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興無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在中西部進行了一場跨越三個五年計劃長達近20年的三線建設。三線建設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鄧小平作為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是三線建設的重要決策者和組織實施者。后來,作為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他決策推進了三線建設的調整改造,為三線建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參與三線建設戰略決策的制定
中共中央、毛澤東作出三線建設的重大決策,是基于對當時國際環境的認識和把握。
20世紀60年代,我國周邊國際環境相當嚴峻,面臨著來自蘇聯、美國、印度、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當局等六個方面的安全威脅。1964年4月25日,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的一份研究報告呈報到毛澤東的案頭。報告分析了我國應對日益惡化的周邊環境的不利因素:第一,工業過于集中,全國15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集中了約60%的主要民用機械工業和52%的國防工業;第二,大城市人口過于集中,城市大都集中在沿海地區,防空問題尚無有效措施;第三,國家主要基礎設施多集中在大城市附近,缺乏應付敵人突襲的措施;第四,所有水庫的緊急泄水能力都很小,一旦遭到破壞,將釀成巨大災害。報告建議研究采取一些切實可行的積極措施,以防備敵人的突然襲擊。總參的報告,使毛澤東更加感到適應戰備需要調整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緊迫性。他對此報告作出批示:“此件很好,要精心研究,逐步實施。”
1964年5月10日、11日,李富春等向毛澤東匯報第三個五年計劃的編制情況,提出“三五”計劃的指導思想是把解決人民“吃穿用”問題放在首位。毛澤東從存在著戰爭嚴重威脅的估計出發,指出“三五”計劃要“以有可能挨打為出發點來部署我們的工作”,“否則我們就要犯錯誤”。他說:“酒泉和攀枝花鋼鐵廠還是要搞,不搞我總是不放心,打起仗來怎么辦?”毛澤東強調:“沒有坐穩,沒有站穩,是要跌跤子的。兩個‘拳頭——農業、國防工業,一個‘屁股——基礎工業,要擺好。要把基礎工業適當搞上去,其他方面不能太多,要相適應。”
5月15日至6月17日,中央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主題是討論第三個五年計劃的編制。5月27日,毛澤東在中南海菊香書屋召集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開會,強調“在原子彈時代,沒有后方不行”,提出“三五”計劃要搞一、二、三線的戰略布局,加強三線,在西南形成冶金、國防、石油、鐵路、煤、機械工業基地。
所謂一、二、三線,是按中國的地理區域劃分的:沿海和沿邊省份為一線;內地的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7個省區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6省區靠內地的一部分為三線,即“大三線”;介于一線、三線之間的中部地區為二線。一、二線省份的腹地又是本地的三線,即“小三線”。
28日,劉少奇主持會議,傳達毛澤東的意見。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都表態支持毛澤東關于三線布局和加強基礎工業的意見。
鄧小平在講話中說:“我們開始討論這個‘三五計劃時,提出要真正實現農、輕、重的次序,解決吃穿用,解決‘兩個拳頭的問題,基礎工業要按照這‘兩個拳頭來平衡。但是,在主席那里匯報,他又另外提出‘一個屁股問題。我們多少年來總是講,基礎工業搞不好,什么也搞不好,農業也上不去,國防也上不去。”“前一個時期我們注意了這個‘屁股問題,但是沒有提得像現在這樣明確。‘屁股坐不穩,兩個‘拳頭不穩當,就是這個道理。”“‘兩個拳頭,一個屁股,這是我們建設的一個完整方針。”他還說:“先搞攀枝花。只能打殲滅戰。多少年沒有解決問題。現在是逼著我們先把西南的搞起來。”
