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英雷 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創作中心主任建筑師,高級建筑師
項目選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溧水經濟開發區空港新城東南部,緊鄰輕軌S7線群力站,東至聯民路,南鄰臥龍路,西至群力大道東側規劃路,北抵S340。本文探討的一期項目用地約146667 m2,規劃1000床,地面建筑面積約110000 m2。
江蘇省康復醫院坐落于溧水區,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設計突出醫療、康復的功能需求,希望通過巧妙的設計,將流程化、機械化的醫療場所轉變為日常化、輕松化的診療花園。
設計改變了醫療建筑群落集中擁擠的固有形態,充分利用溧水的自然資源,力圖在山水間打造一座別具一格的高檔次醫療服務機構。共享的醫療診治區域集中對稱,各個病區組團環繞分布。建筑組團之間相互聯系,院落之間層層套疊,鳥瞰像如意結一般生長關聯,呈現重堂疊院布局。溧水作為南京名片秦淮河的發源地,水系豐沛。江蘇省康復醫院坐落于母親河源頭,各院落組團之間水景環繞,康復場地散落林間,建筑與場地共同組成了一座康復的花園。在設計過程中,根據康復患者的心理與生理需求,提出了5大設計策略。
建筑群落布置時盡量在多條軸線上降低建筑高度,在軸線交匯點布置景觀院落,將最重要的空間節點留給生態與環境。患者在步入廳堂時正面對景、綠意縈繞,游廊環繞庭院,生機盎然。
作為選址于溧水區的康復醫院,應當有別于中心城區的綜合醫院,在功能設置與建筑尺度上要更加貼近自然。在建筑體量設計上避免過于高大,減少各部門人員的垂直交通壓力。建筑的入口、連廊與綠化融合,已經融入了周邊環境之中,便于患者親近自然。
作為一座康復專科醫院,在設計上要充分考慮老人和行動不便的人群,將各類康復人群均要使用的就診區、檢查區、康復訓練功能區設置在中心共享區,將不同的康復病區組團散布在周圍,各區患者既能欣賞自然景觀,又能便捷地進入診治區域。病區組團底層布置日常使用的配套功能,令患者在自然環抱中進行康復生活[1]。
相比行色匆匆的社會工作人員,慢節奏的康復人群更加需要人文關懷。方案設計在就診流線上盡量減少患者的垂直移動,將患者使用較為頻繁的康復訓練空間集中設置在場地中心部位的3層,無論水平移動還是垂直移動均位于各病區的中心位置,使每位患者前來訓練的平均距離最短。無論患者還是醫護人員,為生活在內的每一個人創造自然的建筑空間體驗。
建筑群落在規劃形態上通過設置院落,將自然綠化、清新空氣引入建筑內部。通過節水、節能、節材的綠色建筑技術和設備,在建造與運營上堅持綠色建筑理念[2]。通過結合近年來發展較為成熟的手機掛號收費、報告下載、快遞送藥、以及物流系統等智能化技術與設備,為康復患者提供簡便快捷的就診與治療模式,為這座醫療建筑增加溫馨的就診康復服務。

圖1 總體規劃鳥瞰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由于醫院的選址地遠離南京中心城區,用地較為寬裕,建筑開發強度較低。為了更好地滿足康復患者需求,院區規劃結構為1個綜合診療中心+2大中心景觀+6個環繞組團+N個景觀康復節點的格局(見圖1)。
考慮到康復醫院患者移動較慢、康復訓練頻繁的特點,將門診、醫技、康復訓練功能區集中設置于場地中部,將20個標準康復護理單元分5個組團與1個行政科研教學組團環繞布置。
