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詩淇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據悉,今年上半年,拼多多的農產品訂單量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農(副)產品訂單量同比增長431%,單品銷量超過10萬單的農(副)產品超過4000款,同比增長超過490%。
拼多多公共事務部高級總監宋巍介紹,拼多多成立六年來,持續探索更符合農民利益的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體系,首創了“農地云拼”體系,通過“拼購+產地直發”的模式,推動貧困地區的農產品突破傳統流通模式的限制,在“云端”直連全國市場,并獲得了“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
“拼多多將持續聚焦農產品上行,探索興農產業鏈助力鄉村振興。”宋巍表示,平臺涉農店鋪100%覆蓋全國的縣級行政區。通過互聯網技術,拼多多將分散的消費需求積聚,借助“云拼”,實現鄉村農品直連平臺8.5億消費者,進而打造了鄉村農貨上行的“超短鏈”。
尋找“最想咬一口的好蘋果”
10月中旬,生長在北緯35度附近的各地蘋果終于紅了。中國果品流通協會近日發布的《2021產季蘋果產銷形勢分析報告》判斷,2021產季,蘋果總產量預計超過4500萬噸,較去年小幅增長。
“我國的蘋果主產區,不少位于丘陵溝壑之地,是貧困高發地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霍學喜表示,小蘋果的銷售是關系興農富農的大事。
隨著農村電商不斷普及,越來越多的果農通過電商提升了銷量,賣出更好價錢的同時,實現了“線上致富”。
從10月27日起,拼多多連續推出“蘋果豐收季直播”及萬人團等活動,聯合山西、陜西、山東、甘肅、四川、新疆六大蘋果產地,開啟蘋果“雙11”。在供應端堅持“源頭分級、產地直發”的模式,銷售端借助百億補貼、限時秒殺、萬人團等扶持資源,幫助產地農戶賣得多、賣得遠、賣得好。
據了解,為匹配平臺逾8億用戶分級分層的消費需求,尋找他們最想咬一口的好蘋果,拼多多選果團隊自今年8月起就深入山西運城,陜西洛川、禮泉,山東榮成,甘肅天水、慶陽,四川鹽源,新疆阿克蘇等優勢產區,調研種植情況,培訓、發展更多強供應鏈的產地商家入駐。
山西“果二代”王震在拼多多上銷售萬榮蘋果遭遇瓶頸后,主動轉型升級,以“百億補貼+日常銷售”的組合拳,滿足不同用戶的購買需求。去年,王震帶領團隊及合作社實現電商銷售超過1.2億元,同比增長翻番。
80后新農人張陽2017年開始在拼多多上銷售水果至今,最高日銷逾2萬單。今年鹽源蘋果季,他們自建5000平方米的標準化果庫、引進600萬的自動分揀包裝設備,并在當地直接承包果園,推動“離太陽最近、離城市最遠”的丑蘋果直達城市。
山東榮成的悅多果業目前拼單已超10萬+,而這背后依托的是其2300畝高標準果園、1.2萬噸的氣調保鮮庫、6000平方米食品級加工分選車間、斥資近千萬從法國進口的全自動分選機,以及“非常懂蘋果”的種植戶。
霍學喜認為,平臺型企業的介入,在促進蘋果市場交易層級的扁平化、促進供應鏈的短鏈化、促進供給與需求的精準匹配三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果能夠進一步推動算法的改進與創新,電商拓展蘋果銷售的潛力依然巨大。
這恰是拼多多近年來推動蘋果等農產品上行的踐行思路。針對中國蘋果產業小規模種植的特點,通過“拼”的模式,把在時間和空間上高度分散的需求,和自然成熟的小規模果園供給,在云端精準匹配起來,打造了一條“鄉村果園直連家庭果籃”的產銷對接高速通道。數據顯示,蘋果已連續多年蟬聯拼多多銷售規模最大的水果品類。今年1—9月,該平臺的蘋果銷售額同比增長翻番。
據了解,在“拼購+產地直發”的“農地云拼”模式下,蘋果被更有效率地組織起來,不僅賣得更多,還賣得更快。盡管今年上半年蘋果價格波動較大,但不少果農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得以保住部分利潤。
“網紅”小米是如何煉成的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這句陜北名諺,讓“米脂婆姨”成為家喻戶曉的“網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有人說,米脂姑娘的美,歸功于長期食用當地特產小米。