6月17日,也是中央工作會議最后一天。鄧小平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對如何加強三線建設和基礎工業談了具體意見。他說:“這里有一個照顧后方三線的問題”,“有些現在就開始著手,攀枝花不著手就不行”。他又指出:“還有一個基礎工業的問題”,“現在主席強調三線,因搞三線而增加的投資,國家投資的分配必須有所傾斜,就需要從內部調整,要從農業、一般國防和文教調整一部分資金,最大限度地支持基礎工業和三線建設”。鄧小平算了一筆具體賬:“從農業擠25億,從國防擠15億,從文教擠10億,從工業交通內部擠10億~20億。擠出來的60億~70億,搞三線,屁股坐穩些。”
8月2日,美軍驅逐艦“馬克多斯”號在北部灣與越南海軍魚雷艇發生激戰,美軍借“北部灣事件”大規模轟炸越南北方,把戰火燃到中國南部邊境。在這一形勢下,毛澤東要求迅速推進三線建設。
17日,羅瑞卿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傳達了毛澤東關于國防問題的指示:要準備帝國主義可能發動侵略戰爭,工廠集中在大中城市不利于備戰,各省要建立自己的戰略后方。30日,鄧小平批示印發了李富春、薄一波、羅瑞卿按照毛澤東意見研究后提出的《關于國家經濟建設如何防備敵人突然襲擊的報告》。這是中央確立三線建設決策的第一份文件,奠定了三線建設的幾個原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貫徹毛澤東“快一點把三線建設搞好,把大工廠和科研機關搬進去”的指示,9月5日,鄧小平主持中央書記處會議。會議決定:(1)三線建設要落實。鐵路建設隊伍要在9月底到達工地,計委、經委成立落實小組,樓堂館所要利用起來為三線建設服務。(2)三線的調整要立即行動。留下的企業進行技術改造,保證提高產量。(3)基本建設投資,首先要保證三線建設的需要,其他方面有多少錢辦多少事。(4)工業生產,不論三線還是一線,都要發展。三線建設的中心是成昆線,要成立鐵路指揮部、西南籌建處、后方支援小組,要什么給什么。西南建設以攀枝花為中心,重慶周圍搞成一個小體系。在后方搞的廠子,一定要采用新技術。
在鄧小平的主持下,“三五”計劃中心任務由原來的抓“吃穿用”迅速實現了向以三線建設為中心的轉移。他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抓三線建設上。此后,他又多次就三線建設的一些重大問題提出重要意見,豐富了中央三線建設的戰略決策。
鄧小平十分注重三線建設的統籌協調問題。10月13日,他主持中央書記處會議,在談到把東部沿海的部分企業搬遷到三線去的問題時,強調:“把一線地區重要的技術力量、設備樣機搬到后方去,是利用一線的技術力量發展三線。沿海地區的企業還是要繼續發展生產,搞機械化、自動化。”1965年5月11日,他在討論“三五”計劃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說:“三線一提出來,‘三五計劃的骨干已經有了,就是一個輕重緩急排隊的問題了,就是哪個先上,哪個后上,哪個多一些,哪個少一些的問題了。”他還提出抓三線建設骨干行業的設想:“‘三五計劃搞過去搞過來,無非還是一個冶金(有色、黑色),一個電,一個煤,一個機械,一個交通,還是這幾個骨干。所有這幾個方面,都要趕快拿出幾個方案。”5月19日,鄧小平在接見中共中央軍委作戰會議全體人員時特別指出:“我們現在的錢要用到三線、兵工建設上,用到搞原子彈、導彈上,用到軍事材料的儲備上。要準備敵人使用原子彈把我們的沿海地區打爛,那個時候,其他地方還有材料生產。我們把錢要用到這些方面。每一個同志都要有全局觀點。”他認為,三線建設既擔負著國防戰備的重任,也擔負著發展西部經濟的重任。1966年1月,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他又強調:“我們大小三線一抓,不僅國防上意義大,建設意義也是很大的。”
鄧小平特別重視搞好三線建設的投資安排。1965年5月31日,中央政治局聽取余秋里關于“三五”計劃初步設想的匯報。鄧小平在會上的發言中,要求控制基本建設投資規模,并說:“要好好研究一下,整個地分析一下,要同各地商量以后,才能提個成熟的東西出來。”周恩來贊同鄧小平關于控制投資規模的意見,提出要控制1965年的投資規模,留有余地。
