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 鞠 周亞博
吉林建筑大學(130022)
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我國的城市正在經歷日新月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以及居住環境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是對歷史街區的發展造成了不少的負面影響,盡管現在歷史街區的保護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但是很多針對歷史街區的保護或改造都是采取的簡單的“一刀切”、大拆大建的做法,不僅破壞了當地歷經數百年形成的城市面貌和歷史特征,還破壞了復雜的社會經濟環境,并且造成改造后的街區缺乏歷史文化底蘊,昔日富有人情味的街區消失殆盡的不良影響。
再生建筑學最早起源于歐洲的十九世紀中葉,經過理論技術的不斷完善與實踐經驗的逐漸積累,再生建筑學逐步形成了一門獨立而完整的技術學科,旨在保持原有建筑基本結構的基礎上,通過改變局部結構和裝修,改變建筑的使用功能,使得建筑得以再生,其是一種對既有建筑的保護、改造、升級與再利用的建筑學科[1]。
通過對再生建筑學的學習和研究,并結合武漢里分民居的現狀,探索一條適合武漢里分建筑的保護與改造的道路,使其推動武漢的城市發展進程,打造一個武漢特有的文化品牌,最終為武漢市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并為其它地區的更新改造提供一個借鑒。
1861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漢口成為通商口岸。上海房地產商將上海的里弄帶到了漢口,使之與當地建筑形式相結合,產生了漢口里分建筑的新形式。
1911年,武昌辛亥革命。清政府在漢口租界外的市區放火,將繁華的城區燒為灰燼。由于戰爭使住房需求愈加急迫,引發了銀行占地熱、租界和華界建房熱,武漢里分建房熱達到白熱化程度。
1924-1927年,受國民政府影響。里分形式有了新的發展:通過對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應用、三四層的里分形制出現、天井的應用更加開放。新的里分形式開始出現,例如銀行采用西式住宅的平面、三段式立面;公寓采用逐層分戶、集合式的布局。
1938-1945年,受戰爭的影響,漢口里分的發展陷于停滯。該階段漢口里分不但沒有建設新建筑,反而被戰火摧毀了大量建筑[2]。
綜上所述,從四個時期里分住宅的發展變化可以看出:①人們的等級觀念淡化,居住形式變得越來越開放;②建筑體量不斷擴張,空間形式轉變;③弱化精神享受,注重實用功能。
武漢的里分建筑,是武漢近百年來城市發展的縮影之一,是唐代“里”的傳承,也是漢口成為通商口岸之后,我國的傳統四合院式建筑與西方低層聯排式住宅的結合體,獨具“漢派”風貌,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后的產物。
武漢里分民居多為兩層磚混結構,紅色磚墻,水泥勾縫,再配以木制窗戶,紅瓦鋪頂,里分住宅的平面布局的開間主要有一間半式、兩間式、兩間半式、三間式等平面形式。一般住宅的形制為由石門進出,首先是天井,接著是堂屋,堂屋的側邊是正房,再后面是樓梯、后天井以及廚房。巷道布局類型主要有主巷型、主次巷型、網格、綜合型四種。里分住宅的總體布局形式主要分為行列式、周邊式、組團式、沿街式和自由式五種基本類型。具有冬暖夏涼、鬧中取靜、空間靈活、鄰里密切、市井文化濃郁、服務設施完善、建筑語言豐富等特點[3]。
武漢里分建筑經歷了空間的演變和時代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場所精神文化。這是文化特征和時代精神的融合,也是人們為了適應環境,所做出的探索與改變。
1)研究現狀局限:一方面,偏向對個體案例的研究,缺少對總體性的研究,另一方面,偏向對歷史建筑本體方向的研究,缺少遺產保護為切入點的研究。
2)復雜程度高:里分建筑地處武漢漢口的鬧市區,人流量巨大,里分的使用率也很高,在保護和改造的途中勢必會給當地居民和周邊來往的行人造成不便,并且歷史較為悠久,很多地方都年久失修,導致保護和改造的難度較大。
3)保護難題:漢口里分具有居住和遺產屬性,同時面臨著雙重保護難題。一方面,大多里分功能性明顯衰退,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材料腐朽與結構老化,部分里分的建筑價值受到威脅,不再適合人們居住。
作為武漢民居特有的名片——里分,在新一輪的舊城改造中,如何延續、發展武漢特有的地域文化,并且盡可能減少在保護和改造途中對城市和市民產生的消極影響,找到一個適合并針對武漢里分民居保護和改造的策略,去打造一個獨一無二的武漢城市精神面貌,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武漢里分住宅的保護與改造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經歷調查走訪、登錄立檔;綜合評估和等級分類;制訂有針對性的保護與改造的步驟和策略;像市民進行公示;根據步驟和策略采取相應的措施;采集市民的反映和評價并對市民不滿意的地方進行整改。
傳統民居的保護與再利用是以非物質文化空間與復雜性社會空間的更新、融合與交替的傳統理念為出發點。需要考慮城市的多方面綜合因素,比如文化民俗、文化形態、居住形式、城市肌理、經濟方式等多方面所組成的城市文化特色因素,除了體現在建筑的多重性、完整性、原始性以外,也體現在建筑自身的空間、材質、顏色、裝飾、格局等方面。此外,地域性因素、歷史文脈因素、居民素質因素、政治發展因素等也影響了傳統民居的保護與改造。
1)構件修復:通過具有足夠強度的柱子、墻體等圍護結構來進行加固、清潔、維護、更新;將建筑的一些零配件兒進行重新的更新,比如一些浮雕、門窗、欄桿,使其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對老建筑外立面的磚進行修復,具體方法可以參照:涂料勾縫、粉刷舊磚、更新紡織面、貼磚修復等方法(如圖1所示)。
2)新開發與舊保護的結合:為了留存地域性建筑的歷史脈絡,使其保存原真性、連續性、整體性、延續性,人們應該對歷史人物的住宅和著名建筑予以保護,從而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歷史文化街區。另外,應該還原歷史街區的傳統風貌、人口數量降低、建筑負荷減小、拆建違章建筑、增設新區,發展與更新城市整體脈絡,提高居民的居住質量以及社會的發展(如圖2所示)。