十月是小米谷子豐收的季節,53歲的高曉均也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刻。從小米收割,進廠加工,再到打包發貨,每天有近8噸米脂小米通過高曉均的拼多多店鋪銷往全國各地。隨著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的改善,新電商給黃土高原的小米插上翅膀,成為米脂的新一代“網紅”。
米脂位于陜西省榆林市境內,地形地貌多樣,土壤類型豐富,日照時長充足,有著發展小米產業的天然優勢。“米脂種植小米已有數千年歷史,色澤金黃、質黏味香、營養豐富,熬出來的小米粥濃香撲鼻。”據米脂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張镈介紹,米脂因“其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歷來有“小米之鄉”的美譽。
種出了好小米,如何賣出好價錢?近年來,隨著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的改善,米脂小米搭上電商銷售的快車,在全國名聲大噪,成了名副其實的“網紅”口糧。
“政府修了環山路,種出來的小米不用我們自己出去賣,企業收購了直接在拼多多這些電商上賣,比出去打工還賺得多。”米脂縣楊家溝鎮宮家鹼村村民王曉繁今年種了十多畝谷子,預計能收獲5000斤。提到小米的銷路,他一點都不愁。
收購王曉繁家小米的,是高曉均的米脂婆姨農產品開發公司。高曉均在米脂經營雜糧加工廠已有20多年。為了讓米脂小米走得更遠、名頭更響,在政府支持下,高曉均創立了集有機種植、收購加工、網絡銷售于一體的“米脂婆姨”品牌。
據介紹,去年12月,“米脂婆姨”品牌進駐拼多多平臺。“拼多多上用戶多、需求大,而我們有原產地優勢,小米品質好、價格地道,所以產品一上線就迅速起量了。”“米脂婆姨”電商負責人艾雕介紹,此前,米脂縣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于比較滯后,對電商是極大的考驗。經過半年時間磨合,現在能實現24小時發貨并中轉,店鋪銷量也水漲船高,“5斤規格的小米是銷量10萬+的大爆款,日均下單3000余單,高的時候到五六千單,好評率能達到99%,復購率高達30%。”0BB4BE33-30D3-4BA9-8D35-D7B61076AE88
拼多多帶來的穩定訂單需求,也讓越來越多的米脂農戶開始種植小米。為進一步提高種植戶收入,米脂引導農戶與企業開展訂單合作模式,“米脂婆姨”等6家企業以每公斤高于市場價0.2元的價格,與5000多戶農戶簽訂了收購協議。高曉均的加工廠還準備開發小米零食等產品,他相信,通過電商平臺直連更廣闊的消費者市場后,“米脂小米”將從黃土高原飛向全國。
五原瓜子實現彎道超車
五原縣位于“塞上江南”河套平原的腹地,正好處于黃河“幾”字彎的頂端。這個看似不起眼的邊陲小鎮,卻是全國最大的向日葵種植縣,年產瓜子超過5億斤,中國人茶余飯后嗑過的瓜子中,每7粒就有一粒來自五原。
1972年,巴彥淖爾市農研所的工作人員在鹽堿地種下了47畝向日葵,意外地發現了改良鹽堿地的先鋒植物,也正式拉開了當地葵花種植的大幕。但當年巴彥淖爾農研所最早在鹽堿地種下的向日葵,畝產不過180斤,幾乎沒有經濟效益。后續經過多年的改良與發展,才得以普及,并逐步成為河套地區主要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也不斷擴大。目前,僅五原縣的種植面積就達到120萬畝,年產量超過5億斤。
“當地光照足溫差大,葵花籽皮薄子厚,吃起來特別香。”張靖介紹,當地農戶剛剛收獲的向日葵,單盤重量在四、五兩左右,畝產超過550斤,是個豐收的好年景。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五原人,張靖對于家鄉的向日葵充滿了特殊感情。一方面,正是靠著賣瓜子的收入,家里才把自己供上了大學。另一方面,自己也是靠著賣瓜子掙到了第一桶金。
大學畢業以后,張靖在西安做了兩年設計,后因父親生病才返鄉創業,與朋友一起成立了商貿公司,主營就是經銷瓜子,年銷量超過1300萬斤,并一度把五原瓜子賣到了中亞和歐洲。此前不久,張靖又被村民選為五原縣銀定圖鎮宏勝村的黨支部書記,這讓他覺得身上的擔子更重了。
據張靖介紹,五原瓜子內銷的渠道主要是安徽、河北、河南等地的炒貨廠,每年銷售額基本上是固定的。而出口是五原瓜子近幾年的主要增長渠道,但今年的海運費價格飆升,有可能會壓縮出口份額。
