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盛,吳秀山,趙素芬,普天春,盧 巖,2,張成林,2*
(1.北京動物園,北京 100044;2.圈養野生動物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44)
小熊貓(Ailurus fulgens)為亞洲特有物種,過去幾十年受棲息地大規模減少以及人類狩獵活動的影響,該物種的種群數量減少了40%,全球種群約為10 000只,已被列入IUCN紅色名錄的易危級別,嚴格禁止交易[1,2]。中國圈養小熊貓已有60多年歷史,臨床上小熊貓常發生外傷、甲溝炎、蛇傷等外科疾病,細菌性胃腸炎、消化不良、排黏、熱射病等內科疾病,以及惡心絲蟲、球蟲、肺線蟲、蛔蟲、疥螨、蜱蟲、吸蟲等寄生蟲病[3]。
槽盤吸蟲隸屬于背孔科(Notocotylidae)、槽盤屬(Ogmocotyle),多見于綿羊、山羊、羚羊、鹿、林麝、麅、大熊貓、小熊貓等,主要寄生在小腸內,蟲體腹面從頭到尾中間凹陷,兩邊翹起,形似槽狀,從而得名槽盤吸蟲。槽盤吸蟲病(Ogmocotylosis)是危害小熊貓健康及生存的一個重要因素。鄔捷(1959年)[4]、危碎凡(1965年)[5]等先后報告在小熊貓體內發現了印度槽盤吸蟲(Ogmocotyle indica)。隨后,綿陽市動物園、南寧動物園工作人員進行野生動物寄生蟲普查時發現小熊貓槽盤吸蟲感染率分別達67%和50%[6]。對于嚴重感染致死病例,小腸漂洗獲得的印度槽盤吸蟲蟲體數目達18 600條以上[7]。臨床上,對圈養小熊貓飼養和管理帶來了極大挑戰。北京動物園獸醫院收檢死亡小熊貓1例,經糞檢發現大量槽盤吸蟲,根據檢出吸蟲形態,獸醫診斷槽盤吸蟲可能是致死該小熊貓的重要病因。本研究采用組織病理學方法觀察小熊貓感染槽盤吸蟲后各器官組織的病理學變化,以期為小熊貓寄生蟲病診斷和治療提供基礎數據。
病死小熊貓1只。
1.2.1 剖檢及病理組織學檢查 剖檢發病死亡的小熊貓,觀察其病理變化,采集心、肝、脾、肺、腎、腸、胰腺等組織,迅速投入10%的福爾馬林進行病理組織切片前處理。
1.2.2 槽盤吸蟲鏡檢 采集病料小腸內容物,置入粗制尼龍網內,生理鹽水沖洗,待沖洗液清亮后,將濾渣內蟲體制作壓片,體視鏡下觀察。同時,挑取肺臟結節內蟲體,制作壓片,體視鏡下觀察蟲體結構。
1.2.3 HE染色 石蠟切片分別經二甲苯脫蠟,無水乙醇、9 5%乙醇、8 5%乙醇、7 5%乙醇、50%乙醇梯度復水,下行至雙蒸水中,蘇木精染色10 min,1%鹽酸酒精分色數秒,水洗返藍15 min,依次通過50%乙醇、75%乙醇、85%乙醇、95%乙醇梯度脫水后,伊紅染色1 min,95%乙醇洗滌,再經無水乙醇脫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樹膠封片。切片放置于37℃溫箱內過夜烘干后鏡檢。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組織病理學變化情況。
剖檢病死小熊貓,肺組織充血,肺邊緣出血明顯,肺表面可見米粒大小灰白色結節(見圖1A、1B);心肌質軟、塌陷,心外膜可見散在出血點;腎髓質、大盞充血,脾顏色不均、質地硬實、邊緣淤血;腸道鼓脹,腸系膜淋巴結紅腫;對小腸內容物及肺內蟲體壓片,體視鏡觀察,槽盤吸蟲蟲卵呈卵圓形,具有兩層卵殼,卵的兩極各具有1根卵絲,其中一極卵絲較為粗大,另一極卵絲相對細小,卵內充滿已經發育的卵細胞(見圖1C);槽盤吸蟲蟲體呈長葉形,兩端鈍圓,兩側向體腹面卷折,蟲體兩邊翹起,前部狹彎如鉤狀,后部膨大而鈍圓;雄莖囊呈弧形橫臥于蟲體前半部,生殖孔開口于蟲體亞中部,陰莖伸出孔外;睪丸具有大量分瓣,形如香腸狀、豆狀或不規則的長卵圓形,卵黃腺分布于蟲體后1/3處,根據蟲卵及蟲體形態,判定感染小熊貓槽盤吸蟲(見圖1D)。

