃油味最純,并完整地保留其豐富營養。

發酵黃油
現今大部分奶油都經巴氏消毒,需另加乳酸菌去發酵奶油。發酵黃油味道濃郁,帶芝士香氣,于歐洲大陸較普遍。歐式黃油(European-style Butter)是發酵黃油的一種,水分含量稍低,口感更豐富。

酥油
發酵黃油加熱過濾后,剩下的脫水乳脂就是酥油,帶焦糖味,適合乳糖不耐癥人士食用。由于可在室溫存放數星期,故常用于炎熱的南亞國家如印度、孟加拉國等,而青藏高原的“酥油”則是指牦牛黃油。

發泡黃油
二十世紀中期,為迎合美國市場而推出方便涂抹的發泡黃油。黃油打入氮氣后密度下降,即使冷藏亦能保持軟身。它和軟黃油不同,沒有混入植物油。


鹽味黃油
源于舊日加鹽防止黃油變壞的習慣,發酵黃油和甜黃油均有鹽味選擇,尤以海鹽風味最佳。

歐盟原產地 法定保護黃油
正如香檳只限法國香檳區,黃油亦有產地限定版,生產商需根據當地規則制造黃油,包裝會印有A.O.P.(Appellation d'Origine Protégée)的logo。如法國éCHIRé黃油,牛只只吃村內青草,黃油以傳統木桶制成,再用山泉水清洗。

甜黃油
又稱未發酵黃油(Uncultured Butter),味道清淡(沒有甜味,只比發酵的味道較淡),奶味較重,尤其適合做糕餅面包,流行于英國和北美國家。
想體驗傳統手制黃油,自己在家也能做到,做法非常簡單,只需將鮮奶油倒進膠瓶,使勁搖至黃油分離出來就行,做出來的黃油味道鮮美,無添加兼較少加工程序,趕快動手,嘗試手制鮮油的滋味。
材料:純奶油、冰凍食用水
工具:膠瓶、刮刀或大匙、濾網
1、將室溫的純奶油倒進膠瓶,扭好瓶蓋不停搖動膠瓶。
2、約五分鐘后開始聽到水聲,此時水油已分離,黃色的固體就是黃油,再搖多幾下就可以了。
3、剩下的液體為脫脂牛奶(Buttermilk), 過濾后可用來做班戟,甚至腌料。
4、用冰凍食用水沖洗黃油,洗走令黃油變壞的脫脂牛奶, 方便儲存。
5、用刮刀按壓出多余水分,放進密封容器儲存。冷藏可放一星期;冷凍則兩個月。
新鮮做的黃油質地軟滑,不過冷藏后會變硬。愛吃軟黃油的,做完黃油后可混入一點冷壓初榨橄欖油,令黃油保持軟身。
調味黃油(Flavored Butter / Compound Butter)分咸甜兩大類,可用作肉類、海鮮、意粉、蔬菜的調味料,或班戟、窩夫、甜品的topping,甚至直接涂在面包上已令美味度大增。調味黃油制法簡單,只需將切碎的材料混進黃油就成。
DIY調味黃油
1. 建議使用淡黃油(自制或買現成亦可)。
2. 預先在室溫軟化黃油,方便攪拌。
3. 可用大匙、打蛋器或攪拌器拌勻材料。
4. 材料最好是干身,若含太多水分,可先抹干(如油浸西紅柿干)或壓成蓉隔走水分(如紅莓)。
5. 做好的調味黃油放二十分鐘會更入味。
6. 黃油在冷藏箱內可保存約一星期;在冷凍柜內可放達數星期。

右圖說(上至下)細香蔥+檸檬皮+鹽=香蔥黃油紅莓蓉+合桃碎+蜜糖=紅莓合桃黃油黑芝麻+白芝麻+海苔碎=和風黃油橙皮+蜜糖=橙蜜黃油油浸西紅柿干+羅勒+鹽+黑椒=意式黃油迷迭香+百里香+鼠尾草+香草黃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