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當前建筑市場存在的違法發包、轉包、違法分包、掛靠、“掛證”等違法違規問題,黑龍江省建設工程建設項目施工現場信息化管理平臺,參建各方主體通過平臺對工程建設項目實施信息化管理,各級住建部門通過工程建設項目管理過程中產生的項目進度、人員、行為和關鍵節點等數據,對工程建設項目實施有針對性的智能化動態監管,形成省市縣三級住建部門對建筑市場、施工現場監管的聯動,實現工程建設項目監管“數據一個庫、監管一張網、管理一條線”的信息化監管目標。
黑龍江省工程建設項目施工現場信息化管理平臺采用五層架構設計。基礎層以IT資源服務器、存儲設備和網絡設備等為上層應用提供基礎物理載體;數據層通過交接交換獲取黑龍江省住建廳一體化數據資源,同時構建起五大基礎數據庫(從業企業庫、從業人員庫、工程項目庫、誠信信息庫、參數基礎庫)為上層提供數據支撐;服務層提供各類業務組件支撐上層搭建系統;業務層按照服務對象基于數據和組件構建起各類應用系統,同時還提供針對基礎數據庫管理的數據資源監控平臺、接口系統集成應用管理平臺,以確保基礎數據庫安全、高效對外提供數據服務;應用層主要是對外公開、公示建筑領域相關項目信息、監管信息、誠信信息。
聯合銀行為黑龍江省勞務人員建立屬于自己的農民工工資專屬卡“金穗魯班卡”。平臺還可以幫助勞務人員實時了解個人工作時長、工資信息、發放情況、個人各類資質資格信息、工作軌跡等,同時還提供投訴舉報等功能,勞務人員通過手機APP就可以實現對企業進行投訴。
平臺運用人臉識別視頻、電子圍欄設定、活體檢查、身份證掃描等技術,按照系統設定的考勤次數,對現場班組人員監管。施工、監理單位項目班子人員在施工現場通過使用手機APP拍攝臉部照片、自動獲得當前所在位置信息(GPS坐標)記錄數據,上傳后系統智能與平臺數據庫信息對比,確認是否為管理人員本人在施工現場,進行現場考勤,實現人員監管功能。
平臺運用軌跡跟蹤技術、圖像識別技術通過手機APP記錄班組人員行為數據,形成工作任務活動軌跡,實現施工現場情況實時監管。
平臺設計出一套施工過程安全環節配置中心,在中心含有所有施工現場需要關注的安全數據指標項目,并且提供“準備階段”“施工階段”“驗收階段”監管時間軸,通過動態配置定義每個工程獨特的安全環節,現場安全員日常應用手機APP、按照設定好的安全指標體系,實時記入施工現場安全環節數據信息,為日常工程管理提供安全數據參考,也為主管了解施工現場安全環節提供數據支撐。
平臺針對每年工程項目過程中發生重大工程問題和人員傷亡等事件,建立獨立的重點環節監管系統。平臺根據上年年度工程項目情況,設定工程重點環節監管體系。
平臺建立建設單位工作系統,明確工作任務和承擔的責任。一是應用系統簽訂建設單位責任承諾書,讓每個建設單位明確自己的責任。二是系統建立關鍵環節建設單位審核簽批制度,不簽字通過,無法進行下個環節,促使建設單位履職盡責。三是建設單位通過系統實施監管,快速獲得施工現場情況、項目進程情況、材料、設備情況。
平臺研究檢測機構監管系統,檢測機構在日常對工程項目采樣檢測的結果需要通過手機APP進行上傳結果信息,通過對參與檢測的人員登記到平臺中,為日后主管部門監管提供數據支撐。
平臺按照業務需求設計三級管理方式,第一級縣、區管理系統主要對所管轄區域內在建項目施工過程、安全、質量、人員材料等情況動態綜合監管;第二級市級監管系統主要對縣、區項目日常監管工作進行監督、檢查、督辦,同時擁有對全地區所有項目信息查詢統計功能,第三級省級對所有市、區縣工程項目監督、檢查、督辦,對各類重大問題及時監管。最終實現工程項目省、市、縣(區)三級的建筑市場和施工現場的監管。
通過對企業和個人誠信信息的智能收集、生成和管理,建立起區“建筑市場誠信體系”,對有失信或不良行為記錄的企業及人員將在工程投標、資質升級、企業信用評價、評優評先等活動中予以限制懲戒,形成“一處失信、處處懲戒”的市場氛圍,促使企業自覺維護市場秩序,加強行業自律。
