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1785 一1850年),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 晚號俟村老人等,福建侯官縣人。清代中期政治家、文學家, 民族英雄。林則徐是嘉慶十六年(1811 年) 進士, 歷任翰林編修、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等。因查禁鴉片、抵御外侮而名垂千古。他在廣東沒收外國奸商毒品鴉片, 并在虎門集中銷毀。該事件被認為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戰爭爆發不久, 林則徐被構陷革職,發配新疆戍邊。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獲起用,歷任陜甘總督、陜西巡撫、云貴總督等職。林則徐是最先睜眼看世界的清朝官員, 他雖抗擊西方入侵, 但對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商貿, 都持開放態度, 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 主張擇其優而用之。主持編譯的《四洲志》、支持好友魏源編著《海國圖志》, 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有影響作用。 林則徐在書法上主要學習和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 主要成就在行草和小楷。書法取勢端重安祥,風骨高騫,絕無矯揉造作的氣息。戍新疆伊犁后, 書風更加灑脫肆意,遠近爭求其墨寶,對傳播書法文化影響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