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風者


說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我們第一時間會想起什么?薩拉熱窩的槍聲、凡爾登絞肉機、索姆河地獄、日德蘭海戰……2020年8月在中國大陸上映的這部夢工廠出品的《1917》,正是以那場空前慘烈的戰爭為背景,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1917年,歐洲大陸上的戰爭進入了第四個年頭。原本奉行中立的美國加入了對德作戰,中國等國家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陣營力量大漲。德軍收縮戰線,撤退至興登堡建立防線。在漫長的僵持后,英軍高層逐漸失去耐心,制定了進攻計劃。然而就在發起總攻的前一晚,情報顯示這次進攻是德軍有意誘敵深入的計謀,如果不及時停止,前線1600名英軍將踏入萬劫不復的地獄。在這緊要關頭,兩名英國士兵接到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穿越遍布鐵絲網、地雷、彈坑的交戰區,冒著死于德軍機槍、狙擊手、飛機轟炸和炮彈的危險,把停止進攻的命令傳達給前線的指揮官。
要理解這個任務有多困難,多么令人望而卻步,就不得不提到這場戰爭的特殊性。一戰爆發于1914年,這個時期的戰爭比起以往的騎士沖鋒和步兵排隊射擊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機槍、坦克、飛機等新武器的加入,讓戰爭的烈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等級,士兵們只能整日整夜地蜷縮在戰壕中躲避不知何處飛來的流彈,戰線每前進一小步,都要付出難以想象的代價。在這樣的環境中,別說穿越中間地帶去送信,哪怕是在戰壕中站直身體冒出頭來,都有可能死于非命。電影中,每一個聽到這個消息的戰友都對兩人說:“你們可以去試試,不過那是在送死。”
電影的最大特色在于,導演用“一鏡到底”的方式,全程跟隨兩名士兵的視角,還原了一個真實而殘酷的戰場。這樣的運鏡方式極為考驗導演對鏡頭語言的把控和理解,在技術上也有一定的門檻,更對演員的專業水準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并不常用于宏大的戰爭片的拍攝。但就本片而言,這樣的嘗試是成功的。沒有了分鏡的切換,觀眾失去了視角的轉換,只能一路跟隨著兩位主人公前進,也因此得以對真實的戰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國家間爭奪發展空間的戰爭,是一場典型的不義之戰。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戰后的巴黎和會上,中國作為戰勝國卻不得不將被德國占領的山東移交日本的屈辱,也不會忘記在那之后僅二十年,戰火就再度燃起,席卷了全世界。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歷史的教訓猶在耳邊:珍愛和平,遠離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