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摘 要】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是落實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大舉措,這不僅推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與國際接軌,而且也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創造了機遇和平臺。特別是內陸邊境自貿試驗區的建設,為立足我國本土“自塑”國家文化形象提供了實踐平臺,也為鄰國人民“他塑”中國國家文化形象增置了認知窗口。面對當前內陸邊境自貿試驗區建設中國家文化形象建構面臨的困境,靈活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符號以及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新符號為表征,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本質和中華文化開放包容的品質特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傳播彰顯當代中華文化的自信,從而達到對中國國家文化形象的宏觀建構。
【關鍵詞】“一帶一路”;內陸自貿試驗區;國家文化形象
【作 者】王 勇,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云南昆明,650500。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1)01-0100-0008
近代以來,我國逐步解決了“落后挨打”“貧窮挨餓”的問題,但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在國際舞臺上“失語挨罵”的問題還是不同層面地顯現,其直接原因就是文化話語權缺失和國家文化形象沒有在國際社會廣泛地樹立起來。從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強國”的國家戰略以來,我國十分重視文化軟實力的提升。2013年底,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不僅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1]198。與此同時針對我國的國家形象,提出了“四個大國形象”塑造目標。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建設的逐步落實,我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也加速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為我國國家文化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更廣闊的平臺。2013年9月以來,我國自貿試驗區建設逐步展開,至今已經擴展到全國18個試驗區,為中華文化“走出去”和國外文化“走進來”提供了交流和碰撞的直接對話場,在自貿試驗區的建設中融合國家文化形象建構,是提升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和感染力的需要,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具體實踐,對提升整個國家形象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共建“一帶一路”為我國國家文化形象建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2013年秋,習近平同志提出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并很快得到全球多個國家的支持和參與,迄今為止已有123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文件。共建“一帶一路”無疑為我國走向世界和世界走進中國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法則充分展現了中國作為文明大國、東方大國、社會主義大國、負責任大國的偉大形象,同時也向世界展現了社會主義大國與資本主義大國的本質區別,向世界證實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人類自由發展的必然,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國家文化形象是國家形象的一部分,它從文化層面在公眾視野中展現一個國家的內在特質和精神風貌。國家文化形象的建構與地域文化形象、企業文化形象的建構一樣,存在“自塑”和“他塑”兩種途徑?!白运堋笔橇⒆阌谧陨?,從國家文化的外在表現、內在底蘊和創新發展等方面自我建構塑造,展現給外界的一種富有特色而又表征形態的文化形象;“他塑”就是“他者”通過對我國文化的了解把握和理解認知,站在“他者”的立場用他的語言、文字或其他表達方式對我國文化形象進行塑造。“自塑”關鍵在于自我建構,可以通過內在的“硬”建構和外在的“軟”建構來實現;“他塑”關鍵在于“他者”的認知把握和建構目的。2016年習近平同志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們在國際上有時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存在著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盵1]212共建“一帶一路”,增強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也讓世界更加認知中國、了解中國,為我國在國際上的形象特別是國家文化形象提升創造了機遇,也為國家文化形象的“自塑”與“他塑”提供了重要的實踐場域。
(一)共建“一帶一路”為“自塑”中國國家文化形象提供了實踐平臺
