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孝聽
吳建華,吳江市鼎盛絲綢有限公司和蘇州上久楷絲綢科技文化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世界非遺宋錦產業化的開創者,國禮宋錦上久楷品牌的創始人,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
2021年3月28日,北京751D·PARK第一車間,當中國古典名畫以宋錦技法織就的服飾展現在模特身上時,一場行走的宋錦美學時裝秀令人嘖嘖稱奇。
服裝面料圖案大量取材于《九峰雪霽圖》《漢宮秋月圖》《紅蓮綠藻圖》《千里江山圖》等眾多故宮珍藏的中國古典名畫,從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出發,體現出對“中國古代織錦”材料、技法的深入研究和創新,無疑為宋錦新美學理念拓展了更多設計思維和款式空間。
古錦弄潮的背后,有一位了不起的開創者,蘇州上久楷絲綢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創始人吳建華,攜手著名時裝品牌設計師薄濤,將中國傳統的服飾理念、服飾材料和設計元素,融匯于最新的時尚潮流之中。
眾所周知,絲綢是蘇州城市不可缺少的元素,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蘇州更是中國頂級絲綢的核心生產基地,擁有四大綢都中的兩個。但近年來由于多方面原因,蘇州絲綢的產值和影響力下降,吳建華形容這就像“一件特別好的東西,一直被蒙上灰塵的感覺”。“市場上,在我們做之前是幾乎看不到宋錦產品的,錢小平老師對宋錦歷史文化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我們希望突破宋錦產業化的困難和瓶頸,做好蘇州絲綢文化品牌建設,讓宋錦這一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更多的人關注。”
過去的生產手段主要靠手工,機械化程度不高,產量低,而且換圖案很麻煩。2012年,吳建華攜團隊成功研制了一臺符合傳統宋錦織造工藝和各項技術參數的現代化數碼大體化劍桿織機,在現代織機上首創實現宋錦的生產,開發具有傳統特色、契合時尚潮流的絲綢產品,成為提出和實踐宋錦“活態保護”的第一人,為傳統技藝注入新的元素,拓寬了絲綢的多元化發展,獨具創意地應用至各個領域,使江南傳統文化得以延續、發揚。
對話非遺宋錦傳承匠人吳建華
記:上久楷多次攜手國內頂級設計師亮相國際時裝周,“走出去”是出于什么樣的目的?
吳:的確,我們參加過很多活動,比如政府組織的文化交流、商業走秀等。一方面是想宣傳非遺宋錦,讓更多人了解并且喜歡宋錦;另一方面希望通過參與各類活動,把品牌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上久楷。
記:什么時候萌生將宋錦產業化的想法?基于怎樣的契機?
吳:我深耕真絲綢行業三十年,2009年收購了東吳絲織廠,從面料到中端開發,做了睡衣、床上用品、圍巾等普通絲綢類產品。有一次,我們給國航專機供應禮品,對方希望我們能提供有更多有文化內涵、創新亮點的時尚且實用的東西,其實普通的絲綢在圖案上弄腦筋,這件事很多人都能做。如何做點創意呢?
2011年底,我無意中看到錢小平老師給時任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寫的信,了解到了宋錦。隨即我們分析了宋錦的面料特性,發現它的中耐磨性和平整程度在所有絲綢中表現極優,如果把它做成包的話,應該會是不錯的伴手禮。
2012年4月,我們研發的第一款宋錦包包在第一屆蘇州文化創意博覽會上展出,過去,宋錦更多地被應用于裝裱和制畫,大眾發現宋錦竟然還能這么用,反響激烈。
記:據說上久楷有不少產品被作為國禮獻給了很多國家領導人,我們當初是如何“觸電”國禮的?
吳:2012年,我們開始用現代化裝備進行生產,包包、圍巾、服飾等陸續推出;201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外交部供應處找到我們,做出了第一款國禮;2014年11月10日,各國國家領導人和國際政要身穿宋錦新中裝亮相APEC會議,上久楷從此走進國禮研發、生產之路。
記:宋錦作為中國傳統手工藝,為時尚圈帶來了一場突破傳統的時尚盛宴,是否可以以《古錦弄潮》時裝周為例,介紹一下我們的創作靈感和創意?
吳:要讓非遺宋錦真正煥發光彩,我們還是要從傳統中國文化和中國服飾文明著手,古代繪畫藝術在宋錦材料技法上的發掘運用,體現了我們立足本土,傳遞文化,張揚個性,彰顯宋錦新美學,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融入我們當代人的生活方式中,給新時代“國潮”走向世界以更多可能。
宋代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代,宋代書畫非常精美,宋代絲織技藝也達到巔峰。我們攜手設計師薄濤、邊惠中提煉了宋代的書畫精髓和宋錦的獨特技藝,在色彩和款式上下功夫,利用現代手法設計成融合現在流行趨勢和大眾審美的現代時裝。
記:古韻和時尚結合怎樣才能不違和?讓非遺和江南文化通過時尚的路徑“活起來”,對此您有何思考?
