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一瞧,看一看,今天賣火箭啦!”2020年4月1日,主播薇婭在淘寶直播間里俏皮地吆喝著。
在淘寶直播間里賣火箭?
別不信,這是真的。這款“快舟一號”火箭由湖北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研制,已經完成了8次商業發射,是一款成熟的運載火箭。火箭購買鏈接在淘寶直播間上架后,5分鐘內就有800多人支付定金,最終花落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這是電商史上的第一單火箭訂單,也是商業航天領域出圈的第一單。
然而問題來了,人們搭乘購買的火箭飛上天空以后,怎樣才能安全地脫離火箭而坐在飛船里自由翱翔呢?
迄今為止,一般載人飛船的逃逸裝置都是逃逸塔。當火箭升空后,逃逸塔可以在2秒內啟動發動機,自動脫離火箭,分離到預定的軌道,將搭載乘員艙帶到距離火箭2千米至3千米之外的安全區域。如果逃逸塔在火箭發射后120秒時不能正常點火完成拋塔動作,那么搭乘人員就只能殞命太空。
1983年,“聯盟T-10A”飛船在發射前就上演了這樣有驚無險的一幕。那天,還沒等火箭點火,燃料就發生了泄露,地面控制人員立即啟動逃逸程序,在宇航員克里卡列夫脫離火箭6秒后,發射臺“轟”的一聲爆炸了。所幸的是,在火箭爆炸之前,克里卡列夫所在的逃逸塔已經脫離了火箭。
無獨有偶。2018年10月的一天,“聯盟MS-10”飛船在執行任務起降時,發射之后的第118秒,四個助推器分離時出現了故障,情況非常危急。此時,逃逸塔已經在第114秒分離,逃生系統啟動了高空逃逸發動機,整流罩飛行器與火箭分離,乘員艙與軌道艙分離,安全進入返回模式,乘員得救了。
盡管運載火箭存在高風險,可這并沒有影響人們對安全暢游太空的探索。
2020年1月19日,美國SpaceX航天公司將兩個假人放在“獵鷹9號”火箭載荷艙中的載人版“龍”式飛船上,發射后90秒,火箭第一級發動機關閉,飛船啟動逃逸程序,逃逸發動機點火將飛船推離火箭。
這和早期逃逸塔有很大不同,“龍”式飛船采用了整體式逃逸方案,飛船本身就是一個逃生裝置,整體上是船在人在、船毀人亡。換句話說,“獵鷹9號”和“龍”式飛船完成對接之后,不需要增加整流罩,連發動機都能用飛船的動力替代。這樣就減輕了載荷部分的重量,將整流罩、逃逸塔都“嫁接”到飛船上,飛船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啟動逃逸發動機脫離火箭,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數。
其實,在太空中還有一種更高級的逃生方法——飛船自逃逸模式。在這種逃生模式下,制造載人飛船時會嵌入逃逸發動機,飛船的實際操作簡化了許多程序,極大地提高了逃生的成功率,這個細節在中國下一代載人飛船上已經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