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盲犬是工作犬的一種,它沒有軍犬的轟轟烈烈,也沒有警犬的驚心動魄,但是它卻默默地從事著平凡而又特殊的工作,是視力殘疾人生活中非常得力的助手。對于許多視力殘疾人來說,導盲犬是他們失而復得的“眼睛”,幫助他們解決出行難的問題。除此之外,導盲犬更是陪伴在視力殘疾人的身邊值得信賴的朋友、親人,有了導盲犬的陪伴,視力殘疾人將不再那么孤單。
根據中國視力殘疾人協會官方數據顯示,我國現有1700多萬視力殘疾人,可是導盲犬的數量卻不足200頭。由于導盲犬的數量十分稀少,通常普通視力殘疾人想申請一頭免費的導盲犬很難。難上加難的是視力殘疾人如果擁有了導盲犬,是否就能通行無阻了呢?答案可能并不樂觀。幸運的視力殘疾人在感受導盲犬帶給他們喜悅的同時,又嘗到了苦澀——導盲犬經常被拒絕出入公共場所。
導盲犬題材電影《導盲犬小Q》中,有情有義的導盲犬小Q曾席卷了整個亞洲影壇,感動了數億人。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導盲犬卻并沒有電影中那么受歡迎。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拒絕導盲犬出入公共場所、使用公共交通和其他公共設施的相關報道。目前,視力殘疾人的“導盲權”仍遭遇諸多現實困境,一方面是導盲犬的數量稀缺,難以滿足視力殘疾人的需求,造成導盲犬申請難的問題;另一方面是社會公眾對導盲犬接受度不高,視力殘疾人帶導盲犬出行常常會遭遇種種不公正的待遇。


在現實生活中,常會遇見公共場合不接納導盲犬的現象,視力殘疾人攜導盲犬出行,屢屢遭遇上車難、住店難等尷尬。那么,視力殘疾人要想攜導盲犬順利出行存在哪些困難呢?
殘疾人保障法、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等規定,視力殘疾人攜帶導盲犬出入公共場所,應當遵守國家有關規定。一些地方的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條例也規定,視力殘疾人攜帶導盲犬進站乘車,應當出示視力殘障證件和導盲犬證,導盲犬應當佩戴導盲鞍和防止傷人的護具。這些涉及視力殘疾人和導盲犬的規定過于籠統,針對的基本是視力殘疾人該怎么做,普遍并沒有明確賦予視力殘疾人可攜帶導盲犬出入公共場所的權利。由于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難以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共識,從而造成社會公眾對導盲犬接受度不高,甚至是排斥的現象。允許視力殘疾人攜導盲犬出入公共場所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是保障視力殘疾人的基本權利,不應該剝奪他們的自由出行權和導盲權。為了更好地保障視力殘疾人和導盲犬的出行權,需要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將規定真正落到實處,讓視力殘疾人和導盲犬的出行變得有法可依、有理可據。
反對導盲犬進入公共場所的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觀念,認為導盲犬會亂叫擾民甚至咬人,實際上,導盲犬的選拔十分嚴格。有專業人士介紹說,導盲犬的選種不僅要看品種、體型、體態,還要看“家族遺傳”,甚至要查三代以上有無傷人記錄,最終選用的是具備忠誠服從、性格溫順、聰明等特點的犬,還要經過科學嚴格的訓練,才能持證上崗。同時,訓練完成后的導盲犬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一旦暴露惡習,就會被淘汰。據悉,目前我國并沒有出現導盲犬攻擊他人的記錄。
另一方面拒絕導盲犬進入公共場所原因是擔心會引發衛生問題。尤其是在酒店或商場等空間相對封閉、人員較密集的公共場所,擔心導盲犬的被毛通過通風系統在空氣中傳播細菌和致敏因子,引發其他客人不適的狀況。經調查,一些城市的地鐵、公交車等公眾交通拒絕導盲犬入內也是基于如此考慮。由于害怕導盲犬進入酒店、商場、公共交通等場所帶來一定的風險,為了避免承擔責任干脆禁止導盲犬的進入。
導盲犬能夠為視力殘疾人提供服務,給視力殘疾人的生活帶來便利,它對于視力殘疾人而言是有利的,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導盲犬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它也會給社會大眾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比如擾民性、安全性、衛生性等。雖然導盲犬“上崗”前會接受嚴格、專業的訓練,具有一定的抗干擾能力,但是它實際進入嘈雜而陌生的公共場所,很難完全不受外界的影響,可能會出現亂吠、狂躁不安的現象。對于那些本身不喜犬,甚至是害怕犬的大眾而言,導盲犬的異常行為會讓他們更加討厭、反感導盲犬。
