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民 郭麗 緱西梅

摘 要:高校基層教學組織是高校行使教學職能的責任主體,新冠肺炎疫情又給基層教學組織帶來了疫情防控教育的責任。本研究以中原工學院軟件學院為例,闡述了該學院提出的基于“教研室—教學團隊—課程組”的基層教學組織構建模式和組織框架,總結了新冠肺炎疫情和線上教學為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帶來的巨大挑戰,以及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的舉措與效果。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線上教學;基層教學組織建設
高校基層教學組織作為高校行使教學職能的最基本單位和責任主體,承擔著高校專業建設、教學與科研的重要任務。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迫使高校2020年春季學期全部實行線上教學,給正常的教學工作帶來了空前的挑戰,新的形勢賦予基層教學組織和教師疫情防控教育的新使命。
中原工學院軟件學院(以下簡稱“軟件學院”)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按照“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教師主體,學生中心”原則,主動應變,創新基層教學組織工作模式,發揮基層教學組織的教學主體作用,積極打好線上教學和疫情防控教育攻堅戰。
一、高校基層教學組織構建模式
基層教學組織是高校進行教學管理的基本單位,是高校集教學、科研和管理為一體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載體。基層教學組織的建設水平,對學校的教學水平提升和學生的能力培養起關鍵作用。
近年,隨著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各級教育管理部門更加重視并大力推進基層教學組織的建設與改革工作,不斷強化基層教學組織在專業建設、教研改革、課程與教材建設、教師教學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16年,河南省教育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提高教學水平的指導意見》,啟動了河南省高等學校優秀(合格)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工作,并制定了《河南省高等學校優秀基層教學組織認定標準(試行)》《河南省高等學校合格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標準(試行)》,鼓勵高校創新組織模式,明確了規章制度、教學效果、專業建設、實踐教學等八個方面的認定指標,明確了建設目標與任務,健全了管理制度,完善了運行機制,加強了條件保障,健全了激勵機制。各高校同步推進校級優秀(合格)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工作。
近年,我國高校基層教學組織處于積極改革進程中,基層教學組織的形式、職能、管理模式呈現多樣化。本科院校組織結構基本形成了“校—學院(部)—系”“校—系(部)—教研室”“校—學院—系—教研室”等基本結構形式,賦予學院與教研室更多的自主權。
針對基層教學組織構建模式與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各級高教管理部門與高校等進行了大量的探索與改革,提出了適應各自體制的行之有效的基層教學組織構建模式。如針對教研室“有教無研”“有室無聚”等問題,提出了以課程群為導向建立教學團隊,以學科為導向建立團隊等改革模式;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出了“以學生創新能力提升為導向的基層教學組織”構建模式、以技能競賽為中心的教學科研創新團隊、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研究組織等改革模式。
中原工學院2017年制定了《關于加強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的實施辦法》,明確界定學校基層教學組織單位是指各二級學院(部)所屬的“系、教研室、課程組、實驗教學中心”等基層單位,規定了基層教學組織的工作職責,同時開展校級優秀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工作。
軟件學院根據學院實際,院級基層教學組織構建模式為“教研室—教學團隊—課程組”,并基于專業方向與科研方向構建科研團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納入學院疫情防控網格,教學組織擔負同級的疫情防控職責。
二、基層教學組織框架
軟件學院現有軟件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兩個本科專業,基層教學組織構建為“教研室—教學團隊—課程組”模式,組織原則是基于專業(專業方向群)建設構建教研室,基于專業方向建設與課程群建設構建教學團隊,基于課程建設構建課程組。(基層教學組織框架如圖1)
(一)以專業(專業方向群)為導向的教研室
教研室為專業或專業方向群建設的責任主體,實行教研室主任責任制。教研室負責相關專業建設,主要包括專業方向設置、培養方案制定、師資建設等。
(二)以專業方向、課程群為導向的教學團隊
教學團隊也稱為專業方向組,實行教學團隊負責人責任制。教學團隊的職責是專業方向建設、相應專業方向的核心課程群建設等。
教學團隊基于專業方向設立。同一專業的不同專業方向,其應用領域工程能力、課程體系有較大差異。如軟件工程專業現有卓越實驗班、金融軟件開發、數據軟件開發、移動互聯網等六個專業方向。軟件工程專業金融軟件開發方向除了軟件工程學科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還有金融領域課程群,包括金融概論、金融信息系統開發、金融信息安全等。
(三)以課程為導向的課程組
為強化課程建設、構建課程建設長效機制,各專業課程設立課程組,課程組實行課程組組長責任制,成員包括其他學院擔任該課程授課任務或科研方向與該課程相近的教師,要求每個專業教師至少擔任一門專業課程的課程組組長。
課程組負責課程授課與課程建設,制定教學大綱、考核方案,整合教學平臺與教學資源,進行教材建設,定期交流、研討課程教學情況。課程組機制有效防止了教學行為個體化、教學傳承虛無化等問題的出現,是教學文化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
(四)以科研、學科競賽為導向的科研團隊
為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推進學研結合,現有的科研團隊要負責相應專業的創新創業與學科競賽指導。建立科研團隊教學組織是適應新時代本科教學綜合改革的有效舉措,是一種新型的對傳統教學組織的有效補充。