“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的重要舉措,對世界發展而言,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引導他們共搭中國發展快車、共享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成就和經驗;對中國發展而言,為中國產品、中國技術、中國文化等“走出去”贏得機遇、搭建平臺,也為國家文化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實踐基礎?!皣彝ㄟ^自己的行為塑造自己的形象可以稱為國家形象的自塑。”[2]國家文化形象的“自塑”應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結合國家文化發展實際實事求是地塑造國家文化形象,另一方面是校正“他者”對國家文化形象的曲解或惡意“歪”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異于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它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是已經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證明了的先進文化,是與資本私人占有和精英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樣態,在國家文化形象“自塑”中需要突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特點。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通過交流合作更好地講好中國發展的故事、講好中國愛好和平的故事、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運用“一帶一路”這個國際平臺,實踐中國文化形象的自塑,校正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文化形象的污蔑和辱沒,使沿線國家深切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精神本質,深刻體會我國首創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內涵和思想精髓。
(二)共建“一帶一路”為“他塑”中國國家文化形象增置了認知窗口
習近平同志指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盵3]14共建“一帶一路”不僅將中國的發展與世界各國的發展緊密地聯系起來,還極大增進了文化的傳播和文明的交流互鑒,為世界各國了解中國、感悟中國文化增置了重要的認知窗口。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盵4]314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文明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大文明之一,早在公元前我國漢代張騫就已經將我國的文化帶出了國門,在出使西域的過程中將“絲國”等文化形象塑造給了世界。英國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國富論)》中描述中國:“中國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國家,就是說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細,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國家?!盵5]62而后中國經歷了諸多的歷史變遷,在他國人眼中中國文化形象也在不斷地變化。進入二十一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各方面的發展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如何讓世界能客觀地認識中國、理解新時代的中國文化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了解新時代的中國開啟了新的窗口,也便捷了沿途國家感受新時代的中國文化,為友善的“他者”塑造中國文化形象提供了認知機會和理解依據,也有利于校正和修復被一些別有用心者扭曲和污損的中國文化形象。
(三)共建“一帶一路”為展示中國文化形象開拓了國際舞臺
中國是共建“一帶一路”首倡國,也是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物資、技術、資金等軟硬件支持最多的國家,充分體現了中國作為當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大國責任擔當,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建設擔當,為人類自由解放事業作貢獻的社會主義大國擔當。與資本主義的發展一向與“侵略”“霸權”密不可分完全不同的是,中國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之路,這是與中國深厚的“和”文化底蘊密切相關?!耙粠б宦贰钡慕ㄔO發展,進一步擴大了中國對外開放的門戶,將與日俱新的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展現了我國作為文明大國的精神底蘊和文化內涵。為繼續擴大開放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2019年8月國務院再次批準增加了6個自由貿易試驗區。這其中云南的紅河片區、德宏片區和黑龍江的黑河片區、綏芬河片區以及廣西的崇左片區共5個片區都處在內陸邊境的特殊環境,這些內陸自貿試驗片區的建設將國家文化形象的“自塑”與“他塑”進行了“無縫連接”,為在本土塑造我國文化形象提供了全新舞臺,為展現我國大國文化形象提供了“直接”路徑。
二、內陸邊境自貿試驗片區建設中國家文化形象“自塑”的要素構成
2019年8月新劃定的6個自貿試驗區包含19個片區,其中5個分布在內陸邊境且都是少數民族聚集區,并且片區內民族多為跨境民族。受文化沿襲的影響,這些內陸邊境片區在日常生活中民族特色文化元素更加凸顯,如位于云南省德宏州瑞麗市的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德宏片區就多表現為景頗族、傣族等的特色民族文化,從建筑風格到飲食文化都有諸多的體現,而該片區是我國向中南半島國家展現我國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盡管這些特色的地方民族文化彰顯了我國文化的豐富多彩,但不利于他國民眾在日常的經濟往來中客觀、真實、完整地理解中國文化形象,故而在內陸邊境自貿試驗區建設中,運用合適的文化元素準確表征中國整體文化形象尤為重要。
