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滿棋
(安龍縣扶貧開發辦公室 貴州 安龍552400)
通過多年林下栽培香菇的實踐證明,林下栽培的香菇具有更高的營養價值,可以減少對耕地的占用,并且對中高海拔地區的林下空地進行合理的利用,能夠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推廣意義。
在林區的選擇上,要優先選擇中高海拔、樹齡較高、遠離人群的原生態林區種植香菇。通常地表的腐殖層都比較厚,因此,土壤的條件較好。我國原生態老林區的資源較為豐富,因此在林區的選擇上,要慎重考慮,選擇能夠符合綠色安全、原生態的林區進行香菇栽培。
香菇菌棒的制作中,基礎配方為:麥麩100 kg、木屑850 kg、玉米粉50 kg、復合肥2 kg、豆餅粉5 kg、石灰粉10 kg,石膏粉5 kg、輕質碳酸鈣4 kg和富硒香菇營養料1 kg。在制作過程中需要嚴格進行除雜處理,并且還要防止燒菌。由于富硒香菇營養料是以香菇的特征、栽培的需要條件、發菌時間等為依據進行配制的,在富硒香菇營養料中主要的物質有鈣、鎂、硫、鋅等營養元素,生產中通常會對第一批香菇的硒含量進行檢測,然后對富硒香菇營養料進行調整。
一般情況下,香菇菌包都是通過架栽或者立栽的方式收獲1~2潮菇后,再將廢舊菌棒上的塑料膜去掉,將上面殘余的菇腳以及其他殘留部分進行清理,然后再排入泡水池中。添加1%復合肥、0.5%的尿素以及0.3%的石灰粉,灑在表面上,然后直接灌水,直到水能夠沒過菌棒20 cm以上的時候,再浸泡8~15 h。最后將水排干凈之后,再把菌棒運到林區。
林下培菌模式是林下打開一些培菌穴后,將處置好的菌棒放在里面,然后進行覆土栽培的方式。單棒式培菌通過用香菇專用的打坑器進行培菌穴的打坑,然后再按照菌棒的規格,在每個培菌穴中放上半個或一個菌棒,具體的操作過程需要多人配合,所以生產效率較高。成片區培菌的方式是通過選擇一些樹木的間距較大以及郁閉度較高的地區,按照一排或者多排的方式,挖一個深15 cm的坑,把菌棒挨個排入。
在菌棒放到坑里之后,需要將挖坑時挖出的一些腐殖層的土壤覆蓋在菌棒上面。在春季的時候,需要薄一些,2~3 cm就可以,夏季在2~5 cm,秋季在3~4 cm,秋冬季在5~10 cm。覆土之后需澆水,澆水量以將覆土層和菌棒周邊的土壤澆到濕透為宜。在水源條件較為充分的時候,也可以適當的增加澆水量。冬天低溫低于5℃的時不用灌水,直接等待降雪將土地滋潤,從而能夠產生更好的效果。
如果林區的條件比較好,可以通過微噴灌溉設備的運用,增加培菌區的出菇濕度。在林下栽培香菇的過程中,要對環境植被進行最大程度的保護,只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夠確保香菇良好的品質。培菌區的香菇個頭越大,就越容易受到一些動物的破壞,比如林區常見的烏鴉、野雞以及松鼠等。這些動物會對香菇造成踐踏性的破壞。因此,在林區的培菌區需要設立防護網,或者采取覆蓋樹枝雜草或插稻草人的方式,對培菌區進行保護。
要及時對香菇進行采收,如果栽培的林區是可以旅游的區域,就可以設置一塊培菌區,游客可以自助采摘,但是由于游客的采摘通常都會選擇個頭較大的香菇,因此,設置自由采摘區要進行充分的考慮。在香菇七八分熟時進行采摘,避免香菇過于老化影響口感。采摘完成后,要對環境及時清理,從而使環境能夠受到保護,有利于來年的栽培。
林下栽培香菇,生產的香菇個頭大、口感好、綠色環保,并且富含硒和其他微量元素,對人體有益。通過林下栽培菌菇,使栽培成本降低,效益提升,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