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彰越,彭榮勝
(信陽師范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經濟社會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提升,單純的物質享受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將進一步滿足人們高質量的休閑需求。隨著消費水平的提升和旅游理念的更新,使旅游者對傳統的觀光型旅游的熱情逐漸降低,旅游消費正在向度假型、休閑型轉變,中國將要步入全民旅游的休閑時代。自2013年出臺《休閑旅游發展綱要》以來,休閑旅游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也成為我國旅游業發展的熱點方向,全國各地都在加快休閑型旅游目的地的開發和建設。同時,休閑旅游的發展也已引起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1~3]。在旅游消費構成上,休閑度假旅游占整個旅游的比重不斷增長,休閑業已經成為第三產業中的重要增長點。
氣候條件是影響休閑旅游發展的重要環節,不僅影響休閑旅游的最佳時間和氣候休閑地資源的開發利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旅游者的行為動機。近年來,氣候變化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問題,而且在不同地區發生差異性變化,影響了旅游目的地未來旅游業的發展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選擇和需求。因此,把氣候分析研究作為休閑旅游發展規劃的前提條件是非常必要的。
旅游氣候適宜度是衡量人體對氣象環境感知的重要指數[4,5]。美國生物學家Terjung在1966年定義了氣候舒適度指數的概念,極大推動了氣候舒適度的分析和研究[6]。Oliver在1973又建立了溫濕指數和風寒指數,進一步細化氣候對旅游的影響,并在后期研究中得到大量的應用與拓展[7~10]。國內旅游氣候適宜度研究起步較晚,多集中在旅游氣候資源和舒適度評價方面,如:王琪珍等對萊蕪旅游氣候資源進行了評估,發現不同月份之間氣候資源存在差異[11]。杜家辛分析了1981~2010年騰沖縣旅游氣候適宜度,發現不同月份之間旅游氣候適宜度也存在顯著差異[12]。鐘林生等通過分析西藏旅游氣候適宜度發現,旅游氣候適宜度發生時間和空間的差異,并存在較大的波動現象[13]。徐良軍等分析了1981~2015年安順市旅游氣候適宜度的時空分布特征,并發現氣候適宜度不僅存在時間差異同時也存在空間的差異[14]。近年來,氣候變化越來越明顯,不同的地理位置氣候適宜度可能存在差異。然而,前期的研究并未詳細分析旅游氣候適宜度的年際變化趨勢和季節年際變化特征。
本研究以信陽市為例,通過分析1961~2018年氣象數據(溫度,相對濕度和風速),并參考《環境氣象學與特種氣象預報》提出的氣候舒適度指數方法計算信陽市旅游氣候適宜度指數。試圖尋找信陽市最佳休閑旅游季節,以及在氣候變化背景下信陽市旅游氣候適宜度變化趨勢,為信陽市未來旅游業發展及吸引游客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撐。
信陽市位于河南省的最南部,地處秦嶺-淮河一線,屬于亞熱帶向暖溫帶過度區域。年平均氣溫15.7 ℃(1961~2018年),月平均溫度在2.3~27.5 ℃之間浮動;全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3.0%,且月均浮動較小;全年平均日照時數為4.9h,平均日照時間最為充足的是5月,日照時間為8.1h, 日照時間較少的是1月,月平均日照時間僅3.4h;年平均風速為2.4m/s,風速小,波動幅度底,風速較大的月份為3月和4月。信陽市地勢南高北低,西南地區屬于山地,主要由大別山和桐柏山構成;中部地區屬于丘陵地帶,河道交錯,池塘密布;北部地勢平坦,適宜發展休閑農業。信陽市旅游自然資源豐富,生物多樣較高,氣候條件適宜,林覆蓋率高達39.69%,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0%以上,有天然氧吧之稱。因此,信陽市具有發展休閑旅游的生態環境優勢條件。
本文選取信陽市58年(1961~2018年)的氣象數據(數據來源于中國氣象局),選取逐日溫度、相對濕度和風速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依據《環境氣象學與特種氣象預報》描述的人體舒適度指數計算信陽市旅游氣候適宜度指數逐日值。其計算公式為:
Kssd=1.8t-0.55(1.8t-26)×(1-f)-3.2 +32
(1)
式(1)中,Kssd表示氣候適宜度指數(無量綱);t表示空氣溫度(℃);f表示均相對濕度(%);v表示風速(m/s)。
由于信陽四季分明,氣候差異明顯,本研究首先對氣候特征進行分季節統計,利用線性趨勢分析法描繪信陽市季節平均溫度、平均相對濕度、平均風速以及氣候適宜度的年際變化趨勢。然后,研究全年的變化趨勢。
根據中國氣象局標準及前人研究結果,可將氣候適宜度指數分為9個等級,每個等級對應不同的人體感知(翁玲等2020)[15],見表1。

