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形
最近針對中國崛起引發的對現行國際秩序的討論不斷。使用“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一詞似乎已經成為美國外交官員的口頭禪。中方對此的回擊是,國際秩序是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體系,是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而不是一小部分國家所倡導的“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這一國際秩序的原點是威斯特伐利亞國際秩序。
“威斯特伐利亞主權”或“國家主權”是國際法中的一項原則,即每個國家對其領土擁有專屬主權。該原則是主權國家現代國際制度的基礎,并載于《聯合國憲章》。根據這個原則,每個國家,無論大小,都享有平等的主權權利。這個原則可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國際關系史就將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看作國際秩序的開端。幾個世紀以來,威斯特伐利亞秩序有效地管理大國關系和現代國家體系的運作,它成為解決各種復雜國際問題,如價值、宗教、政治、經濟、安全等的最大公約數。
美國作為二戰贏家之一的超級大國和冷戰后的唯一全球強權國家,建立了一個圍繞自由貿易、集體安全、民主團結和制度化合作組織起來的、基于自由主義規則的系統,即“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冷戰之后自由主義國際秩序變本加厲成為美國單邊主義和西方霸權主義的工具。它打著“保護人權責任”的旗號使“武裝干預人道主義”合法化,甚至推翻民選的合法政府,或者不惜發動各種“顏色革命”來追究“違反國家責任的行為”。沒能使中國“和平演變”是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最大遺憾。
二戰后美國全球戰略的目標,正如冷戰政策智囊之一的喬治·凱南指出的那樣,是捍衛美國在國際秩序中的安全和財富分配的巨大特權和結構性權力,而非推動全球的民主和自由。美國認識到自己的繁榮與世界體系的運作及其盟國的成功息息相關,因此愿意提供國際“公共產品”來發展盟國的安全保護和經濟繁榮。但是,冷戰結束后,蘇聯威脅的消失削弱了美國作為“保護傘”的必要性。如今,美國和它的盟國在雙邊或多邊問題上的巨大分歧比比皆是。
如今,美國主導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合法性正處于危機之中。自由主義學派資深學者約翰·伊肯伯里在2018年的一篇文章中問到“自由國際秩序終結了嗎”?他承認,2016年美國首次選舉產生一位對自由主義國際秩序懷有敵意的總統。目前美國內部兩黨政治對立,經濟下滑,社會分化嚴重,兩極差別拉大,族群矛盾加深。同時,自由國際秩序陣營里的英國退出歐盟,歐盟內部出現分裂。在西方自由民主世界中,普遍出現民粹主義抬頭、極右勢力擴大,民族主義和仇外政治情緒激增。尤其是美國內部民主和人權的倒退使其主導的自由國際秩序失去合法性,就連美國政治學家福山也把美國的黯淡政治體制描述成“政治衰落”。
如果把涉臺問題放在上述兩種國際秩序的討論中,臺當局應該明白,聯合國的核心架構來自威斯特伐利亞的主權原則。在主權國家一國一票投票原則的聯合國體系里,美國在一系列重大國際問題投票表決中總是處于劣勢,而中國大陸在諸多國際問題,包括涉臺問題,均處于絕對優勢。從聯合國多年來對世界各種問題的表決結果可以看出,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與美國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出現碰撞時,前者總是占主導地位,除非美國動用否決權。所以美國經常只能繞開聯合國建立一系列以美國為主導的規則秩序。這就是中國強調的美國為代表的規則秩序并不代表國際規則秩序的緣由。
臺灣與中國大陸的關系任何時候上交聯合國架構,其必然結果都是認可一個中國原則的威斯特伐利亞主權原則戰勝自由主義的價值原則。“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聯合國的決議和全世界的共識。同時“北京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是臺灣當局雖不承認但也無法撼動的事實。從威斯特伐利亞主權國際秩序和美國自由民主價值國際秩序的走向來看,大陸和臺灣的博弈必然是以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基本原則的勝利而結束。避免臺海戰火的下臺階,就是美國主動迫使臺灣回到一個中國原則。
臺當局可以自問:當涉臺問題引發兩個國際秩序的碰撞,一邊是美國主導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另一邊是中國大陸強調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聯合國憲章體系,哪一邊會為他們所認為的原則進行不屈不撓的奮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是丹麥王國奧爾堡大學政治與社會系國際關系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