上述各級組織的人員構成,并不局限于實際的行政組織,更側重于教師專業特長與核心工作,特別是教學團隊與課程組,都是由全院內教師交叉構成。整個組織框架是一個有機的基層教學組織生態系統,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實行線上教學背景下,可有效增進教學與科研交流,增強團隊凝聚力,提升整體教學水平。
三、疫情期間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的舉措與成效
軟件學院學生多、專業方向多、課程多,2020年春季學期在校生3417人,共有9個專業方向,88門課程,全部采用線上教學。一開始困難重重,但在學校教務處等管理部門指導下,學校及時出臺多項疫情期間線上教學相關管理辦法,加強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教學組織與疫情防控建設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基層教學組織的主體作用,保障了線上教學的順利開展。
(一)納入疫情防控網格,強化疫情防控教育
疫情防控工作至關重要,學校將各級基層教學組織納入疫情防控網格,根據疫情防控要求,發揮教師直面學生的優勢,積極開展疫情防控教育。“教研室(黨支部)→專業”“教學團隊→專業方向”“課程組、教師→班級”,課課講、天天講,每個教師都要先講好疫情防控教育第一課。
(二)強化制度建設,規范線上教學
根據學校《2020年春季學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網上教學工作方案》,學院開學前制定了《2020年春季學期線上教學工作實施細則》,對線上教學平臺與資源建設、直播授課平臺選定、線上教學方案等提出了明確要求。成立線上教學督導小組,制定了《軟件學院線上教學督導管理辦法》,所有教研室主任及以上教學管理人員都要進教學群聽課督導。
教研室負責教師的線上教學工作,并每月至少召開一次線上教學研討會,及時總結、改進教學;教學團隊負責本學期有關課程群的教學管理;課程組負責所授課程的教學管理,制定課程線上教學方案,統一教學平臺與資源,統一線上教學方案,統一課程考核方案,對于考試課程制定線上考試方案,并要求教師每周要在群里互聽授課,及時交流授課情況。
上述系列措施均取得了顯著成效,如軟件工程課程獲得河南省本科教育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教學優秀課程一等獎,《軟件學院疫情期間畢業設計過程及質量控制實施方案》入選河南省本科高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教學戰“疫”系列叢書,《戰“疫”期間線上教學“數據庫”優秀課程團隊風采》入選中原工學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線上優秀教學案例等。
(三)學研結合,及時開發疫情防控軟件,服務疫情防控
學院科研團隊、創新創業中心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根據疫情防控需要,帶領學生及時開發了“軟件學院健康情況日報系統”“學院級學生疫情日報統計分析與可視化系統”“全民健康助手”等防控軟件,用于師生疫情信息采集與大數據分析,其中有兩項入選2020年中原工學院“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60強,有效服務了疫情防控,提升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四)把災難當教材,有機融入專業思政、課程思政
疫情背景下的信息采集與大數據分析、線上教學與工作等,客觀上對全民進行了一次信息技術普及教育,彰顯了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對國民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任課教師在授課時,根據軟件類專業及課程特點,結合疫情防控信息技術應用,有機融入專業思政、課程思政。如數據庫課程組結合新冠疫情防控大數據采集、處理與分析,使學生充分認識基礎資源數據庫、數據處理技術等對國家和全球治理的重要性,切身體驗并深刻理解數據采集、處理的技術和過程,強化其學習為國的觀念,使其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五)深化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模式
各教學團隊、課程組根據課程特點,創新教學模式,利用學校泛雅、釘釘群和微信群等,開展“直播+慕課學習+線上翻轉、討論、測驗等+多路輔導”混合教學模式,專業課程全部加強過程性考核,注重學習全過程。
學院教學模式創新成效顯著,慕課資源更加規范完善,教師能夠將教育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線上教學技能、課件制作能力等大幅提升。線上學習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真正做到“使教師強起來,使學生忙起來”。
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基層教學組織的一次大考,也是加強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的契機。通過將基層教學組織納入疫情防控網格等措施,學院創新基層教學組織模式、課程思政,做到了防疫教學兩不誤,順利完成了教學工作,實現了“教學組織與疫情防控結合”“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和線上線下實質等效的目標,完善了基層教學組織機制,豐富了教學文化,有效提升了基層教學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參考文獻:
[1]江珩,彭妍,肖湘平.“雙一流”背景下的高校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7(4):79-82.
[2]郭建耀,陸正林.轉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的思考[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8,32(6):77-81.
[3]陸華才,魏利勝,孫駟洲,等.高校基層教學組織模式改革與探索[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9):41-42.
[4]曹琦林.構建以學生創新能力提升為導向的高校基層教學組織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0(7):108-111.
[5]吳嬌蓉,王洋.教學基層組織架構優化——以交通工程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3):25-27.
[6]陸國棟,張存如.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的路徑、策略與思考———基于浙江大學的實踐與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30-136+141.
責編:艾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