如今,隨著新電商的到來,五原瓜子正在迎來彎道超車的機會。
今年國慶期間,張靖籌備已久的運營團隊入駐了五原電商產業園,并正式開通了拼多多的店鋪,主營當地原味的葵花子、南瓜子。“政府對電商的扶持力度也很大,電商產業園的倉庫都是免費提供的。”
五原縣作為一個邊塞小城,深處內蒙古腹地,相比江浙滬地區,電商產業的發展一度滯后。近幾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電商產業開始迎頭趕上。過去一年,在整個電商產業園中,僅拼多多的商家就新增40多家。
孫衛國是最早嘗試在拼多多開店的商家之一,去年初開始發力運營,銷量很快實現突破。“之前主要做線下經銷,一車發貨十幾噸,剛開始瞧不上電商的單量。”孫衛國表示,還有就是擔心年紀大了,搞不懂電商的玩法,沒想到拼多多的運營很容易上手。
在孫衛國看來,電商最大的好處還是縮減了瓜子流通的中間環節,同時也為五原瓜子帶來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每年10月份,當地的鴻鼎農貿市場就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全國各地的瓜子經銷商蜂擁而至,來到五原采購各類瓜子。據了解,鴻鼎農貿市場的大部分經銷商來自安徽。
“經銷商從農戶手中采購瓜子,然后運輸至安徽、河北等地的炒貨廠進行代加工,加工好的成品再經過一級、二級經銷才能進入商超。”孫衛國表示,經過層層中間環節,瓜子的銷售價格就被抬高了,結果是種植戶低價出,消費者高價買。
孫衛國認為,現在通過電商可以把瓜子直接賣給消費者,而且相比安徽等地,五原擁有天然的原產地優勢,無論是原料、人工成本,還是生產、加工成本都更低,完全有機會改變現有的產業位置,成為瓜子產業的新高地。
多年以來,五原雖然一直位居瓜子產業的上游,但孫衛國的暢想并非沒有機會。
早在2003年,五原縣就已經著手引進國內外葵花子加工龍頭企業,推動當地瓜子產業轉型升級。當年10月,安徽“真心”瓜子就在五原落地了第一條生產車間。由此,五原瓜子從種植時代開始邁向代工時代,經過近20年的發展,當地已經形成了大大小小數十家工廠集群,并具備了集種植、分揀、加工和研發于一體的成熟產業鏈。
今年40歲的郝恒是當地一家工廠的負責人,多年來一直從事代加工生意,主要為各地品牌商生產焦糖、五香、榴蓮等不同口味的瓜子。其工廠單日產量超過20噸,是當地最大的幾家代工廠之一。
“20年來,五原瓜子的代工模式已經形成了規模化,但代加工的利潤薄。”在郝恒看來,五原瓜子下一個發展趨勢,無疑是堅定地探索品牌化道路。
新電商給郝恒帶來了新的機遇。過去一年,郝恒也把精力主要放在了拼多多店鋪的運維上,并注冊了“郝恒”牌瓜子商標。據郝恒介紹,因為是產銷一體化經營,自己生產的瓜子品質有保障,很快打開了銷路,消費者的復購率非常高。“目前,線上的銷售額已經反超線下代工,占比超過60%。”
在五原當地,探索品牌化道路最為成功的還是巴彥淖爾市的“三胖蛋”瓜子。去年8月,“三胖蛋”同樣入駐了拼多多平臺,并開設了官方旗艦店。據“三胖蛋”的電商負責人介紹,“三胖蛋”作為一家傳統企業,此前的主要渠道還是線下,但近年來線上的比例不斷提升,占比已經接近40%。
“相比其他電商平臺,拼多多的運營成本不高。”該負責人表示,“三胖蛋”接下來也希望更多的在新平臺發力,與拼多多探索更多的合作方式,進一步打響“三胖蛋”的知名度。
宋巍介紹,在“農地云拼”體系的基礎上,拼多多深入推進“人才本地化、產業本地化、利益本地化”策略,因地制宜、因時施策,通過“培育致富帶頭人+探索科技扶貧應用+創新產業扶貧產品”的完整體系,讓脫貧模式規模化、可持續。
此外,拼多多“多多課堂”同時開通了線上、線下電商課程培訓通道,先后在21個省份累計培育學員6700多名,直接引導店鋪超過3900家,累計觸達49萬扶貧產業經營者。同時,拼多多還在全國率先探索“市縣長當主播、農民多賣貨”的消費助農新模式,超過400位市、縣、 區等各級主要負責人進入助農直播間推介本地農(副)產品,累計催生4.9億筆助農訂單,銷售農(副)產品總計超過29.3億斤。
“拼多多將會持續優化鄉村農品‘超短鏈,探索由農品‘超短鏈向‘優品鏈過渡。”宋巍表示,未來拼多多還將在農產品物流、農業科技等領域持續投入,以科技普惠助力中國鄉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0BB4BE33-30D3-4BA9-8D35-D7B61076AE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