表1 人體舒適度指數分級
通過對信陽市1961~2018年的氣象數據的平均溫度進行分析,發現信陽市的平均溫度有明顯的升高趨勢。春、秋、冬3個季節,溫度都有明顯的上升趨勢,其中春天氣溫的上升幅度最為明顯,平均每10年上升0.45 ℃。夏季的氣溫變化呈現出“U”型變化趨勢,表現為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圖1)。

圖1 信陽市季節及其年平均溫度變化趨勢
從年平均氣溫來看,信陽市平均溫度呈上升趨勢,平均每10年上升0.23 ℃,從溫度的年際變化上看,年際波動較為明顯。2013~2018年均溫持續處于較高位置,也是最暖的階段,平均溫度為16.54 ℃。氣候的變化特征符合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但氣溫上升的幅度小于世界氣溫上升的幅度,間接地反映了信陽優越的生態環境和較高的森林覆蓋率。
相對濕度是旅游者出行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相對濕度過高,容易使人感覺悶熱、煩躁;相對濕度過小會導致口干舌燥。信陽市四季平均相對濕度波動幅度較大,1961~2018年間,春、秋、冬三個季節的相對濕度呈現下降趨勢,其中春季下降幅度最大,其次為秋季。夏季和冬季平均相對濕度變化較小,而且夏季平均相對濕度呈現倒“U”型變化趨勢。
從信陽市1961~2018年年平均相對濕度的時間序列變化圖中可以看出,年平均相對濕度變化呈明顯的下降趨勢。其中,最大相對濕度出現在1964年為80.9%,最小相對濕度出現在2011年為66.4%。相對濕度的下降使得信陽市的氣候更加清爽宜人,夏無濕熱,秋高氣爽,人體感知的適宜度不斷提升(圖2)。

圖2 信陽市季節及其年相對濕度變化趨勢
在溫度過高或者過低時人體對風的感覺比較明顯。高溫天氣,風可以使旅游者感覺清爽;天氣寒冷,風會使旅游者體溫迅速下降,倍感寒冷。信陽市四季風速的變化趨勢基本相同,整體呈現倒“U”型變化:先增長,后下降。就季節平均風速而言,春天最高(2.65m/s),其次為夏天(2.28m/s)和冬天(2.22m/s),最低的是冬天(2.01m/s)。特別是近年來冬季風速的逐漸減小,給相對較冷的冬天發展休閑旅游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
從全年平均風速來看,變化趨勢與季節相同,整體呈現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增加階段年平均風速年際變化幅度較大,而近年來平均風速降低,而且年際變化幅度相對較小(圖3)。

