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山為伴,戈壁為伍,鏗鏘足跡丈量祖國河山;櫛風沐雨,風餐露宿,忠貞信仰灑遍大江南北;腳踏寒露,赤誠奉獻,一腔熱血填繪祖國藍圖……這就是地質人沈其韓——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勘探學家,長期從事早前寒武紀地質、變質巖石學等研究。他踏遍群山,牢記使命,對土地愛得深沉,歷盡風霜雨雪,與自然萬象“談情說愛”,期頤之年仍與巖石深沉熱戀。
1922年4月27日,沈其韓出生于江蘇省淮陰縣,自小勤于思考,成績優異。20世紀30年代末,江蘇全省淪陷,時局動蕩導致各類學校停辦。1941年,沈其韓高中畢業后求學無門,但他仍懷揣求學夢,閑時在家溫習功課等待繼續上學的機會。后來,在堂兄的資助下,沈其韓由上海轉浙西,沖破日偽的重重封鎖線,歷經幾個月抵達重慶,在當地參加高考。一路走來提心吊膽、險阻重重,他感慨頗深。祖國河山的大美令他深深折服,而戰爭導致的國破山碎、民眾顛沛流離更讓他深感痛心,沈其韓決心要好好學習,為國家的富強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1942年,沈其韓考入重慶大學地質系。當時,高考只有三個專業——商科、數學系和地質系。因他從中學就喜歡地理,又對其余兩個方向不感興趣,在填報志愿時果斷地選擇了地質系。地理與地質僅有一字之差,意思卻全然不同,與地質結緣,可謂誤打誤撞。但知識的魅力就在于,越投入就越能發現其魅力。上課時,沈其韓在恩師礦物學教授王炳章先生的講述里,走進巖石學領域,全身心都投入到對知識的渴求之中。
1946年6月,大學畢業的沈其韓考入位于南京的中央地質調查所巖石學研究室,繼續在地質學領域深耕,并開始做一些基礎性的研究工作。他成為地質學家程裕淇的助手。在長期的接觸中,程裕淇先生嚴謹的工作態度、扎實的知識素養、開闊的學術視野、服務大局的工作意識、熾熱的愛國情懷深深影響了沈其韓。從那時起,沈其韓真正開始腳踏實地踐行自己的地質夢想。
1952年,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湖北省黃石市鐵山區大型地質勘探隊——大冶資源勘探隊(后改稱為“429勘探隊”)成立,沈其韓作為業務骨干參與鐵礦的詳細勘探。他不畏艱苦,白天到山野測量,夜晚于室內整理資料,在山上工作了兩年。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整個礦區的精細地形圖很快完成。1954年,勘探隊向地質部提交《湖北大冶鐵礦地質勘探報告》,估計當地總儲量高達億噸以上。
之后,沈其韓又參與了山西中條山銅礦勘探,在深山老林中接觸到更廣泛的勘探工作。在深入的實踐中,對地質勘探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對地質事業的熱愛之情更甚。他立志終身從事野外勘探事業,為祖國尋找礦山。
然而,正當他懷著滿腔熱情準備大展拳腳、大干一場的時候,時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的程裕淇向他發出邀請,希望他回到地質研究所搞巖石學研究。盡管興趣在勘探,但是他還是毅然決然地投入到完全未知的領域中。而這一切,只因4個字——國家需要。對于他來說,每一次選擇都是為了建設祖國,他也始終相信,只要用心,興趣在哪里都會開花。
1956年,沈其韓進入地質礦產研究所(后改為地質研究所),開始進行早前寒武紀基礎地質、同位素年代學和變質巖區工作方法的研究,一干就是60年。
因為深知“融匯才能貫通”的道理,沈其韓投入十二分的精力,一邊學習,一邊實踐,并格外關注新技術新方法在工作中的運用。經過多年努力,他終于在1980年后迎來自己地質學研究的盛產時期,完成代表作《中國早前寒武紀麻粒巖》和《山東沂水雜巖的組成與地質演化》,并獲得1988年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獎一等獎、198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991年,沈其韓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沈其韓一生淡泊名利,為人坦率正直,從無門戶之見,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在業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他治學嚴謹,學術上一絲不茍,一再強調學術研究一定要夯實基礎,要耐得住寂寞,切不可急功近利。
他提攜后輩,經常囑托年輕人不要辜負自己所處的黃金時代,努力學習、踏實奮斗,有所作為。他培養的學生,多已成為我國變質巖和前寒武紀地質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
對于科研工作,沈其韓尤其注重創新與發展。曾有人問他:“如何看待繼承與創新?”他回道:“社會的發展是由前一階段到后一階段,不斷推向前進的。科技工作者需要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回憶一生的科研事業,沈其韓認為,年輕的時候什么工作都要做一點,現在年輕科技工作者學歷很高,在某一個專業領域鉆研得很深,但是也應該具有戰略性的長遠的思維,應該做到“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活到老學到老工作到老。如今,沈其韓99歲高齡,已近期頤之年。雖然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從事野外工作,但他仍以自己的方式在與陪伴了他一生的巖石“談情說愛”:他甘為人梯,一直指導后輩并與他們討論課題,參加學術會議……他說,盡己所能把所學傳授給年輕人,給他們新的學術突破鋪路,同時從他們那里獲得新的想法與思路,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會讓他渾身充滿力量,干勁滿滿。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