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孝聽
姚建萍,國家級蘇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姚建萍出生在全國刺繡之鄉——鎮湖,七八歲的時候,在母親的影響下拿起了繡花針。曾經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幫母親穿針引線的時光還歷歷在目,銀針和彩線翩翩起舞的畫面,在兒時的心中構筑了最初的蘇繡夢。漫漫長路上,蘇繡一直是她最忠誠的朋友,是兒時最喜愛的活動,是她最深愛的一項藝術,更是她無法割舍的一段人生。
1994年,鎮湖作為全國刺繡之鄉開放市場,刺繡人員紛紛下海當老板,在繡品街開起了店鋪。在市場經濟如火如荼的年代,姚建萍逆勢而為,創辦了鎮湖刺繡研究所,她笑稱自己就是“傻子”,關起門來研究刺繡技藝,并創立了姚建萍刺繡藝術品牌,培養精英隊伍,一心以創作蘇繡頂級作品為使命,和團隊一起“坐穩冷板凳,初心不改”。
“有人質疑我的水平,有人認為我資歷太淺,各種冷嘲熱諷的聲音隨之而來。但我并沒有退縮,我只是在心里默默的告訴自己,走自己的路,堅持自己,用作品服眾?!?/p>
很快,姚建萍的作品《沉思》驚艷全國,在1996年鎮湖舉辦的蘇繡精品展,榮獲一等獎,1998年更獲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引起了業界的轟動。
此后,姚建萍和團隊作品多次隨國家領導人出訪,作為國禮贈予各國領袖和國際政要,也被人民大會堂、中南海、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南京博物院、白金漢宮等機構永久收藏。
用匠心守護初心,用匠心抵達遠方。姚建萍憑借著對蘇繡藝術的炙熱,將代表著江南文化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帶向世界。
記:蘇繡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綜合的藝術。請以《春早江南》為例,介紹一下作品主要體現出的江南文化元素,創作構思和目的。
姚:2012年初,全國人大常委會新會議廳即將落成,我也接到了一個光榮的創作任務,那就是用蘇繡創作一幅巨作《春早江南》,將會陳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議廳內,弘揚中國刺繡文化藝術。
《春早江南》主要希望反映出江南春天一片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美好畫面。因此,如何完美展現畫卷里的江南風景元素自然是重中之重,經過多次的設計和構思,我們最終將畫面元素確定為:太湖碧波萬頃,桃花燦若云霞,帆船接天遠影,白鷺飛上青天。用最具特色和具有美感的江南春天的元素,將作品的主題和藝術效果完美融合表達出來。
經過三個月的艱苦奮戰,《春早江南》終于高質量按時完成,我們也收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好評。全國人大常委會的領導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蘇繡《春早江南》表現了祖國江南春天萬物復蘇、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美景,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藝術效果令人贊嘆不已。
記:江南文化的滋養,對您的藝術創作有哪些影響?聊一聊您眼中的江南文化。
姚:老家門前的小河上時常有成群的鴨子游過,河水清得可以用來淘米,米漏里偶爾會有一些小魚鉆進來,有趣極了。家里有一塊菜園子,種著各種蔬菜瓜果,用來捕老鼠的花貓白天就懶洋洋的躺在絲瓜架下瞇著眼睛曬太陽,還有經常出現在菜園里的花蝴蝶和小蜜蜂,路邊酸甜的野果子,都是我成長中動人的回憶。
上學的日子里,早晨我迎著紅彤彤的朝陽出發,我的母親已經架好了繡繃,準備刺繡。走過綠油油的稻田,聞著泥土味的清香,穿過田野,頓時印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清澈湖水,它在陽光下波光粼粼,泛出一種迷人的豐富色彩,天空是醉人的藍,水中一簇簇蘆葦在微風中輕輕搖擺,陽光把我曬成暖暖的橙色。放學的路上,湖水和田野在夕陽下又被染上了不同的顏色,天空的漫天彩霞像綢緞一般絢麗,空氣里都是村里人做晚飯的柴火香,遠處炊煙裊裊。
在太湖邊和大自然非常親近又有刺繡陪伴成長的日子,雖然平凡,卻讓我感到心靈的滿足和豐盈。我想,江南文化的滋養大抵就是如此吧。
記:您的作品多次被國內外最高殿堂收藏,年輕時的自己有沒有想過有一天蘇州技藝能走向世界?當您的作品得到國際贊賞時,您的心情是怎樣的?
姚:作為一個鎮湖姑娘,不會刺繡是要被人笑話的。因此,鎮湖姑娘都有一雙“巧手”,想要靠刺繡養活自己是不成問題的。年少的我并沒有什么遠大的抱負,只是偶然間在蘇州刺繡研究所看到過一次前輩老師的大作,我震驚了,原來刺繡可以繡的這般好!心底起了波瀾,再也無法平靜。我心里總惦記著研究所里前輩們的大作,我想再學藝,學繡人物繡,把蘇繡中的雅致及韻味學到手。
經過幾年的苦苦尋覓,我遇到了對我情義深厚的恩師徐志慧,與她同吃同住整整四年。學成歸來,我的刺繡技藝得到了全面提升,實現了從花鳥繡到人物肖像繡的突破,并開始創作肖像作品《沉思》。這對剛剛學成肖像繡的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這是我和自己的一場較量,離開了老師的指導,我獨自在這件作品上鉆研,繡錯了再拆,拆了再試,整整八個月的時間,體重掉了15斤,但最終完成我自己的一場突破。
1998年,我帶著這幅作品和8歲大的女兒,參加中國(國際)首屆民間藝術博覽會,一舉奪得金獎。許多老一輩的人,在我這幅作品面前留下了感動的眼淚,這更堅定我要做好刺繡,做最好的刺繡的決心。
堅守初心,與時俱進,我多年來堅守和實踐的工匠精神,給我帶來了巨大的榮耀。就像一句話說的,不用去刻意追求卓越,當你努力做到更好的時候,卓越自然會來找上你。
記:蘇繡,讓江南文化走上了世界舞臺,從藝四十多年,您為傳播江南文化和藝術做了哪些努力?