平臺基于大數據技術對施工現場的海量數據進行研究和分析,邀請行業專家共同構建建筑施工領域各類數據模型。根據模型對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建立起黑龍江省施工現場監管大數據觀測系統,成為黑龍江重大事件調度指揮中心、黑龍江省施工現場態勢分析中心、全省建設市場經濟運行監測中心、黑龍江省農民工實名制監管中心。實現數據化、智慧化、集約化建筑領域管理新模式。
平臺于2019年5月6日在全省正式上線,黑龍江省所有在建房屋建筑類和市政工程類項目納入平臺。截止2021年4月底,平臺共計錄入項目6548個,勞務人員13.52萬人;開設農民工銀行卡8萬人,應用平臺代發工資9.6億元,涉及建設單位3829家,施工企業4812家,勞務企業2209家。目前全省13個地市和60多個縣區住建部門全部應用平臺對項目進行管理。獲得廣大勞務人員高度贊揚,基本實現平臺建設初期的目標和意義。
黑龍江省工程建設施工現場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促進建設工程監督與管理由“多部門、碎片化”的傳統模式向“共享、開放、統籌、協調”的智慧模式的轉變。以新建工程建設項目施工現場的安全管理、質量管理、人員管理及主管部門現場監管等全過程融合監管為主要內容,推動建設項目施工現場流程優化和標準化,著力轉變政府職能、創新管理方式、規范權力運行、提高行政效能達到“看得見”“聽得清”“管得了”“靠得住”的平臺。
通過人工智能與物聯網技術在建筑領域的應用,運用人臉識別、電子圍欄、活體檢查、圖像/視頻智能識別等技術配合施工現場的門禁閘機系統,現場考勤系統以物聯網技術為支撐,基于軟硬件結合的模式提供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等多種出勤打卡方式,員工出勤記錄通過現場網絡傳輸到后臺服務器,項目管理人員通過后臺進行調度、分析和統計,掌握工地現場施工人員的出勤情況,以便更好地進行勞務管理,將建筑工地最難管控的人員監管體系建立起來,實現建筑工地現場人員監管功能。
通過大數據技術在建筑領域的應用,對施工企業資金與勞務人員工資進行大數據監管,對建筑項目實施過程進行數據歸集等,有效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及項目進展管理滯后等問題。
通過云計算技術在建筑領域的應用,將互聯網、政務網絡進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分配,支撐起信息化應用的網絡服務。通過云計算技術的應用可以快速進行計算資源、儲存資源、網絡資源的分配調整,實現天性擴展的資源服務體系。
平臺上線后,通過對在建項目實施過程中現場管理人員、施工行為、勞務人員、關鍵工作節點等進行智能化動態管理,有效實現省、市、地/縣(區)三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建筑市場和施工現場監管的聯動,達到了“看得見”“聽得清”“管得了”“靠得住”的平臺,切實實現建設項目“數據一個庫、監管一張網、管理一條線”的信息化監管目標。切實解決了項目班子成員脫崗問題、企業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以及工程違法分包轉包等問題;加強了黑龍江省建筑市場規范化管理,提高了建筑監管信息平臺建設水平;促進建筑業規范化、法制化發展;創新了監管模式,探索了工程質量安全治理的長效機制;提升了工程質量安全整體水平;助推了黑龍江省城市建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