鄧小平還從全國戰略布局角度,對三線建設的重要性作了論述。1966年2月26日,他在全國工業交通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從立足國防戰略布局抓三線建設。不把國防戰略布局搞好,心放不下。我們要接受斯大林的教訓。我們現在三線的鋼70萬噸還不到,三線加上二線,也只有200多萬噸,連當時蘇聯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不是毛主席抓,一旦打起仗來,犯的錯誤不會比斯大林小。總之,立足于國防的戰略布局,是個很大的問題,現在開始抓,只要全國努力,是有希望搞好的。”他還提出要用兩個五年計劃來搞:“建設大小三線這個綱,貫穿著整個‘三五計劃。不只是‘三五計劃,至少‘四五計劃,還是這條綱。各行各業都要在三線搞成一套。特別是國防工業,更要放在安全地區,更要在三線成套。從長遠來說,對工農結合、城鄉結合,消滅三個差別都有好處。小三線,比如,贛西、湘西、閩西、皖西等等。這些地方搞起來,會使工業布局更加合理。到處都有點底子了,空白點少了,發展就會更快。”
親赴三線建設現場決策指導
受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委托,鄧小平分別于1965年11月1日至12月7日、1966年3月9日至4月4日,與李富春、薄一波一起帶領國務院有關部委的負責人,先后深入到西南、西北三線地區考察,進行現場決策指導。
考察西南三線建設情況
1965年11月1日,鄧小平一行抵達成都。次日,鄧小平召開會議,聽取二機部負責人關于后方核工業基地在三線地區選址、科研、生產建設的匯報。當時,基地對新鈾濃縮廠廠址問題有不同意見,廠方認為原定地址布局分散、水源溫度不宜,并新選了一個地址。匯報結束后,鄧小平立即帶領有關方面的負責人到新址踏勘。他認為新址背靠大山,地形隱蔽,面臨大河,水源溫度適宜,能滿足工藝要求,并且場地平坦有利于廠房合理布置,便拍板決定改在新址建廠。
鄧小平在四川還考察了784廠、715廠、重機廠、威遠氣田和四川瀘州天然氣化工廠等三線重點廠礦。
11月9日,鄧小平一行乘專列視察成昆鐵路建設情況。成昆鐵路全長1096公里,穿越地質大斷裂帶,是一條在世界筑路史上堪稱奇跡的鐵路。這條鐵路早在1958年就動工興建了,但受經濟條件制約時建時停。1964年三線上馬之初,毛澤東強調:“如果材料不夠,其他鐵路不修,集中修一條成昆路。”
鄧小平對成昆鐵路建設十分重視,要求成昆鐵路建設的標準要高些,按年1300萬噸運力設計。在成昆鐵路的金口河關村壩一線天工地考察時,鄧小平看到系著保險索的拼裝工人正在將最后的鋼梁吊起,靈巧地將大橋兩邊的半拱跨連成一個整體。鄧小平笑容滿面,連連稱贊:“人民創造了歷史!”
在視察成昆鐵路峨邊、金口河等車站時,他步履矯健,踏著鐵路的枕木,來到金口河關村壩隧道察看建設情況。他說,成昆鐵路是三線交通建設的重中之重,鐵路建設者要加快工程建設進度,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圓滿完成建設任務。
12日,鄧小平一行乘專列抵達重慶,考察了重慶鋼鐵廠、第三鋼鐵廠、建設機床廠、空壓廠和長安機器廠。在視察當時承擔大量戰備任務的長安機器廠時,鄧小平滿意地說,干得不錯,一定要按照毛主席“要準備打仗”“三線建設要抓緊”的指示,搞好三線建設。在8天時間里,他召集了5次會議,聽取三線建設匯報,就重慶南線(長江以南)的高炮生產基地、北線(長江以北)的光學儀器和核工業基地、長江沿線的造船基地及配套的研究所等重要問題發表了指導性的意見。
鄧小平一行乘坐專列沿著新建成的川黔鐵路繼續南行,21日抵達貴陽。當天下午,在聽取七機部(主管航天工業)黔北基地建設情況匯報時,鄧小平指出:“沒有電網是不行的。貴州有煤,火電缺。貴州要很好地規劃,要綜合利用,各行各業在這里搞多少工廠,要些什么,要多少,怎么解決法,都要有個規劃。”“物資供應,糧食供應,生活品供應都要跟上去,要全面規劃。”“物資供應只能分地區,不能分部門,尤其是大規模建設的地區,西南、西北兩個大三線,一定要這樣。”
23日,鄧小平一行乘坐專列沿貴昆線貴州段抵達剛建成的六盤水關寨車站。在這里,鄧小平接見了鐵路建設者,欣然揮筆題寫了“關寨站”站名。
24日,鄧小平來到六枝礦區的地宗礦坑口視察。那時剛開始掘進,礦區連個像樣的歇腳地方都沒有。鄧小平在一個未建成的澡堂里與工人們見面,詢問他們的生活情況。當得知礦區10萬職工長期吃不上新鮮蔬菜時,他立即讓秘書給北京打電話,與有關部門取得聯系。不幾天,調撥的十幾車皮新鮮蔬菜運到了礦區,送上了職工的餐桌。