在各個建筑組團內部引入公共醫療街,使各組團患者能夠方便快捷地到達共享醫療診治區域。住院部組團外圍結合自然景觀,布置康復場地,形成室外康復系統。將周邊景觀引入建筑體中,使各組團獲得充分的景觀資源,底層設置輔助配套功能,患者可就近享受便捷服務。
規劃通過一系列的庭院設置,使院區各部門在獲得采光、通風的同時,也能獲得良好的外部景觀,通過借景的手法將東、西兩大中心景觀引入中心公共大廳,擴大景觀的共享范圍。醫療街連廊環繞中心景觀的公共系統,將患者與醫護人員的活動組織在景觀周圍,使就診人群獲得愉悅的空間體驗,這種借由中國園林的設計操作,使建筑在現代材料與技藝下獲得了傳統建筑空間的意蘊與精髓[3]。
場地中部組團為門急診、醫技、康復綜合醫療區,方便全院共享。其中東南角為急診急救區,北部為后勤保障區,門診、醫技、康復根據功能關系分層布置。
外部環繞6個組團院落。其中東南組團為肢體殘疾康復組團,與假肢中心聯系緊密。最東部為言語、心理康復組團,因患者行動較為方便,所以距離綜合醫療區相對較遠。西北組團為兒童康復組團,相對獨立,與東北部預留發展用地較近,有充足的兒童室外活動與康復場地。西南2個組團為老年康復、術后康復組團,共享訓練內容較為相似的康復場地,與綜合醫療區距離較近。西北組團為行政科研教學會議組團,具有較好的景觀資源,與后勤部門聯系緊密,具有獨立的出入口,方便管理[4]。
(1)康復區:康復病人平均住院時間較長,標準病區的設計除了基本的病房區,還在每層設置了康復區。在院區內形成“院內共享-組團共享-本層共享”的三級康復訓練體系。簡易型、日常化、對設備場地依賴較小的康復訓練可在病房本層進行,適合不同身體狀況、體力的各類患者進行康復訓練[5]。
(2)單人病房:考慮患者長期住院、需要陪護的特點,護理單元內病房全部為設置陪護床的單人病房,確保病人的休息、隱私與生活。在考慮護理人員協助洗浴、如廁的實際情況下,將衛生間設置為無障礙開敞模式,貼近康復患者實際生活需求。
(3)評定室:為了方便患者及時反饋康復效果,病區每層設置評定室,且靠近康復區,供醫護人員隨時了解患者恢復狀況,及時調整康復計劃。
(4)護士站:每個標準病區面積較大,設置兩個護士站且對角布置,能夠及時關注患者生活狀態,及時應對突發情況。
(5)各類生活用房:每個病區設置物流、備餐、晾曬和污洗、護工等多個生活輔助用房,方便患者長期生活[6]。
(6)獨立醫輔區域:病區醫輔區域相對獨立,均有自然的采光與通風,為長期工作的醫護人員提供人性化的工作環境。
(7)專用電梯:設置探視、檢查、備餐和污物四個獨立的電梯廳,不同人群上下互不交叉,避免出現普通醫院常見的占用電梯現象。
建筑造型形體方正,空間結構清晰。主體造型符合整體設計,但根據內部功能不同,區域略有微差,建筑造型豐富細膩并具有較強的識別性。
主入口空間設計為1層現代中式通透大廳,庭院立面采用隱框玻璃幕墻,通透性好,可將外部中心景觀引入室內,頂部為淺楓木吊頂,打造出極具現代中式感的共享大廳。
公共空間環繞庭院,以大面積通透玻璃配木色金屬線條格柵,與庭院景觀間半遮半斷,創造傳統中式游廊的空間意境。
院區各組團外側采用經典三段式布局,底部外飾淺色石材,上部采用淺楓木色鋁板,頂部氟碳噴涂內坡金屬屋面造型,整體穩重大氣。4至5層建筑體量與周邊丘陵水系遙相呼應,引景入院。主要建筑空間開窗規整有序,實用美觀。病房樓組團底部,面向外側景觀局部架空,建筑內外滲透,自然通風及景觀效果好。
康復專科醫院有別于普通綜合醫院的設計。康復患者老年人偏多,行動不便,住院和治療周期明顯長于綜合醫院患者,患者交叉感染的情況較少。因此,在中國人預期壽命增加、老齡化日趨嚴重的未來,康復專科醫院的規劃與設計對就醫與治療環境的要求明顯高于綜合醫院,對該特殊類型的醫療建筑設計應當有著更多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