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雪 劉宏宇



摘要:在鄉村振興戰略和中國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民需要更高質量、更高效率以及更精準的公共服務供給?;诖?,文章著眼于目前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存在數量不足、質量不高、效率較低等問題的分析,提出完善需求表達機制、監管機制,引進人才以及加強信息化建設等精準化供給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農村;公共服務;精準化;鄉村振興戰略
一、引言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縱觀經濟發展全局,創造性地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將農牧業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擺在了重要位置,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于農牧業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的高度重視。
長期以來,農村的基本公共服務給農業和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為成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動力。在當前農村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數量增加、模式多元化創新的同時,對于追求數量而忽略質量的問題不容小覷。不僅要注重數量,更要關注質量,對農民的需求進行精準化供給,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效率低下的問題。
那么,在未來幾年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就應著重關注農業農村公共服務的實際需求,進行精準化供給,進而提高供給質量。本文以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聊城市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質量作為研究對象,跟蹤關注聊城市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狀況,提出公共服務精準化供給對策,有利于提高農村公共資源的利用率、解決“三農”問題、提高經濟效率、實現城鄉均衡發展,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理論和應用價值。
二、文獻綜述
馬澤波(2019)運用動態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衡量了基本公共服務質量對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劉玉婷(2019)等以“農家書屋+電商”模式為例,闡述了農村文化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存在的困難,并提出相關的有效措施;余珊珊(2019)等結合我國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實際狀況,并從供給主體和機制等角度分析了供給缺失的具體原因;趙曉倩(2018)從供給結構、供給效率等方面分析,提出了建立科學的績效量化指標等措施;徐珉鈺(2019)等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分析了我國農業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實際情況和不足,并提出了相應的措施。
國內學者對增加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數量和提高供給質量有了較廣泛、較深入的研究,不僅有力地指導和提高了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利用效率,而且促進了城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但仍存在著深入研究的空間。大多數專家或學者主要是對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問題和供給質量的提升對策進行了科學研究,而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精準化的對策。
三、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目的就是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因此,農民對于基本公共服務的滿意度至關重要,包括對于公共活動的開展、醫療保險制度、衛生所及醫療設施的建設、治安狀況、文化設施等。調查的部分結果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農村居民對所在村莊的公共服務建設的總體滿意度,選擇“好”的僅占31.6%,選擇“一般”的為51.1%,而不滿意率為21.8%。這說明了農村居民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滿意度較低,農業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尚未滿足農村居民的要求。
在這些分項中,村民對于本村的醫療技術水平滿意度最低,僅有28.0%,表明在農村醫療技術水平的建設相對不完善,需要進一步加強。
通過調查分析,分項滿意度最高的為村莊的治安狀況,高達84.9%,且僅有10.2%的人選擇了“不滿意”??梢?,農村的治安狀況較好,治安的基礎建設明顯高于其他的公共服務建設。
綜上,農村的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大體上差強人意,還有提高與進步的空間。
(一)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總量較少質量較低
長期以來,城市和農村地區之間公共文化服務的總數和質量始終存在很大差異。城市的公共服務水平遠高于農村地區。首先,農業基礎設施供給不足,水利設施老舊,以及電網老化,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設備推廣不足,就業信息提供不足,物流和互聯網的建設較差,較偏遠地區的農村道路硬化率也很低;其次,生活設施供給不足,農村大部分地區未配齊公共廁所、垃圾桶、路燈等設施,生態環境需要進一步加強,而且農村基本沒有圖書館的建設,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先進生產技術的引入;最后,教育資源較為匱乏,醫療、社保都較差,農村尚未普及現代化教育設備,教育質量普遍較低。在醫療、社保方面,醫療設備、醫務人員水平等都存在一定的不足,看病難、看病貴仍是農村居民面臨的一大難題。
(二)農村公共服務資源的利用率較低
一方面,經過調查統計結果的分析,對于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的使用情況,只有11.5%的農民“很多使用”,14.6%的農民“比較多的使用”,“比較少的使用”和“從未使用過”占45.2%,由此可知,農村地區的公共設施的利用率相對較低。一方面是因為農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對于知識或者精神世界的追求較少;另一方面是在我國城鎮化的進程中,大量的勞動力從農村遷移到城市,農村居住人口較少,導致農村基礎設施閑置較多,從而使得農村公共服務資源的利用效率低下。
四、原因分析
(一)供給主體方面
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主要提供者是固化的且責任不明確。一方面,在我國,公共服務項目的提供基本都是由政府負責,承擔了所有的農村公路的建設、農村醫療的建設以及農村教育的發展。而缺乏了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就難以真正、及時地反映農民的需求,從而導致了農村公共服務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中國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在農村地區相對比較混亂,應由國家政府提供的會移交給基層政府來提供,而應由基層政府提供的,有時又會推卸責任,且應由基層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也無明確的規定與政策,容易導致基層政府的尋租行為。導致農村公共服務數量下降且質量相對較低。
(二)供給結構方面
