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蓉
最好的蘇州,滋養了這片土地上的人,也成就了江南文化。
李亞琴(號蓮海),女,蘇州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版畫院特聘畫師。作品曾應邀在法國、德國、英國、日本、巴西、韓國等地展出,并為國內外多家美術館、博物館和藝術學院等收藏。
李亞琴生在蘇州、長在蘇州,蘇州的大街小巷是她的血脈經絡,蘇州給了她充滿文人氣的土壤、傳道授業的恩師和展露才華的機遇,她也用自己的創作描繪蘇州,在她的作品里,蘇州是舟、是塔、是佛、是蓮,但任何的形象似乎也畫不完家鄉在她心里的模樣。
蘇州很大,大得能容下千年的文脈傳承,蘇州也很小,師承至此,小得凝成毛筆尖上一滴濃墨。
李亞琴自幼成長在人文底蘊深厚的環境中,又蒙良師指點,為了表達自我,她創作過版畫、書法、國畫、紫砂壺刻面。現在的她,回歸中國畫創作,在畫中更重意境和表達的深度。她說她要畫到自己的極致,所謂“筆墨當隨時代”,她要把恩師的畫品和人品傳承下去,承前輩傳統精髓,在創新中發展。
她要讓更多人感受到來自江南、來自蘇州的美,她要為下一代藝術家留一個詩畫蘇州。唯有這樣,才能不負師承,不負家鄉,這是她的責任與擔當,也是這個時代下,所有蘇州藝術家的責任和擔當。
“在我眼中,蘇州是最好的”
人民路西段的馬醫科巷里,坐落著清代學者俞樾的故居——曲園。李亞琴孩提時,家門口的小巷正對著曲園的粉白圍墻。
“小時候,曲園的高墻里長著一棵白皮的樹,好像是叫紫薇樹,也不知道它在那里生長了多少年,才能那么高大,甚至高過了白墻。每年到了開花的季節,花簇壓著樹枝微微低垂下來,有時一陣風吹過,粉色的小花飄到墻外,安安靜靜地躺在青石板路上,我當時就覺得好美啊。后來,我去過很多地方,但沒有一處能給我這樣的感覺,每次從外地回到蘇州的那一刻,我還是會覺得,蘇州是最好的。”
那個年代的蘇州,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粉墻黛瓦的江南。恬靜秀美、充滿人文氣息的生活環境,給了李亞琴一個如詩如畫的童年回憶和充足的精神養分。長大后,看過了更多山山水水,在她記憶里,留下最深刻烙印的,依舊是蘇州那份江南獨有的靜美。
很多人會背“能不憶江南”,而不知江南在何處,在李亞琴眼中,蘇州就是江南,蘇州的種種文化就是江南文化凝練而成的縮影,她溫軟和煦,從不跋扈,卻能用自己的美馴服世人。
“江南文化最重要的元素是人”
李亞琴讀書時,書法家宋季丁先生正居于曲園,由于當時物資匱乏,誰送他宣紙他就極樂于為其創作,甚至常年在舊報、廢紙上研習書法,直至潦倒而終。
彼時年幼懵懂的她并不能理解這樣的執著和堅持,只是本能地被美吸引、被藝術吸引,自己摸索著練習書法和繪畫。
初一時,學校聘請了畢業于中國美院的張紀度老師前來任教,一心熱愛美術的學生和專業的美術老師,在當時都是非常罕見的。于是,每天下課后,李亞琴都會到張老師的辦公室,對著石膏像寫生,聽他講解透視、光影等專業系統的美術知識,這可以說是她藝術生涯的真正啟蒙。
正式開始學習書法和中國畫,是在親戚介紹她與葛藤先生結識之后。
在李亞琴的印象中,去葛藤先生家,與其說是“上課”,不如說是“做客”。每回,葛老先生都會準備一杯碧螺春,然后像對待朋友一般侃侃而談,從中國書法的起源一直講到一代藝術大師呂鳳子,從何為中國式的美講到如何通過運筆法則創造美。那些深厚的書畫理念,和平易近人、溫文爾雅的風范,影響了李亞琴一生。