(一)以“歷史悠久”“開放包容”為特點的文明大國文化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孕育出了具有深厚底蘊、文明內涵的中華文化,同時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盡管漢族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數的90%以上,但是從來沒有唯“漢文化”獨尊,始終堅守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文化發展道路,各民族文化欣欣向榮、百花齊放,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包容互鑒、互通互嵌的文化發展格局,這種“多元一體”的文化景觀是當今世界上少有的。英國倫敦經濟學院馬丁·雅克(Martin Jacques)教授在演講中稱中國人民遵從的是文明認同,即對中華文明的認同,而西方國家遵從的是民族認同,這應該是對中國文化的比較準確理解。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出自《論語·雍也》),老子也提出“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出自《道德經》),孟子也曾提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出自《孟子·離婁下》),習近平同志曾引用的“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出自《古今賢文》)等,這些歷史悠久的名句流露著中華文化的開放包容,也彰顯著中華民族勇于擔當天下責任的大國文化風范。從這些文化中能找到中國為什么五千多年的文明從不間斷的歷史原因和維存之本,中國是文明大國,中國文化是文明大國的文化,而不是擴張侵略的暴力大國文化,文明大國文化是中國文化形象“自塑”的重要組成元素,體現著國家文化形象的文明本質特征。
(二)以“崇尚和合”“兼濟天下”為持守的傳統大國文化
五千多年的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積淀了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些優秀的文化中積淀著一代代中華兒女在推進中華民族事業中的勤勞和勇敢,蘊藏著一代代中國人民的聰慧和才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既有深邃的哲學思想又有廣博的人文理念,既有高遠的價值觀念又有深厚的道德情懷,富含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特質和民族標識,是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根和魂?!俺缟泻秃稀薄凹鏉煜隆笔亲顐鹘y文化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國人民心中,并產生著深遠影響。傳統文化代表孔子提出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出自《論語·季氏》)“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出自《論語·學而第一》),孟子提出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尚書里“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保ǔ鲎浴渡袝虻洹罚┑龋从持腥A民族崇尚和合、兼濟天下的文化精神。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盵1]83中國是世界東方最古老的國家之一,儒家文化作為東方文化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影響著中國幾千年,儒家思想最中心的“和”觀念是留給中國和世界的一筆寶貴的財富。當今的中國發展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的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1]115,對國家文化形象進行“自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具有厚重底蘊的根不能丟,“崇尚和合”“兼濟天下”的傳統大國文化素材不能丟。
(三)以“改革創新”“自強不息”為內核的奮斗精神
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強不息的民族,幾千年的發展進程中經歷過繁華與衰落、高潮與低谷、盛世與亂世、統一與分裂等,但不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中華民族兒女從未有過氣餒和退縮,總是不懈奮斗,堅忍不拔,迎難而上,戰勝困難,這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永續推進、不斷向前的發展秘訣,這種奮斗精神是國家文化形象內涵的一部分。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的發展遭遇了一系列的困境和瓶頸,中國共產黨人敏銳地洞察到問題所在,帶領全國民眾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化改革,對體制機制進行變革,對社會生產關系進行調整,以期適應當前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在改革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中華民族勇于改革也善于改革,從古到今有很多的先例可循,從兩千多年前的商鞅變法、胡服騎射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北魏孝文帝改制,從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革到“公車上書”“百日維新”,從新中國初期的“一化三改造”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發展在不斷改革創新中向前推進,改革創新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外在表現。改革創新也體現出中華民族善于立足從自身找問題,以破解發展中的難題,以創新發展的出路,這種發展思維與一些霸權國家的暴力侵略、強行壟斷發展思維是完全相斥的,中華民族的這種改革創新、自強不息的文化是國家文化形象的重要元素。
(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靈魂的社會主義大國文化
黨的十八大用12個詞24個字簡潔凝練而又全面準確地概括出了當代中國公民在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應該具有的核心價值觀念,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方面凸顯了社會主義的價值屬性,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在社會主義包容價值多元的前提下,不能丟失價值核心。習近平同志指出:“價值觀念在一定社會的文化中是起中軸作用的,文化的影響力首先是價值觀念的影響力?!盵1]10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雖然與同處一個時空中的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詞眼在表述上看似相近,但其出發點和性質是有本質的區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中國當代文化的核心和靈魂,不僅要在國內各領域踐行,而且應當“走出”社會主義國門,讓世界無產階級所認知,讓國外的“他者”通過對中國當代的核心價值觀念的認識和了解,切身體悟中國國家文化的本質和內涵,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魅力,所以在國家文化形象的自塑中,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個表達的重要元素。
