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陶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第六設計院,安徽 合肥 230031)
大型復雜環境下,地下空間結構設計首先要與地上結構相配合、相協調。同時,由于受到施工先后順序的影響,應加強對前期、后期施工工作的管控與協調,結合施工順序與地下空間荷載分布狀況,合理選擇樁基形式與布置方式,進而有效控制不均勻沉降問題,提高地下空間結構的安全性、穩定性,防止結構偏心、不對稱等問題的發生。
本工程項目為阜陽西站站前廣場地下工程,結構體系采用框架結構,抗震等級為三級,其中H、I區框架抗震等級為二級。該項目地上一層,地下一層至兩層。單層地下高度為4.4m,二層地下室總高度為10.1m,表1為地基基礎設計概況。

表1 地基基礎設計概況
對于大型復雜地下空間結構而言,它具有以下特點:①規模上相對較大,功能組成較為復雜。一般來說,當地下建筑的功能達到或超過三種,可將其是為復雜結構。按照民用建筑的分類標準來看,當建筑單體規模超過30000m2時,就可將其視作大型建筑。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大型復雜地下空間的建筑規模要超過30000m2,并且要具有三種及三種以上功能;②相比普通地下空間結構來說,大型復雜地下空間的人流量較大,對于內外交通有著較高的要求。在進行工程設計施工期間,基坑的開挖規模大,建筑結構的體量大。同時,地下空間中配置了大量的機電系統,機電設備的負荷高,設備的運營、管理有著很大的難度;③地下空間的利用較為集約、高效。集約主要是指多種設施于一體。高效主要是指各種類型的設施、資源的利用率較高;④大型復雜地下空間的建設、運營風險系數高,資金投入量較大。設計施工環節中,應建立三維模型,做好結構模擬與數值計算分析,確保設計、施工工作有序開展。
在開展大型復雜地下空間結構設計時,既要注重空間資源的高效利用,同時還要確保整個地下空間系統能夠高效、安全地運轉。首先,在開展地下結構圍護方案的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周邊環境的影響。如果設計環節存在疏漏,基抗開挖過程中將影響到周圍建筑結構的安全性。其次,要做好地下空間的抗浮設計,選用合理可行的設計方法與模型,必要時可以適當提高基坑坑底設計標高,并增大地下室結構的自身重量,還可通過設置抗拔樁的方式,提高抗浮設計效果。此外,可以通過設置抗拔樁的方式,提高地下空間結構的穩定性,防止不均勻沉降等問題的發生。另外,設計期間要切實做好地下空間結構的抗震設計。大多情況下,地下一層的抗震等級與上部建筑結構的抗震等級應保持一致。抗震設計中還要考慮到周邊建筑物的嵌固方式。
首先,設計工作中,要嚴格按照“安全空間、舒適空間”的基本原則開展地下空間結構設計。同時,設計人員還要提高地下空間的綠色環保效果,以求達到最佳的空間效益狀態。其次,安全原則也是設計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因素之一。此外,地下空間結構設計要與城市總體規劃相一致,空間功能應當準確定位,結合施工現場的具體情況,合理確定建設規模,降低施工難度。另外,在開展總體布局設計時,應確保空間布局協調、功能分區設計合理,交通組織便利且順暢,彰顯“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最后,設計過程中還要確保機電系統的合理配置,為后期的運營與管理工作提供便利。地下空間的進出口要與周圍的基礎設置緊密銜接,提高內外環境設計的友好效果。
①在本工程中,樁基以第⑧層粉質黏土夾粉土層作為樁端持力層,灌注樁樁身主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設計為50mm,混凝土骨料粒徑不得大于40mm。在開展混凝土澆筑工作時,要將導管底至孔底的距離控制在300~500mm之間,并確保導管埋入混凝土以下部分的深度不小于800mm;②樁基檢測工作中,應確保單樁豎向抗拔極限承載力大于2倍特征值。其中,圖1為本工程中樁身結構剖面圖。

圖1 樁身結構平面
