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含:
考試迫在眉睫,我卻越來越焦慮。有時候題目很簡單,老師卻總是在講,我覺得是在浪費我的時間;偶爾我也會做錯幾道并不難的題,讓我懷疑自己當時是不是腦子出問題了;每次考試之后都會有排名,如果沒有考過我的“對手”,即使是進步了,我也會很憤怒……這些事情讓我看誰都覺得不大順眼。同樣,我覺得也會有很多同學看我不順眼。我很想心平氣和,但每次都做不到。宋老師:
和自己的情緒共處,允許它存在,這是一種能力。妥善安置自己的情緒,可以幫助你為自己保留一份內在的從容,不斷靠近理想的自我。那么,我們怎么和自己的情緒和諧共處呢?覺察情緒,寫一寫情緒筆記。當你感覺自己陷入焦慮時,在內心對自己喊“?!?。找一個時間,記錄一天之中的“失控”時刻,回顧當時的情緒,進行客觀的記錄,不要對自己進行評判或指責。然后,試著寫下來你認為較為合理、穩妥的解決辦法。
從你的描述來看,當追求某個結果卻不可得時,你往往會陷入焦慮情緒中。是不是可以問一問自己:我在期待什么呢?我期待的這個結果如果真的出現,會給我帶來什么呢?我期待的這個結果是必要的嗎?
隱隱覺得,你似乎有點習慣于評判,評判外界,也評判自己,這會不會使你常常產生不滿意的感覺?可不可以保持一點好奇心,只是去感受他人和周圍的一切,而不以是非對錯進行評價?當我們對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保持好奇,不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別人的時候,也許很多看法就不太一樣了。
喬喬:
我覺得我和朋友的相處出現了問題。我的朋友似乎都很有主見,很有能力,每次我和他們意見不一致的時候,他們都會據理力爭,好像一定要證明他們的意見才是正確的。我害怕發生沖突,一般就會聽從他們的意見,但有時候聽從他們的意見反而讓事情變得很糟糕。更讓我苦惱的是,明明每次都是我讓步,但他們好像并沒有很高興,甚至還指責我唯唯諾諾、不負責任。我只是想維護良好的朋友關系,為什么會這樣呢?宋老師:
一段良好的朋友關系,需要能夠健康對話的雙方,而不是不會溝通的逃避者。沒有什么主見,很少表達想法,不說出自己的感受,常常覺得無力和煩惱……這是回避沖突型人格的特質,是不是跟你有幾分相似呢?真實而坦誠的溝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朋友關系。而回避沖突,其實是拒絕了溝通,是不利于良好關系的建立的。試一試這樣做是不是有幫助:首先,接受自己害怕和不安的情緒,和自己對話,找到你害怕沖突的源頭;其次,在相對安全和諧的環境中,從小事開始,慢慢學著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也許你會發現,朋友會很樂意傾聽并接受你的建議;再次,從你信任的人開始,當分歧出現時,與對方交換意見,在分歧中找到解決辦法,在沖突中回應對方。
愿你擁有良好的關系和知心的朋友。
欄目主持人
宋憲萍,中學高級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著有《柔和堅定 靜待花開》等暢銷書。
傾訴郵箱:
34595355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