正如犬給社會大眾帶來的衛生、環境方面的困擾,導盲犬所帶來的衛生、環境問題也同樣讓人憂心。一方面,導盲犬的被毛、口水所攜帶的細菌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容易傳播,容易引起人身體不適,甚至是疾病;另一方面,導盲犬主要采取戶外定點排便的方式解決排泄問題,這對于一些老舊小區或公共場所來說設施難免會跟不上,若是由于導盲犬主疏忽出現導盲犬隨地便溺的現象就會直接造成環境的污染,同時也會影響周圍大眾的工作、生活。導盲犬的出現本是為了幫助視力殘疾人,但是隨著新聞、網絡上一些導盲犬相關社會問題與爭議的曝光,讓許多社會大眾對導盲犬產生反感,從而質疑視力殘疾人攜導盲犬出行的行為。
要讓視力殘疾人攜導盲犬出行變得順暢,首先要完善現有法律法規。其實,早在2008年,我國申辦殘奧會時,承諾導盲犬可以入境。同時新修訂的殘疾人保障法第五十八條規定:“視力殘疾人攜帶導盲犬出入公共場所,應當遵守國家有關規定”,此法規首度明確了導盲犬不同于一般犬的特殊性質。在中國殘聯的推動下,修訂后的殘疾人保障法及2012年制定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特別增加了允許導盲犬進入公共場所的條款。其第十六條中明確規定:“視力殘疾人攜帶導盲犬出入公共場所,應當遵守國家有關規定,公共場所的工作人員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供無障礙服務。”雖然相關條例可以理解為,視力殘疾人可以使用、攜帶導盲犬出入公共場所,但是對于賦予視力殘疾人的權利不是那么明確,需要制定更加明確其行為合理性、有效性的法律,并且加強有效監督,切實保障視力殘疾人的合法權利。

近日,《北京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修訂完成并公開征求意見,條例中明確指出,視力殘疾人攜帶符合條件的導盲犬出入公共場所、使用公共交通和其他公共設施的,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同時此條例在實施中將加強政府和社會的監管,明確無障礙的監督體驗制度。一旦新的管理條例通過實行,那么“導盲犬禁入”將成為歷史,將會是保障視力殘疾人自由出行權和導盲權的重大突破。
至于觀念方面障礙的破除,需要相關部門與媒體為公眾多普及一些導盲犬相關知識,比如,持證上崗的導盲犬的安全性和衛生是如何保障的,對導盲犬宜遵循“不圍觀、不喂食、不撫摸、不呼喚”等要點,以此來保證導盲犬不被打擾,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視力殘疾人。保障視力殘疾人攜導盲犬順利出行,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和標志,大眾應該給視力殘疾人更多理解,為導盲犬提供更多便利,學會尊重視力殘疾人和導盲犬,讓視力殘疾人能攜導盲犬順利出行。
現在很多城市和地區對于導盲犬變得越來越友善,服務場所、公共交通等都會放置導盲犬可以進入的牌子,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城市和地區精神文明的體現。國家花費大量人力和物力來訓練導盲犬的目的是用以幫助和關懷視力殘疾人,但若社會不接受導盲犬,那導盲犬存在的意義便大打折扣了。雖然不能保證每個大眾對于導盲犬寬容、認可,但制度的進步,常識的普及,會讓導盲犬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大。我們期待導盲犬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完全的通行自由。
在保障視力殘疾人和導盲犬出行權、導盲權的同時,加強其管理也很重要。如今一直強調文明養犬,那么同樣也要文明飼養導盲犬,建立合理的監管制度,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社會矛盾和人犬糾紛,在不損害大眾利益的前提下讓視力殘疾人攜導盲犬順利出行。
與其說是加強導盲犬的管理倒不如說是加強導盲犬主的管理。導盲犬陪伴視力殘疾人生活在充滿人類秩序的大環境之下,需要犬主幫助其養成良好習慣,從而遵守規則,那么只有導盲犬主的行為得到規范才有可能規范導盲犬的行為。導盲犬是經過嚴格而專業的訓練才能上崗的,只要其主人注重導盲犬的清潔,按要求佩戴護具,導盲犬的衛生、安全是可以得到保障的。視力殘疾人攜導盲犬要從自身做起,規范日常行為,這樣才有可能讓社會大眾改變對其不友好的態度,從而實現順利出行。
要想改變現實中導盲犬“出行難”的尷尬,不僅僅需要法律的規范與監督,還要讓社會大眾了解、接受導盲犬,同時視力殘疾人和導盲犬的自我管理也是必不可少。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導盲犬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完全的通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