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聚
(作者單位:河南省泌陽縣獸藥飼料監督監察所,463700)

犬趾間癤病是位于犬趾蹼的一種結節病變,在組織學上屬于膿性肉芽腫性炎癥,諸如足粉刺、毛囊囊腫等均為常見綜合征,易感犬種包含沙皮犬、斗牛犬等類型。該疾病的發病率約為1.6%,發病犬的年齡分布在2~3歲間,在臨床診斷環節需做好與囊腫疾病的區分,保證對癥治療。
多以深部細菌感染為主要病因,病變部位集中于足趾間帶、隆突趾間帶,在犬走動過程中,毛發上的短柄向后進入毛囊中,角蛋白在皮膚上產生炎癥,繼發細菌感染?;蛞虍愇锴度肫つw中,引發創傷性感染。此外,蠕螨病、犬過敏性皮炎等均有可能成為原發性、繼發性病因。叉趾掌、足粉刺、毛囊囊腫多以創傷感染為病因,表現為犬趾蹼表皮棘細胞層增厚、毛囊漏斗部角質層過度增厚、毛囊開口阻塞且內容物滯留等癥狀。
在發病初期,病變部位集中于足蹼上,或表現為全身性紅斑、丘疹,倘若未進行及時干預和治療,將迅速發展為直徑在1cm~4cm左右的紅紫色結節,表面有光澤及波動感,觸診可能使結節破裂,流出血樣液體。該疾病可見于犬的背面或腹面,伴有明顯痛感,患病犬常舔舐、啃咬病變部位,感染足出現跛行現象。因異物嵌入引發的病變主要分布在犬前足,一般不復發因外傷引發的病變具有繼發性,可反復感染,患犬的趾間組織出現明顯腫脹、潰瘍,并迅速向深部擴散,產生瘺管、潰瘍,呈蜂窩組織炎。受細菌感染的影響,可能在患部及周圍產生新的病變結節,通??勺孕邢恕H蜃惴鄞?、毛囊囊腫產生的皮膚病變通常不易被發覺,需將皮膚表面被毛剪除,方可察看到皮膚表面分布有脫毛區、呈堅固骨痂,皮膚表面長有粉刺。
針對炎癥部位,可采用皮膚刮屑、印壓涂片、細針抽取等方式進行診斷試驗。針對異常病變或復發病變,需將病變部位切除,做組織病理學檢查。針對草芒等異物嵌入引發的單獨病變,需通過手術探查進行異物的查找與去除。針對足底、腳掌部位的毛囊包囊病變,需實行皮膚活組織檢查。若發現在犬皮膚表面分布有瘺管、骨痂樣病變,且病變部位長有粉刺,呈現出致密角化過度、皮膚漏斗棘層增厚等癥狀時,則應通過進一步篩查判斷犬是否患有該病。
深部細菌感染為該疾病的主要致病因,在發病初期4~6周內,可依照每千克體重選取20mg~30mg頭孢氨芐進行口服,每日服用2~3次,若犬服用多個療程的抗生素后仍未見效,需配合開展細菌培養與藥敏試驗,編制科學治療方案。由于膿性肉芽腫病變在治療環節,選用抗生素類藥物無法保證直接到達病變部位,需采用全身抗生素治療方案,將療程控制在2個月以上,直至病變徹底消除。考慮到該疾病常并發馬拉色霉菌感染,對此需依照每千克體重選取5mg~10mg的酮康唑、氟康唑等藥物進行口服治療,將療程控制在1個月左右,抑制并發性感染。此外,可選取適量氯己定添加在溫水中,采用足部藥浴療法,搭配莫匹羅星軟膏涂抹、抗生素包裹等治療方法,優化治療效果。在初期治療環節,可選取抗組胺藥緩解犬患部瘙癢癥狀,但需注意禁止使用糖皮質激素,避免對犬身體產生負面影響。
在臨床治療環節,若存在治療時間過短、藥物施用量把控不當或用藥錯誤等問題,易使犬患慢性復發性趾間癤病,并引發遺傳性過敏、并發馬拉色霉菌感染等疾病,此外在日常飼養環節,若利用鋼絲繩將犬拴住,使犬直接接觸混凝土地面等,均易增大病變部位的復發概率。針對此類慢性復發性疾病進行臨床治療,可通過手術切除病變部位,或外科矯正腳蹼,在術前做好器械消毒,選用全身麻醉復合局部麻醉方案,針對術部進行剃毛,切除壞死組織,并做好創口清洗和涂藥。或選取脈沖式抗生素療法實行每日2~3次治療,連續治療7d。也可選用500mg低劑量抗生素進行口服治療,每日施用1次,用于緩解患犬的疼痛癥狀、減輕慢性損傷。
對犬的足趾或掌部出現的粉刺、毛囊囊腫癥狀,可采用激光療法對患部進行手術治療,在治療結束后需做好集中護理,選取抗生素連續使用3~4d以消除炎癥,為患犬佩戴好伊麗莎白項圈、避免患犬舔咬傷口,并且每日更換1~2次繃帶,保持患部的透氣性、避免發炎,待術后7~10d左右拆除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