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蒙

不同的瓷種有不同瓷種的特點,它引領時代潮流,彰顯著時代文化。汝瓷的特點有三:天青釉、支釘燒、蟬翼紋(開片)。宋代美學追求的是簡約、極致,汝瓷是在單色釉上追求層次、質(zhì)感和光澤。學術界對于汝瓷的釉色沒有標準的定義,各大博物館每一件汝瓷傳世珍品所展示的顏色也不盡相同,如今的汝瓷所追求的是青淡含蓄的調(diào)性。支釘燒作為宋代巔峰技藝的呈現(xiàn),最初宋朝所用器皿為定瓷,但定州白瓷因覆燒法,導致口邊無釉,有芒口,這也在南宋葉的《坦齋筆衡》中曾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 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汝瓷的支釘燒完美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開片的出現(xiàn),最初是因燒制的胎釉膨脹系數(shù)不同而出現(xiàn)的瑕疵,但當時宋代統(tǒng)治者認為這是一種美,即使是瑕疵但也影射出美的極致的追求,開片本身在燒制上也有一定難度,從色彩到技藝,讓汝瓷成為宋代五瓷之首。
汝窯作為宋代產(chǎn)物,北宋時期(公元1086年-公元1106年)是它鼎盛之時。金兵入侵,北宋滅亡后南遷,南宋開啟,此后汝窯便塵封斷燒。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這樣說:“汝窯宮中禁燒,內(nèi)有瑪瑙為釉。惟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足以見得,汝瓷在世間的留存極其少有。只有短暫的二十年,但卻在明代宣德年間和清代雍正年間在景德鎮(zhèn)窯廠均出現(xiàn)過仿燒品。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國家恢復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在文件中提及汝瓷,并且在汝瓷的故鄉(xiāng)汝州開始試行。當時的汝州建立了臨汝縣工藝美術汝瓷廠,直至1999年汝瓷廠倒閉,有的工人選擇轉(zhuǎn)業(yè),有的工人則選擇自營的方式繼續(xù)汝瓷技藝的工作。李可明的叔叔和伯父便是堅持汝瓷技藝的老工人。

作為汝瓷二廠的老員工,二十多年的從業(yè)經(jīng)歷造就了自己動手辦窯廠的基礎。李可明介紹道:“建立窯廠,最初做的工作就是復燒,復刻宋代的盞、盤、洗。2008年奧運會的到來算得上是窯廠的契機點,宋代五大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在那一年被提及,窯廠接到了制作任務。2010年上海世博會同樣接到了制作任務,兩次國際性亮相,讓汝瓷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宣傳,讓世界了解了中國宋代的瓷文化。至此,汝瓷的實用器皿,例如茶器、花器等就在市面上出現(xiàn)了。”
李可明雖出身于汝瓷世家,最開始并沒有將汝瓷當成自己的事業(yè),但冥冥之中卻選擇了主修設計專業(yè)。當被問到汝瓷是否對選擇專業(yè)有影響時,他說:“選擇學習設計和家庭的熏陶是有一定關系的。”從小在窯廠長大,卻從來沒有系統(tǒng)學習過制瓷,這是李可明在采訪中所提及的。之所以沒有將汝瓷當成大學畢業(yè)后的工作李可明是這樣解釋的。他說:“從小在這個氛圍中成長起來,翻模具、塑模,跟泥巴打交道幾乎是每天都會做的事情,因此很難把自己家一直在做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業(yè)。對于年輕人而言,它很少能跟同齡人產(chǎn)生共鳴,汝瓷與年輕人的關聯(lián)性并不強。家人希望自己可以承家業(yè),但最開始是有抵觸情緒的,后來就決定自己先去外面闖蕩,試一試。在外會有人提及汝窯的話題,包括宋代文化以及當時的皇帝宋徽宗在中國史上的藝術造詣和藝術地位。我會了解到很多碎片化的知識,慢慢地激發(fā)興趣,想要更多地了解宋代的文化。時間久了,心里就會產(chǎn)生重拾的想法,想要通過自身的認知、努力去設計,讓汝瓷可以有其他的不同的呈現(xiàn)方式。如今回想起來,這些經(jīng)歷就像是讓我重新認識更深層次的汝瓷文化的催化劑。”



