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燕澤 王福全 楊志強 尹愛民
(河北鋼鐵集團沙河中關鐵礦有限公司)
中關鐵礦采用主、副井開拓方案,前期開采-230 m以上水平。采用兩翼對角式通風,南北兩端分別布置南、北風井,礦井通風方式為抽出式、混合式通風,新鮮風流由副井、中段平巷、天井等進入井下各工作面,清洗工作面污風后,通過-110 m 回風巷道、兩翼南、北風井排出地表。前期礦井采場礦塊分為4個盤區,每個盤區設有通風天井,共設有T5、T6、T7、T8 共4 條通風天井。隨著礦井井巷開拓工程的收尾和試生產的進行,中關鐵礦通風系統逐漸處于風流混亂、風速不穩定、成本高的運行狀態。為改善井下作業環境[1],保證礦井安全生產,急需對通風系統進行優化改造。
(1)礦井風井設置情況詳見表1。
(2)主通風機。南、北回風井-110 m 中段馬頭門附近分別設置風機硐室,各選用2 臺DK45-6-No19型礦用節能軸流通風機并聯安裝,每臺風機配2臺變頻電機,電機功率200 kW/臺,電壓380 V,風機效率75%,噪聲小于85 dB(A)。
(3)各中段通風構筑物設置情況。-110 m 中段北風井馬頭門設置了永久調量風門[2],人行回風天井及南風井均無擋風墻或風門;-170 m 中段南、北風井馬頭門區域均設置了永久調量風門,人行回風天井處無擋風墻或風門;-230 m 中段北風井馬頭門設置了風門;-245 m 中段北風井馬頭門區域設置了永久調量風門,人行回風天井馬頭門處無擋風墻或風門;-260 m 中段馬頭門區域設置了永久調量風門,人行回風天井及主井均無無擋風墻或風門;-409 m 中段人行天井設置了永久調量風門,主井未設置擋風墻;-448 m 中段行人天井及電梯井附近設置了風門;-488 m中段未設置風門。

(4)各中段局扇安裝情況。井下破碎硐室、井下皮帶道,井下粉礦回收巷,-170、-230、-245 m 采區變電所,-260 m 水泵房及中央變電所等共設置13 臺局扇,型號分別為DJK50-No.6.5、K40-4-No.13、K40-4-No.10、JK58-1No.4、JK58-2No.4、JK55-2No.4.5 等。出礦巷道、穿孔鑿巖和巷道掘進等工作面為獨頭作業,由采礦外委單位零散設置局扇。
(1)對各主要中段風速進行實測,數據詳見表2。

(2)各中段通風系統現狀分析。①-110 m 中段南、北風井主風機均正常運行;副井聯絡道處風門處于關閉狀態,行人天井、南風井及6#、7#、8#通風天井進風,北風井回風。②-170 中段下盤5#鑿巖硐室聯巷開口處由外委采礦單位安裝1 臺55 kW 臨時風機,局部通風機的不規范設置使得上下盤部分風流產生循環,影響通風效果;炸藥庫回風巷內設置1 臺11 kW局扇,無導向風筒,風機未開;副井、南風井進風,行人天井,6#、7#、8#通風天井回風,風流整體在上下盤循環。③-230 m 中段北風井、南風井進風,副井無明顯風流,上下盤及通風天井也無明顯風流。④-245 m中段北風井進風,副井、通風天井及其他區域無明顯風流。⑤-260 m 中段北風井進風,副井出風,人行天井出風,主井反風嚴重,風流徹底混亂。⑥-409 m 中段人行天井區域設置了風門,裝有1 臺15 kW 風機,未開啟。副井馬頭門、行人天井、電梯井均無明顯風流。⑦-448 m 中段無明顯風流。⑧-488 m 中段無明顯風流。
(1)主井冬季反風嚴重。主井設計為不進風也不出風,但每到冬季,主井反風嚴重,造成主井提升系統電氣設備、井筒內保護開關,井筒內鋼絲繩等銹蝕嚴重,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
(2)通風構筑物設計不合理。設計院在施工圖中并未給出各中段擋風墻及風門設計,目前現有的部分風墻及風門均為建設過程中零散配置,且存在風門開向不合理等問題,造成風流混亂[3]。
(3)局扇布置較少,局扇啟停未實現統一有序管理。設計院僅給出了井下部分硐室共計13臺局扇的設計,-170,-230,-245 m 中段副井至北風井段均無法形成局部通風,應在相應硐室內適當增加局扇;同時由外委單位負責的各工作面,局扇設置較為隨意,僅為形成局部小區域風流循環而設,影響礦井整體通風效果;整個礦井主扇、局扇啟停沒有統一規劃及管理,影響礦井整體通風風流流向及通風穩定性。
(4)未實現礦井通風自動調節,運行成本高。礦井通風監測手段不足,無法實現局扇遠程控制自動啟停,無法自動調解風機運轉頻率及相應風門的開度大小,南、北風井2 臺主通風機長年24 h 高頻率段46 Hz 運行,-260 m 及以下中段仍無明顯風流,全年耗電量較高[2]。
規劃采區工作面通風路線:地表新風→副井→-245 m 中段巷道→需風點→通風天井→-110 m 水平回風大巷→主扇→南、北回風井→地表。規劃-409 m中段及以上通風路線:地表新風→副井→各水平中段巷道→需風點→人行天井→-110 m 水平回風大巷→主扇→南、北回風井→地表。規劃-488 m 中段及以上通風路線:地表新風→副井→電梯井→各水平中段巷道→需風點→人行天井→-110 m 水平回風大巷→主扇→南、北回風井→地表。具體風流走向見圖1。