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結構的失衡主要體現在供需失衡上。在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中,由政府提供的實際公共服務供給內容與農民切身發展需求往往存在著差距,因而供給不足與供給過剩并存:關于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所必須的公共服務,比如醫療、教育、生產科技等供給相對不足,而那些農民不急需的,比如活動室、文化館、科技文衛設施等供給相對過剩。這通常導致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資源的利用率普遍偏低。
(三)供給機制方面
農村公共服務提供的機制主要是建立在自上而下的政府模式之上。此機制不夠完善,其弊端主要表現在它是由上級政府下達命令,基層政府執行,沒有過多的關注到農民真正的需求,使得農民的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即便農村居民有對于公共服務需求的訴求,但一般也沒有適合的渠道向有關政府反映。這也就是“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導致農村公共服務這一“市場”不是有效的。
五、對策建議
(一)引進其他主體提供農村公共服務
隨著農村居民對公共服務需求數量、種類以及質量的增加,由單一的當地政府對公共服務的供給很難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政府應該鼓勵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由市場、第三部門、村社組織等其他主體來提供,利用“看不見的手”來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政府則在宏觀上把控供給的大方向,依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政策,積極發揮其主導作用,保障農村的公共服務供給的有效進行。
(二)建立有效的農民需求表達機制
農村居民是鄉村公共服務供給的直接對象,他們的需求是否獲得滿足應是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優劣的最重要的評估標準,亦應是實現精準供給的重要前提條件。此外,農村公共服務是我國公共服務供給體系的基層和薄弱環節,倘若不建立公共服務需求表達的渠道,本就貧乏的需求表達可能會完全喪失。一方面,可以經由建立專門的農民需求部門或者創建網絡信息平臺來疏通農民的需求表達渠道,使得農民的需求能迅速有效的反映給上級政府;另一方面,應當加強對農民的教育,提高其表達能力,使得農民的需求能夠清楚明了的傳達。
(三)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
為了提高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精準度,需要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通過運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將線下線上服務相結合,實現定向地個性化服務。充分利用大數據精準農村居民的有效需求,匹配農村公共服務的供需信息,在線追蹤各村公共服務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實現資源的整合和信息的快速處理,保障農村公共服務的精準供給。
(四)吸引各領域各專業的人才
人才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吸引各專業人才以及注重培養農村公共服務的定向人才,才是實現農村公共服務精準化供給和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質量水平的關鍵所在。長期以來,人才絕大部分流向城市,而農村面臨著巨大的人才缺口,需要一支鄉村振興的人才隊伍來推動農村的黨建工作的建設、促進農業科技的發展;同時,創業、教育、醫療以及信息等領域的人才也亟待增加。實現鄉村振興,不是只需要引進一種人才,而是各行各業的人才攜手并進、共同努力的結果?,F如今,人才大量涌入城市,而且城市對于各類人才提供的發展空間也越來越大,要實現農村公共服務的精準化供給,就需要通過國家政策的傾斜,向農村輸送更多優秀的各類人才,進而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五)完善公共服務供給的監管體制
首先,應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共服務評估的質量標準,這不僅是對于鄉村公共服務的供給數目進行監督,還是對于供給的產品質量技術水平進行嚴格把控;其次,對于基層政府部門的監督還可以經由法律的規制、媒體的監督以及農民的監督三者相結合,從而對在農村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政府尋租、政府錯位等現象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最后,政府理應加強回應、服務以及責任意識,進而從行政領導角色轉變為公共服務的角色。除此之外,政府的回應要基于農村居民的需求,應把政府的回應效果計入政府的績效評估中,進而監督政府,保證公共服務精準化的供給。
六、結語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我國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農村公共服務的支持不可或缺。實現農村高質量公共服務,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保證城鄉融合發展,農村公共服務精準供給是其重要工作內容。因此,應當增加對農業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建設的投資、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體系、搭建一個信息平臺以及吸引人才下鄉等多措并舉,從而加強農村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精準化建設,提升鄉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整體水平,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馬澤波.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對城鄉居民消費差距的影響——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9,13(05):73-79.
[2]劉玉婷,姚慧君.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探析——以“農家書屋+電商”模式為例[J].科技視界,2019(30):20-21+25.
[3]余姍珊,鮑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現狀及對策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19,25(20):19-20.
[4]馮元,鄧健.我國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3(14):8-9.
[5]陳慧敏,姚萍.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村消費者金融素養現狀與提升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19(06):48-50.
[6]陶希東.英國大倫敦地區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的經驗與啟示[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06):148-152+192.
[7]趙曉倩.中國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不足和對策[J].中國市場,2018(23):105+107.
[8]姜秀敏,孫潔.中國農村公共服務供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05):36-39.
[9]康健.農村公共服務精準化供給側改革的需求導向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19):233-234.
*基金項目:聊城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cxcy2019y166);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山東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質量評估與提升路徑研究” (基金號:19BJCJ59)。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