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蓉
孔祥清,教授,蘇州市立醫院黨委書記、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主任。
曾幾何時,人們對于重大疾病的認知還停留在“談癌色變”的階段,不知不覺十年過去,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了危害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
自從踏入臨床醫學的戰場,孔祥清教授與心腦血管疾病的戰斗已經持續了二十幾個年頭。然而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場戰斗的態勢卻越發膠著:2019年,全國的心血管醫生共做了百萬臺心臟支架手術,然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并未隨之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病人的井噴式增長。
多項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僅高血壓一項疾病,全國范圍內的發病率就高達20%左右,即每五個人中至少有一個高血壓患者,而在這龐大的群體中,僅有不足15%患者的血壓得到了有效控制。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孔祥清教授說:“這是一個任重道遠的任務,也是一項充滿挑戰性的工作,我們希望通過醫生工作的戰略轉移,實現全民思想重視度的提高、服藥率的提高、血壓控制率的提高。”
市立醫院空降“心血管疾病治療天團”
2021年4月起,每周三上午,孔祥清教授都會穿上白大褂,準時在蘇州市立醫院坐診。當被問及如此親力親為的原因時,他答道:“醫療工作者必須去臨床第一線進行實踐工作,這是我作為大夫的基本工作,也是我作為團隊領導者的一個表率。”
他所提到的“團隊”是未來將在市立醫院組建的心血管中心醫療團隊。
根據中心組建的實際需要,孔祥清教授從北京阜外醫院、北京朝陽醫院、北京安貞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等多家知名醫院引進人才,一次性補足了市立醫院在高血壓治療方面的短板。
在入駐市立醫院的短短幾周時間內,這個專家團隊已為市民解決了多例心腦血管方面的疑難雜癥。
“面向社會開放掛號預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讓患者知道在市立醫院有這個解決疑難雜癥的團隊,同時借助平臺的影響力,提高市民對于心腦血管疾病的認識與警惕。” 孔祥清教授表示,這是打響市立醫院心血管中心招牌的第一步,也是提高全民心腦血管疾病重視度的第一步。
醫療、教學與科研,一樣也不能落
作為蘇州市立醫院的黨委書記,孔祥清教授一直很關注醫療、教學與科研工作。在他看來,醫療、教學、科研是醫院工作最重要的三個方面,對于蘇州市立醫院來說,哪一個方面也不能落下。
“醫院通過教學培育人才,才能更好地組建團隊、普及醫療技術,并在更大范圍內開展臨床工作;而醫療技術的創新發展不僅能提高醫療工作效率,還能通過緩解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痛苦,減少‘諱疾忌醫’的現象,大幅提升患者接受治療的比例和治療過程中的配合度。醫療工作作為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終端,與教學、科研工作是相輔相成、緊密聯系的。”
2020年年底,蘇州市人民政府與南京醫科大學正式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創建和建設南京醫科大學姑蘇學院。對此,孔祥清教授認為,市立醫院聯合南京醫科大學下設研究生院和研究中心,共同進行人才培養,特別是心血管中心建成后,著重培養心腦血管方向的醫療及科研人員,將為戰勝心腦血管疾病,提供源源不斷的儲備力量。
目前,生物醫藥產業是蘇州傾力打造的“一號產業”,在不斷完善的、支持創新的政策環境下,蘇州的生物醫藥產業規模超千億元,位居國內前列,并形成了集聚發展、快速發展的態勢。
依托于良好的產業氛圍,孔祥清教授計劃將國內外所有的先進醫療技術都搬進心血管中心供患者選擇,并通過自有科研成果轉化團隊,大力研發、推廣新技術,爭取為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更多全新的解決方案。
“發展新技術,培養醫療人才,是我們的歷史責任。”他這樣總結道。
凝聚合力,達成一個小目標
被問及下一步工作目標,孔祥清教授回答得很具體:“假如通過我們的努力,蘇州地區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或者致殘率能夠下降5個百分點,那就是一個巨大的貢獻。如果能夠減少蘇州地區1000例腦中風、500例心肌梗塞的發生,那我認為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1000人的企業,只能算是中型企業,但1000個腦中風患者,背后就是1000個負擔巨大的家庭。因此這是個看似不宏遠,實則意義重大的“小目標”。
“既要埋頭干活,也要抬頭看路。”他說,“要實現‘治療心血管疾病’到‘維持心血管健康’的轉變,必須提高全民健康意識,實現心血管疾病診療和治療的同質化,推動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
作為參與“健康江蘇2030計劃”的16位規劃專家之一,孔祥清教授倡議將心腦血管疾病知識作為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江蘇進行全民普及。2021年5月,在孔祥清教授的提議下,第十三屆全國室性心律失常專題會議將首次在蘇州召開。下一步,他計劃加強與蘇州大市范圍內所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合作,對所有醫護人員進行心血管疾病診療標準的統一培訓。
道阻且長,再崎嶇的道路也總要有人走,再崎嶇的道路也總會被人走成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