圖1 小熊貓剖檢觀察
脾:低倍鏡下觀察可見脾臟組織被膜增厚,動脈充血,紅髓中大量紅細胞浸潤;高倍鏡下觀察脾臟部分區域網狀細胞大量增生,含鐵血黃素沉著。心肌:低倍鏡下觀察心肌纖維排列松散;高倍鏡下可見心肌細胞顆粒變性,細胞間充斥多量紅細胞,心肌出血;部分心肌束出現斷裂。腸道:未見明顯病理變化。胰腺:低倍鏡下觀察胰腺各組織結構基本正常;高倍鏡下觀察發現胰腺細胞腫脹,細胞顆粒變性明顯,部分區域細胞由顆粒變性轉變為水泡變性,胰腺組織向水腫方向發展。腎:低倍鏡下腎小管上皮細胞萎縮,脫落,體積縮小,腎小管管壁變薄,管腔變大,腎小球呈分葉狀;高倍鏡下,遠曲小管和近曲小管部分上皮細胞顆粒變性、腫脹且脫離基底膜;脫落的上皮細胞發生壞死崩解,僅殘存細胞輪廓;腎小球毛細血管充血,腎小囊明顯擴張,在腎小管之間可見大量紅細胞。肝:低倍鏡下觀察肝索排列紊亂,肝淤血、出血,大量紅細胞崩解,含鐵血黃素沉積,呈棕黃色點狀分布于組織內。高倍鏡下觀察肝細胞顆粒變性。肺:病理學觀察取材樣本呈兩種表現,一種為低倍鏡下觀察肺泡間隔顯著增寬,肺泡正常結構消失;高倍鏡下觀察增寬的間質中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浸潤,肺泡間隔、小葉間隔內血管充血、出血;另一種為間質性肺炎,未發生間質性肺炎區域可見肺組織結構較為完整,但在肺泡中發現寄生蟲體(見圖2A);油鏡下觀察可見寄生蟲體嗜堿性深染(見圖2B)。

圖2 小熊貓病理學觀察
我國境內發現的槽盤吸蟲以印度槽盤吸蟲、鹿槽盤吸蟲、福建槽盤吸蟲和小熊貓槽盤吸蟲最為常見[8]。其中,印度槽盤吸蟲廣泛分布于我國甘孜、阿壩、涼山、雅安等地,尤以漢源縣綿羊的感染率及感染度最高,在四川羚羊、陜西大熊貓、廣西黑山羊小腸內可以檢測到鹿列葉吸蟲,且主要寄生在宿主小腸內[3,9,10]。南京某動物園死亡小熊貓小腸內因寄居大量印度槽盤吸蟲,致使腸道多處出現肉芽腫,造成機體消瘦、抵抗力下降,引起死亡[11]。據報道,寄生于小熊貓體內的吸蟲至少有兩個蟲種,即印度槽盤吸蟲和小熊貓槽盤吸蟲。印度槽盤吸蟲的雄莖囊縱置于蟲體中部的1/3處,睪丸腎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小熊貓槽盤吸蟲的雄莖囊呈弧形橫臥于蟲體前半部,睪丸分葉[8]。本研究采集病死小熊貓腸道內蟲體,顯微鏡下觀察,鏡檢其雄莖囊呈弧形橫臥于蟲體前半部,生殖孔開口于蟲體亞中部,陰莖伸出孔外,睪丸具有大量分瓣,形如香腸狀、豆狀或不規則的長卵圓形,因此判定該病例感染的是小熊貓槽盤吸蟲。
目前對小熊貓槽盤吸蟲的確診多通過收集腸內容物、經水洗淘蟲等方法,缺少病理組織學的系統觀察及描述。本研究中,在病死小熊貓小腸內容物中檢出大量蟲體,可見消化道是列葉吸蟲的一個重要寄生部位,但鏡檢腸道組織結構相對完整,沒有出現吸蟲寄生引起的腸道病理學變化。同時,本研究在小熊貓肺泡腔內檢測到大量槽盤吸蟲蟲體,這一現象國內外鮮有資料報道,槽盤吸蟲這一寄生特性及生活史是否與小熊貓物種特殊性有關尚不清楚,槽盤吸蟲的肺內寄生原因很難確定,還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本研究中小熊貓槽盤吸蟲感染的病理組織學系統觀察是對小熊貓列葉吸蟲病資料的一個補充,特別是小熊貓肺部寄生槽盤吸蟲的病理學觀察,為該寄生蟲的生活史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