圖3 信陽市季節及其年平均風速變化趨勢
人體舒適度是人處在某個環境中,對環境中氣象條件的刺激感到舒適與否的程度。人體舒適度氣象指數是用來描述人體舒適度的一種方法,將人體感覺的舒適程度分為9級(表1)。
信陽市四季的舒適度指數略有不同:夏季平均舒適度指數最高(74.7)處于“暖和”區(已經超過了“舒適”區),其次為秋季(56.6)和冬季(55.2)都處于“舒適”區,冬季最低(34.5)處于“冷”區。因此,信陽的春、夏、秋都較為適宜旅游活動的開展。就年際變化而言,春、秋、冬3個季節的舒適度指數呈上升的趨勢,夏季呈現“U”型變化趨勢:先降低,后增加。春季和秋季氣候適宜度逐漸由“涼爽”區向“舒適”區變化;冬季氣候適宜度指數在“冷”區呈增加趨勢,而且近年來少量年份進入“涼爽”區(1999年:38.4;2007年:38.4:;2015年:38.2;2017年:38.7)。夏季氣候舒適度指數在“暖和”區和“微熱”區變化:先由“微熱”區下降到“暖和”區,再由“暖和”區上升到“微熱”區。因此,信陽氣候適宜度除了夏季有少部分年份感覺微熱以及冬季偏冷外,春秋季節的體感都是涼爽、舒適。而且都向著越來越適合的程度發展,比較適合發展休閑式旅游。
從全年來看,信陽市平均氣候舒適度指數在“涼爽”區和“舒適”區之間波動,平均值為:55.3,最低值出現在1969年(53.0),最大值出現在2017年(57.6)。年際變化呈上升趨勢,整體的舒適度介于涼爽和舒適之間,并逐漸由“涼爽”區上升到“舒適”區。因此,信陽市整體氣候條件十分優越,人體感覺舒適,沒有酷熱和極冷的體感,全年的氣候條件都非常適合旅游活動的開展(圖4)。

圖4 信陽市季節及其年平均風速變化趨勢
信陽市以往的季節差異明顯,但隨著全球氣候的不斷變化,季節性的差異被削弱,將會出現暖冬涼夏的季節狀況,全球變暖的現狀不斷持續,信陽市可能會變成一個四季如春的旅游城市。根據信陽市58年的平均風速、平均相對濕度、溫度的綜合分析,參考人體舒適度氣象指數可得出以下結論:
(1)信陽市年平均氣候適宜度指數呈現顯著的增加趨勢,并且逐漸向“舒適”區范圍變化,最大值出現在2017年(57.7),并沒有超過“舒適”區。春天氣候適宜度逐漸由“涼爽”區升級為“舒適”區;夏季處于“暖和”和“微熱”區,呈現“U”型變化趨勢;秋季氣候適應度逐漸向“舒適”區過度;冬季大部分年份處于“冷”區,并存在增加趨勢。
(2)信陽市總體氣溫呈上升趨勢,其中春冬兩季氣溫上升最為明顯,對全年的氣溫影響最大。隨著溫度的升高,相對濕度緩慢的下降,風速呈波動性的微弱變化,導致旅游氣候舒適度呈不斷上升的趨勢,整體的舒適度介于涼爽和舒適之間,大部分和絕大部分人都感覺舒適,信陽市已經具備成為休閑旅游之都的氣候條件。
信陽市沒有特別的嚴寒和酷暑,氣候條件優良,地貌多變,是優良的旅游勝地。應該緊緊圍繞信陽現在四季分明的地域特色,整合當地的特色旅游資源,打造四季特色風情休閑旅游城市。基于此,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1)春秋兩季的溫度上升,平均相對濕度的下降,會使人感覺春天更為舒適、秋天更為清爽。信陽應該結合當地的特色,依托信陽毛尖產地、紅色革命老區、南灣湖、雞公山、黃柏山等優質山水資源,在春天發展毛尖采摘、研學旅游、踏青賞春等旅游觀光活動。
(2)夏季信陽應該發揮自己的地貌和氣候優勢,拋棄以前單一的避暑功能,發展避暑休閑度假游,開發夜色經濟,使旅游者白天避暑度假,夜晚娛樂觀光。
(3)在秋天發展節事活動,毛尖節、豐收節、特色小吃節、傳統文化節、登高爬山等一系列活動,讓旅游者參與進來,感受信陽當地的風俗民情,體驗秋高氣爽、山水秀麗,分享收貨獲喜悅。
(4)冬季溫度的上升,相對濕度的下降給一些害怕寒冷的旅游者提供了一個體驗冬季風情的機會,可以開發滑雪、溫泉、冬泳等具有冬季特色的旅游休閑項目,將傳統的觀光旅游轉變成休閑度假游、療養康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