(五)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宗旨的負責任大國文化
中華民族有史以來就是崇尚和合、愛好和平的民族,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更加重視維護地區穩定與世界和平,始終將和平和發展作為當今時代的主題。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而后成為指導和處理國際關系的準則。我國在外交工作、多邊事務、國際合作中始終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原則,在處理周邊國家關系時堅持“親、誠、惠、容”的理念,從不以強欺弱、以大欺小、恃強凌弱,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大國擔當和責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本著“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執行落實,飽含著深厚的“共榮”文化底蘊,讓世界各國分享中國發展經驗,讓世界人民搭乘中國發展“快車”共享發展成果。早在2013年習近平同志就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并先后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寫進了中國共產黨黨章和中國憲法,充分顯現了中國勇于擔當的文化和精神。面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盡顯大國擔當文化,首先在國內疫情肆虐時果斷按下“暫停”鍵,舉全國之力在短短的兩個月不到的時間里使疫情得到控制,緊接著在國際疫情泛濫時,盡管還自身還身處危難,還是頂住困難向世界多國給予物資、人力等方面的大力援助,充分展示了我國負責任的大國擔當,這種擔當文化必將是我國在“自塑”國家文化形象的重要元素之一。
三、內陸邊境自貿試驗區建設中國家文化形象“自塑”的
現實困境和建構途徑
(一)“自塑”的現實困境
內陸邊境自貿試驗區因其地緣條件的特殊,民情社情相對復雜,文化要素多元交織,并且在自貿試驗區內多以國際貿易往來等經濟活動為主,文化建設相對弱化并容易被忽視,這不僅可能現實地影響國家文化安全,而且不利于長遠的國家文化形象的建構。因而在進行內陸邊境自貿試驗區建設中,要注重建設中的文化要素,從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視角加強文化領域安全防范,注重意識形態導向,立足國門塑造中國文化形象,對外傳播國家文化形象。德宏片區作為當前正在建設的內陸邊境自貿試驗區之一,其與緬甸的木姐市接壤,在文化對外傳播上采取了很多方法,如開設了國門書社,創辦了中緬雙語的《胞波報》,還建立了一些融媒體平臺等,兩地文化交流比較頻繁,但是通過調研發現,其文化建設特別是在國家文化形象“自塑”上還存在諸多現實困境,除一些特殊的地緣原因外,大部分困境是當前內陸邊境自貿試驗區在國家文化形象建設中的共性難題。
首先,試驗片區內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融合推進的問題。從當前的德宏片區建設來看,在基礎性建設中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不同步,經濟建設總體進度相對超前,文化建設在部分區域表現為“補補丁”式的填充現象,詳細斟酌會發現有“移花接木”的痕跡。盡管從唯物論的觀點看,文化的發展相對于物質有些許滯后性,但在內陸自貿試驗片區的建設中更應該發揮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增強頂層設計意識,將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融合推進發展。在國家文化形象的“自塑”工程上,要能著眼長遠,顯現中華文化的深厚歷史底蘊,而非臨時嫁接、新古雜糅。在國門口塑造國家文化形象相比到國外、海外去塑造,其難度相對要小得多,抓住內陸邊境自貿試驗片區建設機遇,將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相融合,打造國門國家文化形象,讓國內外民眾在經濟、生活交往中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接受、了解和傳播中國文化形象。
其次,全面精準表征國家文化形象的元素符號確定選擇難。中華文明幾千年的發展,積淀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創造了許多帶有中國印記的文化符號。從文化載體來看,文化符號可分為語言類和非語言類兩種,大概包括漢字、漢語、孔子、龍、長城、中醫、中國菜、中國功夫和北京故宮等。[6]從文化生成時代看,文化符號又可分為表征歷史的和表征現代的,如表征歷史的古代活字印刷、指南針、黑火藥、兵馬俑等,表征現代的北斗導航、“天宮”登月、“蛟龍”潛水、中國高鐵、掃碼支付等。如此豐富的中國文化符號不可能全部運用到國家文化形象的塑造表達上,特別是在面積幾十甚至是只有十幾平方公里的內陸邊境自貿試驗片區,選擇最能體現國家文化形象且容易被認知和接受的文化符號顯得比較困難。選擇已經被廣泛認知的相對古老的文化符號進行表征,可能會給“他者”一種與時代發展不相宜或者落后守舊的文化印象;選擇與時俱進的現代文化符號進行表征,又可能給“他者”一種文化底蘊不深、歷史不夠厚重等錯覺。在德宏片區的幾個重要部位,如姐告國門、聯檢中心、邊民互市、畹町國門等,除了漢語符號和一些民族文化符號外,很難找到特殊的表征國家文化形象的符號。在內陸邊境自貿試驗片區建設中,推選合適的中國文化符號進行搭配,以相對準確地表征國家文化形象是一個需要進行頂層設計和深入研究的問題。