現場施工負責人匯報說,六盤水煤炭基地建成后,年產4000萬噸原煤,東調2000萬噸,供應攀枝花鋼鐵基地1000萬噸,貴州留1000萬噸。鄧小平聽后贊許地說,南方大煤炭基地在貴州。接著,鄧小平又在火車上聽取了關于六盤水礦區建設情況的匯報,高興地說:“看到西南有煤、有鐵,就放心了,不然建好多工廠也沒有用處。辦好西南的兩個大型的聯合企業就好了,就有希望了。”“六盤水煤礦建設基地很重要,既可滿足西南鋼鐵和動力用煤,又可支援兩廣(廣東、廣西),以減少北煤南運。”并對六盤水的三線建設工作開展之快,職工情緒之高,以及他們“三老帶三新”(老礦區帶新礦區、老礦井帶新礦井、老工人帶新工人)的做法給予高度評價。
鄧小平對六盤水這片當時還很荒涼的土地寄予了厚望:“這里的潛在條件太好了!”并指出:“西南少鐵,就不是硬三線。”當余秋里談到要在盤縣搞一個鋼鐵廠時,鄧小平當即予以肯定,說:“可以就地消耗煤。”他的這種以煤為中心,在六盤水發展鋼、鐵、煤、電及其他配套項目的戰略思想,對促進三線建設特別是六盤水建設,產生了長遠的重要指導作用。
攀枝花鋼鐵基地是毛澤東關注的重點,也是鄧小平此行考察的重點。當時成昆鐵路尚未貫通,交通極為不便。鄧小平一行折返成都后,乘飛機抵達西昌,然后乘汽車沿著新建的公路,一路顛簸,抵達攀枝花。
12月1日,鄧小平不顧旅途勞頓,登上了蘭尖鐵礦的最高峰。他高興地說:“今天在山上,面對一比一的天然大地圖,聽了你們的說明,我們就不必再到各廠址、工地去看了。”他關切地說道:“明天坐下來,專門聽取你們匯報攀鋼的設計規劃和建設安排,還要聽聽你們在建設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2日,他在聽取冶金部副部長、攀枝花建設總指揮徐馳對攀枝花基地模型沙盤的詳細講解后,激動地說:“這里得天獨厚!”
當時對鋼鐵廠選址在攀枝花弄弄坪存在爭議,遲遲不能定案。按設計標準,建一個年產150萬噸的鋼鐵廠,至少要5平方公里平地,可弄弄坪只是一個2.5平方公里的山坡。鄧小平說:“弄弄坪,弄一弄就平了嘛!”他以一個戰略家的眼光,認為在這里建設后方鋼鐵基地的條件成熟,當即代表黨中央確定了攀枝花鋼鐵基地的建設方案。他還特意安排余秋里及“小計委”的一班人留下,幫助他們完善總體規劃。
根據鄧小平的指示,設計人員認真制訂工作計劃,將弄弄坪的山坡爆破成4個臺階平地,建成了攀枝花鋼鐵基地。此種布局,開創了世界鋼鐵基地建設史上的先例,被譽為“象牙微雕”式的立體大型鋼鐵企業。
3日,鄧小平一行從西昌乘飛機抵達昆明,考察了昆明鋼鐵廠、昆明機床廠,聽取了云南省委工作匯報。7日上午,鄧小平在昆明主持召開會議,對西南三線建設作進一步部署,重點確定了“兩點一線”(攀枝花鋼鐵基地、六盤水煤炭基地為東西兩點,成昆鐵路為南北一線)的西南三線建設重點布局。他明確提出了“煤鋼聯盟”的戰略設想,強調“煤鋼聯盟,中心還在煤”。他指出:攀鋼何時投產、六盤水何時供煤、成昆線何時通車、何時供應多少煤和鐵路承擔多大運量,三家都要制定和執行相互配合的時間表。并要求從六盤水向攀枝花運送煤炭,同時在六盤水建立鋼鐵廠,利用好向攀枝花運煤的返回空車運回鐵礦石的“鐘擺式”對流關系,還建議在水城、盤縣多搞點火電,就地消耗煤。
1970年7月1日,攀枝花首次出鐵。也在這一天,成昆鐵路全線建成通車。六盤水的煤炭運到攀枝花,攀枝花的鋼鐵輸送到重慶常規武器生產基地。三線建設布局,在這一天被盤活了。
考察大西北三線建設情況
在考察西南三線的建設情況后,1966年3月9日,鄧小平開始了對大西北三線建設的考察。
鄧小平一行第一站來到了西安,考察了三機部六院第八、第十、第三十研究所,慶安機械廠,西安飛機制造公司等航空和兵器工業重點項目。鄧小平指出,軍工廠要向專業化發展,還要做民用的東西,較早提出了“軍民融合”的思想。
16日,鄧小平一行抵達蘭州。在甘肅,他先后考察了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蘭州化學工業公司、白銀有色金屬公司和劉家峽水電站工地,還召集甘、寧、青、新四省區黨委書記會議,聽取了工作匯報。
17日,在聽取西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負責人的匯報時,鄧小平提出要從解決群眾生活用煤問題入手保護植被。他說:煤礦除大礦技術革命以外,要為開采民用煤的礦設計一套機械。現在小煤礦效率低,煤價貴,老百姓燒不起煤,結果把禾草燒了,把樹燒了,搞得草少了,樹長不起來,搞多種經營也有困難。
