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倩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近些年來,社會文藝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圍繞“環境美、生活美、產業美、人文美、治理美”的總目標,深度參與鄉村振興工作,努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并取得了一定積極成效。我國高校美育教育在近幾十年內已經在各方面有所進步,但也存在實際問題,高校的美育教育中由于時常脫離高校整體教育體系而存在,使得其地位在高校整體教育中排名一直不夠靠前,未能引起應有的關注度。美育工作往基層走,往薄弱的地方走,相互促進且協同發展,切實改變高校美育的薄弱現狀,毋庸置疑也是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的要求。
縱觀新時代教育理念,社會專業實踐活動被認為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過程,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若以此為宗旨,通過高校藝術下鄉必然能夠充分發揮出高校自身優勢、完善高校的美育實踐育人體系、提升高校美育工作效能。要將美育育人工作落到實處,在引導學生責任意識、奉獻意識形成的同時,發揮其藝術專長,可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實現雙贏。
藝術無國界,更沒有統一的語言,藝術本身就是一種高級情感時而抽象時而具象的有效表達,可以推動感性認知與理性認知的互相融合。試問1:如何判斷一件藝術品的好壞?排除做工、質地、技術等因素的影響,更好的鑒別一件藝術品好壞的方式便是他的情感價值體現,也就是其所要呈現的藝術靈魂;:試問2,如何區分一部音樂作品的好壞?排除音效、和聲效果、演奏技法等因素的影響,最關鍵的是這部作品是否將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情感真實表達,是否是內心真實情感的再現。藝術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既抽象又具體、既感性又理性。
走訪調研多所藝術類高校和綜合類高校藝術下鄉的情況,通過綜合分析其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所遇到的主要問題,例如師資缺乏、音樂活動時缺乏專業指導等,并通過現狀的挖掘探究其內在價值。 鄉村地區音樂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大部分鄉村地區居民是沒有條件接收高級別的音樂教育活動的,所以值得借鑒的是,應積極建立與地方高校的協作關系。
如圖,案例分析過程中,從獨有資源(風土人情、文化信仰)、外界資源(政策支持、社會支持)及高校藝術下鄉類型等角度,都說明其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影響,揭示其內在過程機制,即高校藝術下鄉需要結合鄉土特色,對鄉村生態和文脈進行傳承,同時也要注重在其現有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避免現代化元素融入過多而造成文化發展上的失衡狀態。

當今是物聯網等技術飛速發展的新時代,各類專業技能人才都能具備一定的探索能力、辯證思維和創新概念,因此很多高校畢業生都選擇了自主創業,藝術生也不例外。綜合大數據顯示出,由于專業的特有屬性,藝術生返鄉創業還一時間形成了一股熱潮,有近30%的藝術生根據自身專業特點選擇了返鄉創業,他們一致認為,返鄉創業是自身專業能力得以提高的途徑,也是自我價值最大化體現的過程。
藝術生返鄉創業與高校藝術下鄉必然會助力鄉村振興:
藝術生返鄉創業本身就是資源合理優化、發展的途徑,是實現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再加之農村社區音樂教育作為“全民學習”的平臺與載體,更關系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推進。農村社區音樂教育發展關乎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農民生活的改善豐富以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促進。農村社區音樂教育面臨巨大的社會需求,同時,也存在著缺乏社會廣泛關注及多維發展動力不足等困境,因此就需要借助他力更好地推進發展進程,藝術下鄉還能有力推進藝術學科的內涵建設。
高校可因校制宜地開展各類豐富多樣、具有實踐和教育意義的藝術實踐活動,能夠在藝術下鄉的實踐中探索出具有時代特征與教育意義的活動形式,促使大學生學生參與其中,提高藝術修養。高校藝術下鄉推進的同時,若能結合激發藝術生返鄉創業的熱情,可謂是一舉兩得。藝術生大多自身具備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和感性思維,培養提高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對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的擇業、就業和創業具有重要意義,在建立健康的就業心理過程當中,讓其參與到藝術下鄉中,切身感受藝術下鄉給自身所帶來的自我效能感,從而激發其創業熱情,無疑是在藝術教育和發展事業中的重要里程碑。
除了藝術品銷售、藝術教育培訓等傳統產業,藝術學科可與其他學科融合發展,藝術可帶動其他產業鏈的共同發展。可借鑒的形式諸如在線藝術啟蒙APP、數字博物館、移動博物館、網上圖書館、在線音樂會、在線音樂教育等,近幾年里“共享藝術”的勢頭也居高不下,以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為最成功案例,涉及到藝術類的共享領域如“共享鋼琴”、“共享藝術品”,種種具有開發性特質的新型產物還有待進一步開發市場。
藝術下鄉有助于推動文化傳承創新,使農村文化得到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打好根基,能夠讓高校藝術生群體在藝術下鄉的過程中充分觸摸中華文化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脈絡,進一步完善高校美育育人體系。總結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不難看出,多為鄉村地區普遍存在受眾群體范圍狹隘、音樂活動組織者缺乏、民眾音樂素養水平低等問題,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之精神文化振興,除了尋求政府的支持和幫助,還可以尋求高校幫助,與高校協作,多次開展藝術下鄉活動。一方面,地方高校可以提供一些樂器設備等;另一方面,鄉村社區可以借助政府的政策,吸引一些藝術專業的大學生作為鄉村振興戰略志愿者負責排練日常的音樂教育活動、社團活動等。
若將“高校藝術下鄉”與“藝術生返鄉創業”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和途徑,兩者雖然不是缺一不可,但卻可以相輔相成,這兩個舉措都包含了理論認知和實踐行動,作為二十一世紀物聯網技術飛速發展背景下的當代大學生,不僅要掌握完備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還要有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同時,還應培養新型人才的行動力,行動力是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機遇也是挑戰,任何形式的發展,都是挑戰與機遇并存的。從強化普及藝術教育方面來看,藝術下鄉還能夠充分發揮不同專業人才和專業能力的特點,結合自身優勢和學科交融等特性,能夠針對鄉村文化振興中的實際需要進行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開展各類豐富多樣、具有實踐和教育意義的藝術實踐活動,能夠在藝術下鄉的實踐中探索出具有時代特征與教育意義的活動形式,促使大學生學生參與其中,提高藝術修養。
以上論述,均表明藝術生返鄉創業融合高校藝術下鄉必然會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實現資源互通、相得益彰。高校藝術下鄉與藝術生返鄉創業的融合,也必將給藝術的推廣和普及增添一份力,同時也有助于推進高校美育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