其三,少數民族文化元素與中國歷史傳統文化元素融合表達的問題。內陸邊境自貿試驗片區基本都位于少數民族聚集區,少數民族文化元素資源相對充沛,并且片區內的居民多為跨境民族,當地民眾參與片區的生產活動、經濟活動、文化活動等,使得在文化領域建設上自然地呈現了少數民族文化元素表達相對較多,而中國歷史傳統文化元素表達形式較少,甚至是缺失,這使得我國文化的整體形象表達不夠準確全面。德宏片區內的姐告國門和畹町國門附近,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表達就相對缺少,并尚有很大的發揮和建設空間可以施展。盡管在這些內陸邊境自貿試驗片區用少數民族文化元素易于被當地民眾接受,并且能增加在經濟貿易活動中的親切感,但是對于貿易中的他國民眾,不能將我國歷史悠久、多民族團結和諧、多元文化交融的大國文化形象傳遞給他們。如果將中國歷史傳統文化元素渲染過重,也可能與當地的民風民俗不相宜,使當地民眾產生陌生感,塑造的文化形象也可能難入民心。如何找到適當的結合點將民族特有文化與中國歷史傳統文化相融合表達,以相對比較完整準確地表征我國整體文化形象,是在內陸邊境自貿試驗片區文化建設中需要集思廣益和慎重考慮的問題。
(二)“自塑”的實現途徑
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盵1]202在內陸邊境自貿試驗片區的建設中,將國家文化形象的“自塑”工程融于自貿試驗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經濟建設和經貿活動中,在自己國土的最前端用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塑造中國文化形象,在國際貿易合作和經濟交往中,讓參與經濟活動的外國組織和民眾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與厚重、文明與開放、親切與包容,增強對中國文化形象理解和認同并傳播到世界各地。
第一,用表征中國優秀傳統的文化符號展現國家文化形象底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多彩,表現形式多樣,不可能用一個或者幾個簡單的符號全部囊括或涵蓋。但是“中”“和”是最能讓外界接受,也是最能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爸小保∮凇爸袊薄爸杏埂薄爸姓钡?,可展現立場和態度;“和”,取于“和諧”“人和”“和平”“和衷共濟”“和氣生財”“和而不同”等,表現關系和發展?!爸小迸c“和”也是中華民族整體性格的最合適表征,既能展現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又能從歷史的維度展現中華民族愛好和平與崇尚和諧的內在品質。在內陸自貿試驗區的文化建設中,用“中”“和”的文化符號作為表征國家文化形象的一部分,向外傳播我國“中”“和”的歷史文化底蘊,不但可以消解西方國家的“中國威脅論”,還可以在國際貿易活動中給“他國”企業營造“和諧共贏”“共同繁榮”的商業氛圍,促進跨國貿易交往與和諧。[7]
第二,用代表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新符號標記國家文化形象特色。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改革的逐步深化、開放的逐步擴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豐碩的發展成果。我國在對外文化形象展現上也要與中國當前的發展相一致,將中國的發展進步用文化和文明的方式展現給世界,讓世界對中國形象的印象與時俱進,這就需要用能夠代表新時代中國發展成就的一些特殊的文化符號來表征。2017年5月,由“一帶一路”沿線的20個國家的青年代表評選出的中國“新四大發明”,即高鐵、移動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可以作為我國在新時代發展的一個縮影。在內陸邊境自貿試驗區建設中,用這些代表中國在新時代新發展的文化符號來表征中國新時代的文化形象,用中國在高新科技領域新成就作為文化符號來展現中國的整體發展,以增進國際對中國的新認知,改變他國民眾在歷史記憶中對中國的“絲人國”“唐裝”等以及文化、社會發展落后的陳舊認識,將一個欣欣向榮、繁榮昌盛的正在邁向現代化的當代中國文化形象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第三,用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理念展現社會主義文化本質。我國是當前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承載著為人類社會發展指明前進方向的任務,擔負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發展整個人類解放事業的重任。我國的文化本質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文化,亦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社會主義文化與資本主義文化的最根本區別就在于社會主義文化是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文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而資本主義文化本質上是資產階級的文化,是少數社會精英的文化。我國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展思想充分凸顯出中國文化的先進性,在國家文化形象塑造中理應突出“人民性”的文化本質,這是我國在國際社會上應該塑出的文化形象。在內陸邊境自貿試驗片區建設中,用取材人民大眾的文化符號,抓住人民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這個亮點,滲透群眾史觀的思想,將我國的“人民英雄”文化與西方的“個人英雄”文化形成鮮明的對照,通過我國特有的或民族特色的文化表現形式,塑造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形象,讓有著500多年歷史的社會主義文化在21世紀中國的國家文化形象中煥發出應有的生機與活力。
第四,用五彩紛呈的多元民族文化展示中國文化的包容性。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黨和政府始終尊重和保護各民族的文化風俗和民族傳統,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充分體現了我國在文化建設和發展上的高度包容性。根據內陸邊境自貿試驗片區大都建設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片區內的原生居民和經貿交往中的民眾組成復雜,文化也相對多元,在試驗片區文化建設中,抓住地域文化多元的特點,用多元民族文化融合表征國家文化形象,在多元中體現統一,在統一中彰顯包容,進而吸收融合外來文化。德宏片區內多為景頗族和傣族,與接壤的緬甸木姐市的克欽族和撣族同宗同源同信仰,通過聯合兩地將傣族潑水節、景頗族目瑙縱歌節等民族節慶開展為跨國跨民族的國際狂歡節,吸引國內外的各族民眾參與,增進文化交融,充分展現國家文化的包容和民族文化遺產的共享。國之交在于民相親,包容、開放的國家文化,不僅有利于文化領域的交流交融,更有利于經濟領域的國際貿易合作。