吳:當初恢復宋錦技藝的時候,我提出了活態保護概念,試圖讓宋錦走出博物館,走向生活。我們大量研究了古代宋錦文化和歷史,過去精美、古樸、典雅的宋錦表現形式與現代流行有一定的差異,因此第一步是改變圖案的顏色,打破原本看起來很“皇家”的沉重色;其次,在原有的圖案上做更新和疊加,提煉和拆分祥云、萬字紋等古代經典元素,按照現代時尚潮流,重新布置;再者,通過與藝術家合作,脫離古代元素,進行重新設計,如開發仿鴕鳥皮圖案,創新定位織造技術,打破傳統宋錦圖案對稱工藝。這些改變,都是在努力讓宋錦變得更時尚。
記:如果把一件服飾當成藝術品,可能很少人才能體會到它的美,如果藝術能夠自然地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它的美是不是會更有意義?
吳:我們的展廳有一件純金線絲織的唐卡,它是藝術品。但宋錦不僅可以是藝術品,也可以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墻布、衣服、錢包、背包、圍巾……我兒子結婚時穿的衣服(秀禾服)就是用宋錦織造的。
記:當富有江南文化元素的服裝走上秀場,讓世界認識到宋錦的魅力,對上久楷來說意味著什么?
吳:我們結合運河、園林、博物館、蘇式民宅等江南文化元素,利用宋錦工藝設計、制作了香囊、掛件、絲巾等文創產品。品牌到了一定的程度,需要進行文化傳播、傳承保護、創新發展。很多人覺得非遺是很高大上的東西,我們想讓非遺生活化、市場化,去挖掘更多的市場價值,從而將我們的傳統文化更好地發揚光大。
記:蘇州正全力打響江南文化品牌,上久楷作為宋錦標準的第一起草單位,在中國宋錦產業化運作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吳:首先,設立中國宋錦產業化基地,抓住重要事件營銷,當那么多國家領導人穿著上久楷的宋錦服飾,這意味著非遺宋錦代表國家走向了世界。此外,通過和更多設計師合作,在各種場合出現,與消費者面對面交流,這對推廣宋錦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手段。
記:如何讓世界看到我們?讓更多的年輕群體關注我們?對于江南文化的傳播與推廣,您有何見解?
吳:緊跟市場趨勢,把宋錦變得更時尚且實用,吸引年輕人的目光。年輕人心動了,就會主動去了解背后的故事;會和很多學校合作,建立宋錦學院,開展研學活動,打造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將來,也會考慮利用流媒體平臺進行直播。希望江南文化能夠通過時尚產品弘揚出去。
政協委員提案
加強絲綢文化載體建設正逢其時
在吳建華眼中,江南文化自古以來體現的是實實在在的品質生活。在探索“非遺”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他努力嘗試新方法、新途徑、新機制,在很多產品中融入江南文化元素,試圖未來能夠推動宋錦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他在蘇州市兩會上兩次提案,如何用好蘇州織造署這張名片,挖掘背后的文化故事,更好地實現產業化運營。
委員說——
雖然蘇州已出臺相關政策扶持絲綢產業,但收效甚微,要重振蘇州絲綢雄風,在戰略上要有依據,利用好“一帶一路”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做好蘇州絲綢文化品牌建設,注重蘇州絲綢非遺技藝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利用蘇州織造署建成一個多方位展示蘇州絲綢文化的旅游景點,擦亮蘇州絲綢這張閃亮的名片,并結合絲綢文化產業產品展示、銷售帶動絲綢文化產業發展,打造江南文化品牌。
蘇州織造署小故事
蘇州織造署與江寧、杭州織造署并稱“江南三織造”,是“江南三織造”中唯一現存的一處,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蘇州織造署屬“江南三織造”管理體系之一,其規模最大, 工藝最完整,織造生產的各式宋錦、漳緞等產品聞名于世。根據康熙、乾隆的原始起居實錄記載,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來到蘇州,六次都住在蘇州織造署;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到蘇州,五次住在蘇州織造署。
蘇州織造署第一任織造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紅樓夢》的很多描寫和蘇州織造署有關,所以蘇州織造署與《紅樓夢》有著密切聯系,這又賦予了蘇州織造署一抹文學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