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輝
(柘城中醫院骨科,河南 柘城 476200)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是由于年齡增長、過多運動或外力作用等引起半月板發生組織變性與破損,并達到撕裂程度的損傷。半月板損傷后,多出現患側撕裂樣、牽扯樣疼痛,致使關節活動嚴重受限。目前,臨床上常采用半月板切除術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雖可緩解患肢腫脹、疼痛,但常引起關節積液[1]。研究表明,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可改善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2]。筆者在本文探討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治療老年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的療效。
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筆者所在醫院的135例老年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符合《坎貝爾骨科手術學》13版中的膝關節半月板損傷診斷標準[3],年齡60~75歲,排除膝關節手術史及精神障礙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67例,男39例,女28例;年齡60~72歲,平均(66.3±4.1)歲;病程1~8年,平均(4.5±3.2)年;損傷部位為左膝36例,右膝31例。觀察組68例,男41例,女27例;年齡63~75歲,平均(69.4±3.2)歲;病程1~8歲,平均(4.6±2.5)年;損傷部位為左膝39例,右膝29例。兩組老年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在病程、年齡和病情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柘城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兩組患者均行持續硬膜外麻醉,取半截石位,常規消毒鋪巾,于膝前髕下韌帶內、外兩側做大約5 mm手術切口,放置關節鏡。對照組行半月板切除術治療:利用鉤刀將關節內的半月板鉤開,從前至后伸長半月板,夾斷并取出半月板,清除關節內的殘余碎屑。觀察組行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治療:采用規范化咬除患者半月板的破損邊緣,將其殘端進行修整,控制6~8 mm的游離緣長度,射頻刀修剪殘余的半月板組織,使其維持正常狀態。術后6個月隨訪。
①臨床療效。痊愈為患者的臨床體征、患肢腫痛等癥狀完全消失,膝關節可正常活動;顯效為患者的臨床體征大部分消失,患肢腫痛大部分得到緩解,膝關節活動有輕微疼痛感;有效為患者的臨床體征部分消失,患肢腫痛有所緩解,膝關節活動時有明顯疼痛感;無效為患者的膝關節仍出現交鎖及彈響等臨床體征,患肢腫痛明顯,膝關節不能正常活動。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6、12和24 h的疼痛程度,分數0~10分,分數越低表示疼痛越輕。③膝關節功能。治療后6個月,進行Lysholm 膝關節評分[5],分數0~100分,分數越低表示膝關節功能越差;采用國際膝關節文獻委員會膝關節評估表(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knee evaluation form,IKDC)[6]評分,分數0~100分,分數越高代表膝關節功能越好。④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測評表(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QOL)[7]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3個月及6個月的生活質量,分數0~100分,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治療后6個月,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95.59%,高于對照組的83.5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217,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后6、12和24 h,兩組患者疼痛程度VAS評分呈逐漸降低趨勢,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VAS評分比較(分,
治療后6個月,兩組患者Lysholm和IKDC評分較治療前提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比較(分,
治療后3個月和6個月,兩組患者QOL評分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的臨床表現為下肢患側出現撕裂樣疼痛,關節腫脹,活動時膝關節內出現響聲,甚至出現交鎖現象。半月板損傷多見于職業運動員、長期體力勞動者及年老者,以運動量過大或是本身有關節慢性損傷史的人群為主。隨著年齡增長,老年患者多出現膝關節退化性病變,致使關節軟骨、韌帶等出現損傷,導致半月板組織出現破損或撕裂等狀況,引起患肢疼痛與腫脹,甚至不能正常活動。臨床上多采用半月板切除術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但由于半月板切除術操作復雜,且易導致半月板切除過多,影響膝關節活動。另外,該方案治療膝關節腫脹的效果不佳,膝關節功能及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也不太理想[8]。而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可通過清除半月板的損傷部位,對半月板殘端進行妥善修復,促使位于股骨髁與脛骨平臺間的半月板相關功能恢復,促進關節滑液分泌以緩沖震動,避免關節骨面磨損,改善膝關節活動受限,促進下肢盡早恢復活動,加之手術麻醉相關藥物的作用,減輕患者疼痛[9];由于膝關節早期恢復正常活動,調動機體應激反應系統,抑制促炎因子表達及關節腔內炎癥,減輕半月板損傷患者的關節腫脹[10]。筆者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的VAS評分呈降低趨勢,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表明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可有效緩解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的患肢腫痛。治療后6個月,患者的Lysholm評分和IKDC評分較治療前均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治療后3個月和6個月,兩組患者的QOL評分均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這表明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治療可改善老年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半月板切除術在行半月板損傷部位切除時,不可避免地切除正常半月板,致使脛骨與股骨間接觸部分變小,導致膝關節功能改善效果較差,生活質量不佳。半月板是一種纖維軟骨盤,位于人體脛骨與股骨踝平臺之間,利于膝關節穩定,并為膝關節的正常活動給予保障,防止股骨發生移位,并能預防周圍軟組織對關節的異常侵入與緩沖震動。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則極大地保留了半月板的正常組織,并盡可能對損傷部分進行修復,這有利于膝關節穩定性的維持,便于膝關節盡早恢復正常活動,最終改善膝關節功能,進而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11]。
綜上所述,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治療老年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可通過修復半月板殘端以消除腫脹,改善膝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因而療效優于半月板切除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