創作之路并非坦途,所幸蘇州自古是文人墨客的一片凈土,因此李亞琴總能得到良師的傾囊相授和益友的提點幫持,至于更多互不相識的藝術家的探索堅持,更成為了彼此互相支撐的精神動力。包括她日后為什么拿起刻刀開始版畫創作,也是在機緣巧合之下受了畫家楊明義的提點。
“正是有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藝術家,蘇州才有了這么濃烈的藝術氛圍和人文氣息。他們的藝術造詣、他們的堅持、他們為人處世的態度、他們的文人風骨支撐著蘇州千年的文脈傳承,也造就了這樣的蘇州、這樣的江南。”
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李亞琴常說:“你問我江南文化是什么,我認為江南文化在蘇州,就是所有蘇州人的集體精神縮影,它最主要的元素,就是人,是蘇州自古以來那些優秀的文人和藝術家。”
“江南文化滋養了我的創作”
創作是一個不斷自我否定又自我肯定的過程,經過多年“廢紙三千”的學習和創作,李亞琴希望提升的不僅僅是技巧,更是藝術的突破、個人的思考和內省的品性,最終達到創作的最高境界。
將一個人的成長背景、學習經歷、對世間萬物的情感凝結成作品,才能做到全然的自我表達,每個人的畫都蘊含了自己的心路歷程,也是不同時期的“自畫像”。
翻看李亞琴的藝術作品,無論是版畫、傳統書畫還是紫砂壺刻面,其中總少不了江南的意象。在她眼中,蘇州是濃縮了的江南,也是滋養她創作的源泉。
“江南在地理上來說可以包括很多地方,但要說什么地方最能給江南以柔軟、儒雅的屬性,我覺得就是蘇州。我對蘇州的感情不僅源于她是我的家鄉,更因為她給了我精神上的滋養,是我生長出藝術靈感的土壤。蘇州給了我創作的靈感,我也盡量用自己的創作去展現、去保留她在我心中最美的一面。”
李亞琴從來都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現在她依舊堅持創作和繪畫教育,這一方面是感佩于葛藤先生、王歌之先生、潘裕鈺先生、楊明義先生等眾多藝術前輩的畫品人品,希望那些傳統文化的精髓、藝術的內涵可以繼續流傳下去;另一方面是為了通過把審美教育普及到下一代,從而感恩社會、回饋家鄉。
“打響江南文化需要開拓眼界”
少年學畫時,老先生們總會跟李亞琴說:“看一流藝術品,可能成二流畫家;如果只看二流的,那就只能當三流四流畫家。”這句話一直被記在她心里,多年下來,她總結道:藝術家必須開拓眼光,多多去看更多的藝術形式,吸收各種各樣的營養,一個藝術家眼光窄、格局小的話,是走不遠的。
李亞琴認為,藝術家在學習時就該有天空包容萬物的氣度、大地承載一切的能力和水無我謙和的品格。以尊重的態度看待其他藝術家,從古今中外、各種形式的藝術中,吸收養分、充實自我,同時不斷創新、不斷超越自我。
作為蘇州出來的藝術家,她一直把傳承江南文人的藝術技巧和精神風骨作為自己的責任和擔當。自然,這種傳承不會是原封不動的照搬,因為藝術家向來以不重復自己也不重復他人為創作法則。她相信自然流露而出的藝術創作是最動人的,也希望蘇州藝術家們能在文化流轉、生長的過程里,保持開拓、包容、學習、創新的態度,以自己的所學所思所想,自然而然地去給他人、給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由畫及人,再映照到整個社會,江南文化要“走出去”,首先要做到以開拓的眼界和格局,不斷尋求發展與創新。經由這樣自然發展的、符合人們對美的期待的文化,一定會擁有更蓬勃的生命力和強大的感染力,也一定能培育出更多的人才和得以載入史冊的藝術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