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雪
【摘要】本文結合現階段墨江所處的外部經濟環境和內部自身基本發展條件,對原《墨江縣縣城總體規劃修編(2008-2025)》進行調整,從而使得規劃可以更好的指導城市發展與建設。
【關鍵詞】生態保護;文化升級;特色塑造
1、區域位置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北部,地處東經101°08′-102°04′,北緯22°51-23°59′,東與元江、紅河兩縣接壤,西與寧洱縣隔江相望,南鄰江城縣,北接新平縣,東南接綠春縣,西北連鎮沅縣。昆曼高速公路從縣城交匯而過,是省會昆明通往滇南及全國著名旅游景區西雙版納的陸上交通要道,縣城距省會昆明274公里,距普洱市152公里,素有“普寧門戶”之稱。
2、項目背景
《墨江縣城市總體規劃修編(2008-2025)》自批復以來,有效地指導墨江城市的發展和建設,使得墨江已基本形成了雙龍工業園區、下南片區居住區、老城區商業中心區等功能結構,奠定了指狀式組團發展的思路;北標園和雙胞公園的規劃,為打造城市特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城中道路的拓寬與改造,有效地疏解了穿城的貨運車輛;市政基礎設施提升改造有條不紊進行,逐步改善城市靚麗外表下的隱患……《墨江縣城市總體規劃修編(2008-2025)》為墨江的建設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并很好地奠定了發展框架。
但近年來,隨著國家“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戰略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加速實施,國家對西部地區發展政策高度傾斜,墨江縣的經濟發展處于不斷調整的轉型期。尤其是重大基礎設施如玉磨鐵路與墨臨高速、墨江-江城高速公路項目的立項和實施將給墨江縣帶來空前的發展機遇。因此,適時地調整城市總體規劃尤為必要。
3、規劃理念
以北回歸文化和哈尼文化為依托,唱響“三張名片”——哈尼之鄉、回歸之城、雙胞之家,提升“太陽轉身的地方——墨江”的知名旅游品牌。優化提升城區宜居環境,嚴格保護城區周邊不宜建設的生態保育區,合理布局各類綠地,加快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4、規劃構思
規劃從墨江自身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出發,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走具有墨江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即:
以人口城鎮化為核心,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
以城市建設為主體形態,推動縣城和小城鎮的協調發展;
以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
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通過改革釋放城鎮化發展潛力;
堅持生態文明,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鎮建設運營模式;
堅持突出墨江民族文化特色和山水田園特色,發展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
5、規劃布局
按照“跨越發展、組團結構、生態契合”的布局模式,強化板塊發展理念,結合現狀地形特點和未來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安排,加快主城區和雙龍片區、碧溪片區、火車站片區三個增長極建設,構成一個主城區和三個功能片區的城市布局結構,推進縣城擴容提質,切實增強縣城輻射帶動能力,為墨江城市建設提供更大動力。
如果把墨江縣城的城市空間結構看作一把上在弦上的弓箭,主城區的綜合功能與火車站倉儲物流區對城市功能的延展,相當于具有彈性、韌性的弓臂和弓弦,而工業產業區和古鎮旅游區則可以看作是箭頭和箭羽,都是墨江這座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規劃結合城市結構布局,將城市的功能布局結構調整為:“弓箭型骨架、四區、八組團”。
“弓箭型骨架”——城市發展建設依托縱橫兩條城市交通主干線路,形成兩條城市發展軸線,作為城市空間發展的主要骨架;
“四區”——主城綜合生活服務區、雙龍工業產業區、碧溪古鎮旅游區、火車站倉儲物流區;
“八組團”——物流組團、工業組團、旅游組團、主城綜合服務組團、文教組團、文化旅游組團、居住組團、綜合組團。規劃根據城市結構對各片區功能的定位,明確各組團的功能,提高城市功能的多樣性和片區功能的專業性,塑造城市品牌。
6、特色規劃
6.1人文特色
墨江具有突出的三大特色,包括哈尼文化、雙胞文化和回歸文化,同時,又有多元的民族文化,規劃城市建設中應體現其獨特的地域特色。結合墨江城市建設的實際,現狀建成有北回歸線標志園、雙胞小鎮,很好的體現了雙胞文化和回歸文化特色。
在火車站與主城區連接線沿線及漣漪河兩岸重點體現哈尼文化風情。沿線建筑、街景、小品均可以采用哈尼文化元素。西北部依托雙胞小鎮繼續向北延伸,形成與雙胞小鎮協調的區域特色。下南片至雙龍片區重點突出山地城鎮的特色,并在桑田片區的文化中心區域規劃民俗園,體現多民族融合的氛圍和多種民族特色。北部新區重點展示現代化的小城鎮,中部縱向主干道路兩側以哈尼文化為主線,橫向干道可穿插彝族、傣族、拉祜族和布朗族文化元素,體現多民族融合的小鎮特色。
6.2空間特色
墨江是典型的山地城市,靠山及濱水建筑布局應與自然地形很好的融合,避免整齊劃一、矩形排列的布局,把園林城鎮理念融入城市建設中,建筑高度基本控制在6層以下,以3-5層低、多層建筑為主,形成顯山露水、層層跌落的建筑空間布局形態,與哈尼梯田相互呼應。
城市中心沿主干路地段,以多層4-6層建筑為主,節點地段標志性建筑,形成區域的地標,建筑高度不超過18層,形成現代化并具有地域特色的山地城鎮空間風貌。規劃區內主要規劃三個較高的地標性建筑群,第一處為雙胞酒店建筑群,第二處為醫藥公司轉盤建筑群,第三處位火車站連接線與漣漪河交叉口北側區域。
濱水區域規劃低多層建筑,讓更大區域享受濱水景觀,突出濱水景觀空間的共享性,更有利于塑造山地城鎮建筑高低錯落富于變化的空間特色,與周圍環境完美融合。
重點保護的文化古鎮和墨江老街,嚴格控制保護范圍,協調好新建建筑與歷史建筑間的比例關系,新建建筑不僅風格與歷史街區相協調,且不應從高度上對歷史街區造成壓迫感。在風貌協調區的新建建筑均應做視線分析,保證歷史街區的原本風貌并與新時期建設協調。
結語:
墨江城市未來重點發展旅游業和農特產品、食品加工業、生物資源基地及加工業。規劃加強人居環境、公共服務配套完善等方面對城市建設標準提升;同時,加強對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商業發展用地的控制,調整城市建設用地總量平衡,使各項用地協調發展,滿足現代化城市建設要求。
與原《總規》相比,本輪規劃調高了居住用地、道路與交通設施用地和綠地與廣場用地的比例,以利于建設交通通暢、人居環境舒適的城市空間;原規劃中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比例嚴重偏高,規劃對原用地進行梳理整合,集約利用土地,使其比例盡可能與規范的數值更為接近。規劃對區內工業用地進行優化和調整,除現狀保留的部分工業外,規劃工業全部集中在雙龍工業片區發展,使土地利用集約化和經濟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