姚:1994年,我成立了鎮湖第一個刺繡研究所,在自己三間小樓里開始做研究。
1999年,我成為全國民間工藝最高獎――山花獎的民間藝術家,在傳承前輩的基礎上,開創了獨具特色的“融針繡”風格,“以針線表達時代”,創作出一系列表達時代精神、民族精神的作品。先后在上海美術館、 中國美術館等藝術殿堂舉辦個人刺繡藝術大展,也曾為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上海進博會等國際盛事創作主題作品。
2003年,在吳中區和木瀆鎮的大力支持下,政府為我在古色古香的木瀆古松園內修建了個人藝術館,這不僅是我的榮幸,更是對我巨大的鼓勵,也為我更好的傳承發揚和奮斗蘇繡藝術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2011年,我又應園區邀請在工業園區李公堤開通了姚建萍刺繡藝術品牌館,為我的蘇繡藝術現代化品牌進程打開了新的方向。
2021年,在姚建萍刺繡藝術品牌館隔壁,我們又啟幕了首家姚繡旗艦空間,空間內以刺繡文化藝術為主體,精心選擇了包括刺繡賞析、插花花藝、咖啡茶飲、刺繡服裝、刺繡軟裝等格調生活方式,攜手咖啡、服飾等現代品牌共駐,盡享現代江南文化生活的品質和溫度。
此外,我還積極推動蘇繡行業整體進步,先后組織了多次行業的整體展覽和活動,其中2019年更是推動江蘇刺繡以整體面貌集體走進中國最高藝術殿堂——中國美術館,舉辦了一場成功的展覽,傳播了我們江南文化藝術。
同時,自1996年起,我和我的團隊先后承擔了數十次國禮創作任務,用蘇繡傳播江南文化的同時,講好中國故事,這些作品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元首和國際政要,因此《光明日報》曾在報告文學中將我稱為“國繡手”,并把我們的創作團隊稱為“國禮團隊”。
記:近年來,您和您的團隊開始涉足美學藝術空間設計,從新集文創旗艦店到到最近剛剛運營的首家姚繡旗艦空間,這樣的探索是出于怎樣的目的?
姚:自1998年起,我和團隊竭盡全力為當代蘇繡傳承發展奮斗,始終捍衛“姚建萍刺繡藝術”的品牌理念——源自蘇州,繡美世界,在傳承中創造以繡文化為核心的卓越東方美學品牌,我們是踐行者。
如今,新一代傳承人再次啟航,堅守“姚建萍刺繡藝術”的藝術高度,同時努力傳遞非遺的生活溫度,因此建立了“姚繡”品牌,創造有溫度的非遺生活。姚繡以蘇繡為核心,傳承為使命,設計為方法,將工藝美術的媒介與形式拓寬,探索非遺回歸生活的理想方式,我們活力滿滿的年輕人團隊研發設計了一系列原創時尚的非遺生活美學產品。
此外,姚繡還開設了教研課程,拉近了古老非遺與當代生活的關系,為熱愛蘇繡的大家提供了一個有活力的非遺蘇繡的傳承、學習、交流、共享平臺。古老非遺的更多可能性正在上演。
記:藝術是生活的一面鏡子,作為一名殿堂級的蘇繡藝術家,您是如何讓藝術走進百姓生活的?
姚:從“有溫度的非遺生活品牌”到“生活美學美育綜合平臺”,我們希望能以蘇繡為核心,同時集成各種服務美好生活的品牌,打造一個生活美學美育的綜合平臺。姚繡不再獨自前行,而是為志同道合的品牌提供平臺,攜手同行,共創美好。
在這個綜合平臺,我們希望能夠認識美、愛好美、創造美、分享美。我們打破了傳統工藝美術的經營思路,希望讓蘇繡成為一種美好生活的符號與美學,用設計的力量轉化傳統工藝,讓豐富的非遺產品,走進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記:如何讓世界看到我們?讓更多的年輕群體關注我們?對于江南文化的傳播與推廣,您有何見解?
姚:蘇繡的傳承創新和時代發展也是我時下關注的大問題。現在的我,成了很多人的老師。我們藝術館里年齡不分長幼的學生都喜歡喊我姚阿姨,我帶她們的時候,也常常想起我自己的恩師,以她為榜樣,努力傳承蘇繡技藝,對學生傾囊相授,而我衷心希望年輕人多一點耐心和定力,目光長遠,堅持逐夢,不輕易放棄。套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做人還是得有點夢想,萬一實現了呢。
更令我欣慰的是,我的兩個女兒姚蘭和姚卓大學畢業后也毅然加入了蘇繡傳承的隊伍,她們利用自己的學識和現代理念,協助我創立了“姚繡”這一生活化蘇繡品牌,開展了“姚繡課堂”系列傳承教學課程,希望把蘇繡帶給更多的社會大眾,創造有溫度的非遺生活。工匠精神在我們家里實現了傳承,我希望她們年輕一代能夠更好的保護和發揚好我們寶貴的民族蘇繡瑰寶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