為解決主井反風問題,在主井各中段馬頭門處設置永久擋風墻;為確保風流走向,在人行天井及南北風井各馬頭處增設永久調量風門。優化后永久擋風墻及調量風門分布情況詳見表3。

在-230 m 檢修硐室、-245 m 機車檢修硐室、-260 m 排泥硐室分別增加1 臺局扇,加強局部通風;為確保炸藥庫通風,在-170,-230 m 等工作面具體礦房位置要求外委單位增加局扇,確保工作面污風由5#~8#通風天井排至-110 m 回風巷;同時加強主扇及局扇統一調度管理,根據系統運行參數,統一調度各臺主扇及局扇啟停,確保整體通風效果。
(1)對現有風門進行自動化改造,現有風門均為人工現場手動啟閉形式,將原手動風門改造為采用壓縮空氣或液壓傳動的自動風門,按風流規劃方向遠程操作風門啟停,減輕工人勞動強度,確保風流順暢。
(2)增加重要部位檢測儀表,根據需要在關鍵部位設置風速傳感器、CO傳感器及溫濕度傳感器,完善現場監控設施,對變電所、風機站等主要設備、設施進行全方位監控,實現通風預警及報警功能。
(3)將風門的開/閉狀態信號、指令信號及開度信號,傳感器檢測信號,各局扇啟停信號等均與主扇PLC連接,利用現有光纖網絡將現場采集信息傳至數據中心服務器,在地表調度中心上位機上,值班人員及時掌握現場的實時信息,當風速超出正常范圍或有毒有害氣體超標時,可發出報警信號。
(4)最終在地表調度中心實現操作人員對井下通風系統的遠程操作,并通過VOD 按需通風軟件自動計算各巷道需風量,將需求值與實際檢測值進行比較,自動調解風機運轉頻率及相應風門的開度大小,實現井下通風系統自動調節,達到礦井通風系統自動、穩定、節能運行的目標。
此次改進新建永久調量風門8 道,永久擋風墻3道,調整風門風向3 道,拆除擋風墻1 道。同時對風墻等進行噴漿處理,保證了通風設施的嚴密性,風門漏風點相對減少。各中段增設局扇11 臺,增設風速傳感器18 臺,CO 傳感器26 臺,完善通風PLC 控制系統,主扇在地表調度中心實現遠程控制及自動調節,并對各中段局扇實現統一調度管理。優化后,礦井負壓相比優化前下降203 MPa,風量相比優化前提高173 m3/min,有效降低了礦井通風風阻[4];保證了主通風機在最佳工況下運行,主扇平均運行頻率40 Hz 左右,運行功率共下降了96 kW,每年可節省主扇電費54.66萬元;礦井通風系統風流穩定,保障了礦井正常安全生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