第五,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政府、企業和公民的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是新時代中華文化的精髓。在內陸邊境自貿試驗區中,每一個人的文化素養都直接或間接地代表著國家文化形象,從政府到企業,從公職人員到普通公民,要通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將當代中國文化的精神魅力展現在自貿試驗區。國家文化形象的塑立,不僅僅反映在表面可見的文化設施和文化要素等器物層面,也體現在國際交往中中國公民的內在文化涵養和文明素質中。如果說文化符號的選擇設立、文化工程的建設等看得見的是“硬”形象塑立,那自貿試驗區內政府、企業和普通公民的綜合素質提升應該是文化軟形象塑造,兩者同樣重要,不可忽視。習近平同志在中國文聯十大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盵1]131自貿試驗區內的管理機構、企業和工作人員及公民要有時刻展示國家形象、國家文化形象的意識,在管理服務、生產貿易、日常生活中時刻需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落細,在政府文化、企業文化、大眾文化建設中樹立國家文化形象“自塑”的責任意識,在祖國的國門口將國家文化形象塑造好、傳播好。
國家文化形象是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文化形象“走出去”包括兩方面:一是政府、行業和民間的各種文化往來;二是文化的對外貿易和民族文化的國際認可。[8]建構國家文化形象的還有一些其他途徑,如國家領導人在國際會議、外交訪問等場合發表演講、署名文章等文化行為等,這些是國家文化形象的“軟”建設,而在內陸邊境自貿試驗區的文化建設中進行國家文化形象建設,做的是國家文化形象“硬”建設的工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隨著中國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國家的綜合實力逐漸提升,并日益走近國際舞臺中央,采取“軟”“硬”結合構建國家文化形象,并積極創新傳播途徑,有利于在國際上準確全面地樹立我國大國文化形象,服務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服務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2] 趙雪波.關于國家形象等概念的理解[J].現代傳播,2006(5).
[3]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談“一帶一路”[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4]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 [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
[6] 王麗雅.中國文化符號在海外傳播現狀初探[J].國際新聞界,2013(5).
[7] 侯林,周錦.論中國文化符號在企業對外投資中的運用[J].云南社會科學,2018(1).
[8] 云德.文化中的國家形象[J].求是,2007(19).
A STUDY ON NAITONAL CULTURE IMAGE CONSTRUCTION IN CHINAS INLAND BORDER PILOT FREE TRADE ZONES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ang Yong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pilot Free Trade Zones is a great measure regard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hich not only promote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necting with the world, but also creates opportunities and platforms for Chinese culture to "go-out". In particular, the construction of inland border pilot Free Trade Zones provides a practical platform for China's local-construct of national culture image, and as well opens a cognitive window for people in neighboring countries to foreign-construct of China's national culture image. In view of current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inland border pilot Free Trade Zones concer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culture image, we should apply flexibly the symbols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new symbols of China's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as token symbols, highlight the cultural ess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emphasizes people as the center and the open and inclusiv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ultivate and dissemina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demonstrate the confidenc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so as to realize the macro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ational culture image.
Keyword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ilot Free Trade Zones; national culture image
〔責任編輯:陳家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