西北三線建設項目中,酒泉鋼鐵廠、酒泉原子能聯合企業、酒泉導彈試驗基地和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是重點。27日,鄧小平來到金川鎳礦基地考察,稱贊鎳礦是個不可多得的“金娃娃”,金川是我國的“聚寶盆”;稱贊廣大干部工人在戈壁灘上生產出國家急需的鎳產品,為祖國爭了光。
位于海晏縣金銀灘草原的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承擔著中國核試驗的重要任務。鄧小平視察了核基地模型廳、實驗部、生產部、一分廠102車間。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這里研制成功,第一顆氫彈研制工作已有了突破性進展。鄧小平聽完匯報,非常滿意,高度評價了科技人員的杰出貢獻。他說:“你們這里集中了不少尖子,首先要注意保護人,發揮科技工作者的作用。”他還欣然為基地題詞:“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遵照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別人已經做到的,我們要做到;別人沒有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要做到。”
31日,鄧小平一行回到蘭州。在聽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王恩茂的匯報時,他對西北地區的三線建設從戰略上提出了一些意見。他說,從整個戰略布局來說,整個三線的大東西還是擺到秦嶺以南地區,青海西寧以南地區。海晏以西地區,實際上沒有山,地形太開闊了。國防的東西,要靠山隱蔽。他提出在三線建設的布局和項目選址上,應當給地方以相當的權力。他說,凡是放到西北的中央企業,西北局三線建設委員會在工廠的布局、廠址的選擇上,不僅有發言權,而且有很大的決定權。中央部門只是從條條考慮問題,西北局三線委可以從國防角度、地區角度、廠社結合等方面統籌考慮。當然,最后要回到中央主管部委去解決。
通過對西南、西北地區的實地考察,鄧小平對三線建設的戰略目標考慮得更全面了。他設想搞好“戰和結合”,把大小三線建設對戰備的作用和對經濟建設的作用都發揮出來,推動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快速發展。
決策推進三線建設調整改造
從1966年至1980年的15年間,國家在三線地區共投入了2050億元,進行了長時間、大力度的建設,建起了攀枝花等鋼鐵基地,六盤水煤炭基地,酒泉、西昌衛星發射基地,重慶常規武器制造基地,貴州、陜西飛機制造和電子工業基地,湖北十堰第二汽車制造廠,葛洲壩水利樞紐、劉家峽水電站,成昆、湘黔、襄渝、青藏(西寧—格爾木段)等重要鐵路干線,這些至今仍然是中西部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特別是在三線地區研制發展了一批尖端武器裝備,對維護國家安全,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產生了重要作用。正如鄧小平所說:“如果(20世紀)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了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
到1980年底,三線地區共有國有企業(單位)2.9萬個,其中大中型企業(單位)近2000個,形成了巨大的資產存量。盤活這一巨大資產存量,對于搞好三線建設本身,以及促進中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經濟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根據當時國際形勢的變化,鄧小平開始從國家戰略層面考慮三線建設的問題。1978年7月,他在聽取五機部(負責兵器工業)負責人匯報時指出:“我們有一個總的戰略思想,仗可能五年打不起來,軍工產品數量可以搞得少一些,但要把技術搞上去,把質量搞上去。”基于這個判斷,鄧小平首先提出了小三線的調整改造問題,明確指出,小三線的基礎是有了,要考慮如何調整改造,怎么發揮作用。
中國第二汽車制造廠(簡稱“二汽”)是三線建設的一個重點企業。1965年,中央決定二汽放在三線地區。是年11月,一機部部長段君毅飛抵四川,向正在四川視察三線建設的鄧小平請示,是否在新建的襄渝線上選擇廠址。鄧小平經過慎重考慮,同意二汽廠址選在鄂西北的十堰。