圖1 修復后的外立面

圖2 歷史元素的保留
3)昨天與今天的對比,新建筑與老建筑的對比:以補缺來修復,從而因地制宜;以新的形體補充原來的形體,而產生新的印跡[4];以原形來補充缺形,從而追尋一個城市的印記;堅守“修舊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則,為了將其改造程度限制到最低,人們應該將其內部做極少的處理以及少量的修繕,將其外部恢復到原來的樣貌同時減少多余的改造與裝飾(如圖3所示)。

圖3 新舊建筑的對
4)“漸進式”的微更新:不提倡大拆大建,而提倡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的修繕與保護歷史建筑,按其原來的面貌進行修繕,實現建筑的微更新,從而讓整體街區實現微循環。
5)運營與開發的結合:目前大多沿街的里分都已改造成商鋪,可以對其商業模式進行整合,并結合武漢里分的文化特色,形成獨特的商業街,在保護的同時為居民帶來營收,并推動當地的發展(如圖4所示)。

圖4 改造后的商業街(圖源自作者)
如果說建筑代表著一個城市的招牌,那么民居是一個招牌上優美的文字,是一個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名片之一,它能購彰顯一個城市由下至上的有機生長脈絡。武漢里分承載著武漢特定時期的社會記憶,是武漢城市文化的標簽。
總體而言,文章探討了武漢里分住宅的發展狀況和如何對其進行保護與改造,希望能夠通過對再生建筑學的學習和運用,可以去了解如何去保護和改造一個歷史建筑或者歷史街區,同時很好的將其和其它學科相互融合,才能真正使一段歷史得到“再生”。武漢里分民居的保護與改造,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采用適合當地且切實可行的保護與改造的方法,使的武漢里分建筑重新煥發生機,推動武漢的城市發展、規劃與建設,為其它歷史建筑的保護與改造提供建設性的建議以及實踐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