宋代汝瓷留存至今的件數(shù)少之又少,每一件器物的產(chǎn)生都存在一個實際的應用場景,因需而生。而之所以成為非遺首先它是一件已經(jīng)不能正常運轉(zhuǎn)流通并且非常少見的物件。其次是已經(jīng)和當下的生活失去了關聯(lián)性,成為了金字塔尖的收藏品。對于傳承人而言,想要打破這種發(fā)展趨勢,就要另辟蹊徑,讓非遺重新回歸生活。李可明從兩個角度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說:“第一,我們是否可以重新塑造它的使用價值。第二,非遺是否可以生活化。想要讓一個近千年的非遺技藝重新煥發(fā)活力,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讓它脫離生活,無論是從實用的角度留存下來還是從觀賞的角度留存,它必須找到它在生活場景中的位置,才可得以生存。”
作為一名現(xiàn)代非遺傳承人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zhì)也成為影響非遺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對此,李可明認為:“首先我們要深入了解技藝本身,汝瓷的整個傳統(tǒng)制作工藝是怎樣的,如何去保持它最根本的特色,像開片這是核心技藝是必須要保留的。其次就是要去思考,在保留傳統(tǒng)工藝的基礎上是否可以延展。比如茶器、酒器會參考以前宋代經(jīng)典樣式,也要思考當代一些工藝是否可以去優(yōu)化,是否可以去量產(chǎn),是否可以繼續(xù)疊加設計等。我認為新一代的非遺傳承人是要在這些方面有一定思考的。”

人是一切生產(chǎn)的基礎。一種文化的留存自然也需要人作為核心去傳承、去發(fā)展。而目前非遺面臨的問題就是很少有年輕人參與到文化的傳承中來。新鮮血液是文化傳承的動力,新思想、新思路的注入才能讓非遺被重新賦予價值。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增加年輕人的思維進行拓展,才能夠有效地融入當代生活場景中。李可明對于汝瓷未來的發(fā)展思路就是拓寬汝瓷的發(fā)展領域。他說:“傳承除了要弘揚技藝、弘揚發(fā)展之外,也需要我們?nèi)ラ_辟延展道路。從設計的角度來講,以技藝為導向的非遺傳承,我認為有兩個方向。第一種是做技藝的累計,可以為后人留下非常精湛的技藝以及有特點的作品。第二種是提高產(chǎn)品與生活的相關性,事實上工藝美術解決的核心就是衣食住行。所有的工藝美術都是為衣食住行來服務的。把握宋代美學簡約的特點,以提高生活相關性的理念為基礎做延展。天青色是汝瓷的特點,宋徽宗曾說:‘雨過天晴云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足以見得這個顏色在當時的受歡迎程度。因此在顏色方面我們可以去延展,涉足于紡織領域的產(chǎn)品。除此之外,開片也是汝瓷的一大特點,開片的聲音也似風鈴般清脆,這是否可以收錄在某些音樂中,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去開辟的新途徑,這樣的形式不僅可以讓汝瓷,也可以讓汝瓷元素融入生活中去。”


目前的汝瓷市場正在經(jīng)歷著重塑的過程。李可明介紹道:“2008年之前,汝瓷在市場上的呈現(xiàn)形式基本以擺件為主,直到2010年以后,市場開始多元化發(fā)展,有擺件、象棋、茶葉罐等。每一個瓷種都是某一個時代的一個認知的理解的提煉。現(xiàn)在我們要去追溯宋代文化的本質(zhì),然后圍繞宋代美學去做一些符合現(xiàn)代的東西。現(xiàn)在正在嘗試將汝瓷品牌化,像陶瓷品牌西班牙雅致、英國威基伍德、德國邁森,這些都是市場上大家有認知的品牌。近年來,我們也在思索品類中間是否可以產(chǎn)生品牌,品牌又要以怎樣的產(chǎn)品開發(fā)為核心,才得以讓其延續(xù)、傳承,甚至有生命力。在工藝美術行業(yè)里有個人大師品牌,但我們不能只停留在個人身上,因為大師們具有不可復制性,所以創(chuàng)作品牌也算是一種傳承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