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雯把青春形容為“一坨”過去的日子,只有回頭看的時候你才知道它確實是存在過,至于它從什么時候開始的,這就不得而知了。“這和蹲馬桶有點像,你如何看待青春,這取決于現在的你,是不是著急做點別的什么。有的時候閑下來,你會多愁善感地多坐一會兒,但不管你回不回頭看,總是要提起褲子,按下沖水鍵,去忙,或者繼續裝忙。”
對于自己的青春歲月,季雯坦言其實與大多數人并沒差別,不過因為高中老師的一句話,讓她為之后的人生路埋下了伏筆。
與季雯的初次見面選在了wagas餐廳,我按照約定的時間抵達之后,接到了她打過來的微信電話,然后一個好聽的京腔兒從我的身后傳來。“嗨,是郭嘉吧。”我轉過身,看見一個身形嬌小的女生,然后回答:“是呀。你是季雯?”她點頭回答。她率先走進了餐廳,選了一個角落的位置,并把沙發位置給了我。落座后,我們并沒有很快進入正題,而是認真選起了吃喝,喝上第一口咖啡,她迅速主動開口直奔主題。
雖然如今在編劇界做得風生水起,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季雯屬于半路出家,大學學的還是與文字不搭邊的自動化專業。可問她為什么會選擇學理科,季雯說那還得從高中文理分科時聊起。“我記得高中時要文理分科,因為我不偏科,各科成績也都差不多,正在犯難的時候,班主任跟我說:‘你不覺得一個理科生的作文寫得比文科生好是很酷的一件事嗎?于是,為了這點酷,我選擇了理科。不過后來家人決定讓我去法國上大學,可惜因為媽媽舍不得我,所以出國的計劃也沒能實現。最終我留在家(北京)門口讀書,學了自動化專業。”
也許季雯天生的性格就“有點野”,所以四年的大學生活并沒有讓她把自己限定在一個理科生的環境里,暑假的一次實習又為她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大門。“機緣巧合下,在一個暑假我做了某知名導演的助理,每天看著劇組里的人忙前忙后,特別帶勁兒,特別是制片人,誰都要聽他的,感覺特別酷。所以本科畢業之后,我毅然讀了制片管理的研究生。”不過讀完書季雯才發現,雖然學了大量理論但似乎沒怎么解決“酷”這件事。
之后季雯又開始做廣告導演,每天睜眼就是想創意,再想創意,做方案,再改方案,拍攝,再補拍攝,等等。除了熬夜,甚至干脆白天也不睡覺,連軸轉。好在年紀尚輕身子骨也跟得上。幾年時間,季雯不僅積累了經驗和人脈,在廣告界也做得有聲有色。這時她覺得終于有精力可以做點自己擅長的事情了,那就是不上學了還能繼續寫作文,寫長篇作文,所以她決定開始自己的編劇之路,正經當個半路編劇。
第一部問世的作品《老大不小》,季雯把自己關在家里,用了三天時間創作出來。作品講述了北京胡同里發生的故事。季雯說因為自己也是“老”北京人,所以對于北京、對于胡同文化才能有感而發。后來作品被拍成電影,她還因此獲得了第二屆中國網絡電影周年度影響力編劇的獎項。
有了第一部反饋良好的試水,她又創作了多部電影及網劇。而正在播出的《腦海深處》則是她最為力薦的一部作品。季雯介紹說,《腦海深處》是圍繞神經外科的醫療案例講故事,其表意的核心還是醫生的成長。“雖然現在醫療劇不少,但像我們這部劇這么專業的幾乎沒有。尤其是我們這部作品的背后有一個由26名醫生組成的‘醫療專家顧問團隊,對我們進行指導。”季雯自豪地說道。
從最初確定要創作這樣一部醫療劇,到最終制作出來,季雯坦言一共花費了兩年時間。而光前期的策劃,到之后的去醫院實地探訪,與醫生采訪、溝通……就耗費了大半年的時間。如今在回憶起那段經歷,季雯感慨仿佛還像昨天發生的事情一樣。“其實確定要做這部作品之后,我們便進駐到了北京天壇醫院。”季雯說那段時間她天天與神經外科的醫生待在一起。起初沒有醫生“待見”她,覺得她個子小小的,瘦瘦的,很柔弱,肯定受不了神外這種既高強度又刺激的工作環境。可讓所有醫護人員沒想到的是,季雯給醫生提出的問題不僅專業性極強,甚至能全部問到“點”上。而當她進入手術室觀摩的時候,讓所有人意外的是面對血淋淋的手術臺,她竟然眼睛放光,一臺七八個小時的手術就那么一眨不眨地盯著近在咫尺的打開的頭顱看,還感嘆“太神了”。那些平常人看了都膽戰心驚的腦外手術,對她來說仿佛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以至于到采訪后期,季雯已經成了“半個醫生”,甚至有教授還跟她說,“你要不要考慮一下來讀我的醫學博士。”
那段時間季雯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了里面。“因為涉及的領域太過專業,以至于我每天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讀專業醫學書。”她把自己想象成一名神經外科的實習生,天天跟在醫生的身邊學習,聽他們探討病情,也看到了他們不同的側面,“這些都為我之后的創作找到了靈感。”
季雯坦言這部劇能夠創作出來,最為離不開的一個人就是她的出品方。“如果沒有她幫助我在前期打通采訪溝通的渠道,我可能沒有那么順利地進入到醫學領域,也不能夠順利完成這部作品。也許這也印證了青春是需要有人‘寵溺的吧。”季雯開心地說著。
除此之外,季雯和她的編劇團隊在創作上的執念和執著,也讓作為我國首部以神經外科的專業醫療題材的影視作品《腦海深處》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和肯定。“至于它能不能成為爆款,我覺得已經不重要了,因為這部劇本身的意義就非同小可。”季雯說,《腦海深處》對她而言,也會是她職業生涯上的重要轉折點。
尾聲:季雯說自己做什么工作都沒有做編劇來勁兒,以至于在經歷動搖和抗拒,決定兩手一攤,往后一仰,以混吃等死的心態活個半天的時候,到了晚上,她就開始坐立不安打了退堂鼓。“因為不做編劇,我可能會無聊死。”
“那你覺得在這個行業中做了這么多年,最大的改變是什么?”
“是懂得了高效和止損。在我看來,這個行業不是靠你磨蹭和咬牙堅持就能一直做下去的。你要同時具備天賦和掉頭就跑的能力。”季雯笑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