1980年7月,鄧小平從重慶乘船順江東下視察湖北,主動提出要到二汽去看看。7月22日,鄧小平抵達十堰市。當他了解到二汽在為“到底是以軍用產品為主,還是以民用產品為主”的問題所困擾時,旗幟鮮明地對二汽廠長黃正夏說,世界大戰在一個相當長時期內打不起來,軍品訂貨少,民品市場大。二汽注意滿足軍用這是好的,但是從長遠、根本看,主要應搞民用的。軍隊要車,可能第一批要得多,以后就逐漸減少。你們又搞5噸,又搞8噸,都是民用的,這很好。這些話為二汽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二汽當即下決心調整,把年產4.5萬輛軍用車大幅度調低到1萬輛,把5.5萬輛民用載貨車大幅度調升到9萬輛。
在視察中,鄧小平特別贊賞二汽在行業中開展大協作、鼓勵競爭、推動聯合、進行集團化建設的做法。他指出像汽車這樣的行業,只有打破“小而全”,鼓勵競爭、推動聯合、組織大集團,才能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更好地設計和開發新產品。
當時,中西部地區以國防工業為主的三線企業,面臨著軍品生產任務銳減、生產線閑置、經濟效益下降、企業虧損嚴重等諸多問題,一些企業已經到了無法維持下去的地步。這些企業如何生存、如何發展,鄧小平的二汽之行,為其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向。
鄧小平多次強調:軍工企業要走軍民結合的道路,在國家的統一計劃下,軍品優先,軍民結合。重點放在平時,至少拿一半轉到民用,戰時可以轉產,這是一個大方針。1982年初,他在與有關部門負責人談話時,確定了三線軍工企業“十六字”發展方針:“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軍養民。”
由此,1983年國務院針對三線建設提出了“調整改造,發揮作用”的戰略舉措,在對部分企業進行關、停、并、轉、遷調整的同時,積極采取適應改革開放新形勢的各種措施,包括調整企業結構,改革管理體制,促進三線企業走上“保軍轉民”的二次創業之路。
調整國防工業單一軍品生產結構,建設軍民結合型企業,成為整個三線建設調整的切入點。將國防技術廣泛應用于化工、機械、電子、通信等諸多領域,核電站、民用飛機、民用船舶、通信導航、氣象衛星,已成為具有軍工特色、軍民兼容的產品,滲透到尋常百姓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由軍工企業轉產的嘉陵摩托、長安汽車、長虹彩電等一大批名優產品,更是為中國廣大消費者耳熟能詳。
三線與一線結合,在沿海開放地區以及在內地中心城市興辦“窗口”,是三線調整的又一重要內容。截止到1990年,三線地區有800多家企業和科研單位在沿海興辦了1200多個“窗口”,它們起到了信息站、生產技術開發站、經濟貿易站和人才培訓站的作用,成為三線企業直接參與國際交流和競爭的橋梁。
三線與一線的經濟技術合作是在諸如聯合擴大緊缺原材料的生產,聯合促進電子產品國產化,聯合擴大機電產品出口,聯合進行技術攻關和相互轉讓科技成果,聯合承包工程等方面展開的。這對于我國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內地經濟振興,推動三線企業調整改造,加快沿海經濟的發展,達到了互利共贏的目的。
國家有計劃地進行三線調整改造,把部分困難企業從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的環境中解脫出來,讓其發揮優勢參加國家經濟建設,取得了良好效果。1992年民品產值占軍工總產值的比重已達到70%,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事實證明,實行軍民結合,為國家增加了財富,為企業發展積累了資金,為科技人員開辟了用武之地,同時提高了軍民兼容程度和平戰轉換能力,是一條利國利民利軍的正確道路。鄧小平曾經高度肯定:“這樣做,有百利而無一害。”
三線建設調整改造的重點區域在中西部地區,三線企業的成功轉型,為后來西部大開發打下了堅實基礎。三線的交通、能源建設,為西部大開發拓展新的交通干線,建設新的能源基地提供了基礎;三線的水利設施為西部大開發深度開發水利資源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三線的大型機械和軍工制造能力,為西部大開發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