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

“2020年,呂梁中陽木耳每菌棒實際產量平均為0.045公斤,通過鑫谷科技應用的標準化種植可以整體達到每菌棒0.055公斤,產量增幅22.22%,每個大棚可實現增收1萬元。”5月10日,山西鑫谷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永強在接受《科學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曾經“掙不到什么錢”的小木耳,如今搖身一變成為當地富民增收的支柱性產業,這其中也得益于數字化技術的助力。
“用科技和智能手段幫助農戶建立標準化的生產。”王永強介紹,木耳的生長對濕度、溫度和二氧化碳等參數都有一定的要求,以前人工不知道棚里這些參數是什么,當沒有達到木耳的最佳生長環境時,產量可能會下降20%~30%。如果我們使用5G智能傳感器等科技手段,通過手機App或微信小程序等方式監控到大棚數據的變化,就可以做到及時地控制和干預。
“運用物聯網技術、5G技術,實現農產品的增產提質。”王永強說,過去溫室農業主要靠有經驗的師傅、專家時刻盯著每個大棚,環境信息掌握不及時、不準確,而現在是通過數字化手段將專家的經驗和感官用數字技術復制、推廣到每個大棚數據采集監測系統中。
如今人們對農產品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尤其對產品初始原料、加工品和生產技藝流程等全生命周期信息越來越重視。記者了解到,鑫谷科技的區塊鏈追溯解決方案實現了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全流程數據采集和農業大數據監測展示,同時解決了產品品質保證、品牌與銷售問題。
以鑫谷的沙棘產品為例,王永強對沙棘產品的區塊鏈溯源功能進行了介紹,“鑫谷科技從沙棘采摘到后期的加工、罐裝和運輸都會采集視頻、圖文等數據,儲存到每一個數據節點上,全程上鏈,而鏈上的數據無法篡改,真正做到用戶可信;再通過自己的打碼系統,做到每個產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證,消費者只要掃碼就能了解到沙棘在哪里生產、加工。
近期,鑫谷科技入駐山西數據流量生態園,公司用科技創新為數字農業賦能,通過數字電商與服務平臺建立全域全新生態體系,通過產業鏈條延伸、產業融合、技術滲透、體制創新等方式,將科技和資源要素進行跨界集約化配置,拓寬市場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達到一產、二產和三產的全面融合發展。
“打造數字生態,賦能“產、媒、倉、運”四個要素為主的農業全產業鏈,叫響一批山西優質農特產品品牌。”山西數字產業協會會長、山西數據流量生態園總經理賀晗表示,目前,園區正在依托數據流量價格洼地優勢、入園企業數字技術積淀、園區電商直播機構、自有MCN機構資源,調動園區內如鑫谷科技等智慧農業解決方案提供商參與到農產品生產端,調動園區內數字物流、數字電商等數字經濟公司參與到農產品流通端,建設一個集農特產品數字化生產、展示、倉儲物流、線上銷售、網紅直播帶貨為一體的農業數字化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