一方面,總平面設計工作中,要確保地下空間平面形式與城市系統工程相協調。總體來說,城市系統工程不僅囊括了地面系統、軌道交通系統,同時還包含地下道路系統以及市政管線系統等等。由于城市系統工程建成時間較早,且影響面相對較大,后期調整工作的難度極大。因而,在開展大型復雜地下空間總平面設計工作時,應重點處理好地下工程與城市系統工程之間的關系。總平面設計同樣要注意以地面環境、景觀之間的協調關系,為人員的進出、疏散等提供良好的條件。另一方面,設計時要改善地下空間的通風、采光條件,在地面上設置一定數量的出入口、風亭以及采光井等相關設施。
結構設計中,首先要做好深基坑支護結構設計。這一過程中,要分析施工現場的地質地貌、水文環境,并對地下空間工程周圍的建筑結構形式做出考慮,合理選用深基坑支護形式,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其次,要加強對復雜結構體系的精確計算,對于體量較大的地下結構,應合理開展抗浮設計等工作。上文中提到,大型復雜地下空間的規模相對較大,基坑開挖過程中涉及的面積較大、深度較深,如果設計人員不能對施工現場的地質條件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將導致所選取的基坑支護形式不合理,進而威脅到基坑的安全效果。具體設計工作中,還應從地下空間結構的使用功能的角度出發,通過優化施工材料、柱網布置形式、結構類型等方式,提高地下空間工程設計的靈活性、合理性。此外,結構設計環節中,要考慮到多種荷載類型對結構剛度、承載力等方面的影響,加強對三維力學分析方法的應用,從總體受力方面進行研究,提高結構布局的合理性。在確保地下空間工程安全性的前提下,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程效益。
通過做好建筑細部設計,能夠有效提高大型復雜地下空間的利用效率,提升地下空間工程的效益。相對于地上建筑而言,地下空間較為封閉,容易給人產生一種單調、壓抑的感覺,甚至引起過往人員的不適。因此,應通過做好建筑細部設計,提高地下空間的舒適性效果。一方面,設計過程中要凸顯“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確保地下空間各結構的基本尺度滿足人體活動的各項需求。同時,要確保空間大小滿足人流量的需要。另一方面,環境設計工作中,應提高地下空間的裝修裝飾效果,善用不同類型、不同材質、不同色彩的裝修裝飾材料,既滿足生理、心理方面的需求,同時為地下空間提供一個舒適良好的通風、照明條件。此外,在進行各類設施、設備的配置與設計時,要考慮不同服務對象的各項需要,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休閑、休憩與娛樂環境。
①機電系統設計要從地下空間的功能出發,積極做好給排水系統、動力系統、照明系統的設計。同時,大型復雜地下空間還應配備相應的暖風空調系統、監控系統、消防系統以及通信系統等等。為便于緊急情況下人員的快速疏散,在進行機電系統設計時,還應配備無線對講系統、應急廣播系統等等。以上系統共同構成了地下空間機電系統,具體設計工作中,要確保各系統之間的協調性、統一性。考慮到大型復雜地下空間的規模較大、功能分區復雜、防火要求高等特點,設計人員應當結合地下空間空城的建筑規模、結構特點、功能需求等因素,合理選取系統模式與制式;②合理選擇機電系統中的各子系統,對各類機電設備的技術性能、功能參數等做出分析,確保所選擇的各個子系統滿足實際使用需求。同時,要確保各子系統之間有著良好的協調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地下空間中機電系統運行費用較高,設計時既要從使用功能方面進行考慮,同時還要降低機電系統的能耗問題;③設計時既要確保各機電子系統有著較高的獨立性,各系統之間互不干擾,并且還要考慮到各系統整體功能的發揮,采用統一管理與運營模式,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與質量。
作為城市地下空間開發的重要趨勢之一,合理做好大型復雜地下空間結構的設計對于促進城市快速發展、改善地下空間的利用效率有著重要的意義。設計人員應當對地下空間工程的建設規模、功能組成進行預先分析,并結構周圍基礎設施情況與建筑結構形式,做好地下空間工程的整體規劃與布局。設計時要嚴格遵循“安全、舒適、綠色”的原則,積極提高地下空間資源的效益,促進大型復雜地下空間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