晟楠



京杭大運河始建于春秋時期,與長城、坎兒井并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它開掘于春秋時期,完成于隋朝,繁榮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在兩千五百多年漫長的歲月里,經歷了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包括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京杭大運河全長約1794公里,南起杭州,北到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從華北平原直達長江三角洲。京杭大運河全程可分為七段,包括通惠河、北運河、南運河、魯運河、中運河、里運河、江南運河。
運河流域地形平坦、河湖交織、沃野千里,自古是中國主要糧、棉、油產區,而且人口稠密,農業集約化程度高,生產潛力大。直至近代,京津、津浦、滬寧和滬杭鐵路及公路網相繼修建,與運河息息相關;沿線各地工業先后興起,城鎮密集。京杭大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運河水不僅承載著南來北往的船只,也孕育、滋潤著沿岸的運河兒女、運河城市。運河邊的建筑,如會館、河埠、碼頭、橋梁、船閘及漕運衙門等,都是為在實際生產中使用而建;運河邊也產生了很多民風民俗,如江蘇淮安漁民的“交舟頭”“汛前宴”“滿載會”等;在建設運河的生產過程中還產生了許多與其相關的藝術,如大運河號子,是人們在挑河、抬土、筑堤、下樁、打夯的過程中所唱的。這些號子或粗獷簡樸、或蒼涼雄勁,一方面可以鼓舞精神,另一方面可以指揮集體勞動,如山東的《抬土歌》。
提到運河城市,第一個想到的便是揚州。揚州是中國大運河原點城市、中國大運河聯合申遺牽頭城市,也是長江經濟帶和大運河文化帶交匯點城市。
大運河揚州段,北起揚州、淮安交界處,南至瓜洲鎮,全長約150公里。在這條運河線上,留下了歷代文人墨客大量的詩文名篇,例如:“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揚州自古以來,地勢便北高南低,上游淮河流經這里時,水勢直瀉難蓄,船只常常在此擱淺。公元前486年,吳國“開邗溝、筑邗城”,這便是大運河的起點。公元1597年,時任揚州知府郭光復為抬高水位、減緩流速,開挖新河將運河河道改彎,從200米直道變成1800米的河灣,形成了著名的“運河三灣”。
三灣區域原處城郊結合部,農藥廠、制藥廠、染化廠等企業集中,環境臟、亂、差。近年來,揚州市利用三灣原有運河濕地資源,啟動建設占地3800畝的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搬遷企業、拆除碼頭、清理違建,實施水系疏浚、駁岸改造、濕地修復,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如今,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已成為揚州一張重要的生態名片。剪影橋、凌波橋、聽雨榭等景點造型別致,風景美不勝收。
2020年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江都水利樞紐,了解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和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規劃建設和江都水利樞紐運行等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非常關注,他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在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生活幸福,關系青少年健康成長。
樹影斑駁、歲月留痕,如今的人們越發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你們瞧,坐著游船穿行在古老的京杭大運河上,兩岸高樓林立;槳聲燈影中,現代都市景觀與厚重的歷史就這樣微妙地融為一幅秀美壯麗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