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錦丹 宋雨朦 鄒男男 鐘玉駿



關鍵詞:信息搜尋行為:健康風險;認知因素:問題解決:風險感知
隨著我國“互聯網+醫療”技術的發展.網絡健康信息日益豐富和多元化,互聯網健康信息的利用行為也日益普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通過網絡和在線平臺獲取新冠肺炎疫情相關信息并提高對風險的認知,已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用戶信息行為。然而,互聯網針對這種突發健康風險的健康信息服務效果卻不理想,特別是個性化健康風險信息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這也引起了領域研究者的高度關注。已有研究專門針對此次疫情期間的信息搜尋行為展開了調查研究。這些研究大多以搜尋動機、搜尋頻率、搜尋行為(搜尋主題、搜尋模式、搜尋頻率、搜尋偏好等)及其影響因素等為切入點展開。本研究認為,在面臨突發的健康風險時,個體心理和認知需求往往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其信息搜尋行為也必然呈現特有的特征。將個體的新冠肺炎疫情風險認知看作是信息需求的驅動因素,從問題解決視角,探討用戶信息行為的內在機理和深層機制,可為提升健康信息智能服務能力和水平提供新的參考。
1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1.1問題解決情境理論及其認知要素
問題解決情境理論是Kim J N等于2011年在公眾情境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一個理論模型,其目的是探討人們對某一問題情境的信息認知反應與傳播行為之間關系。這一理論模型在健康及信息傳播領域已受到研究者關注,如DaiJJ采用問題解決情境理論模型探討美國華裔女性子宮頸抹片檢查的認知與傳播行為:李瑩等基于問題解決情境理論對長三角、珠三角的農民工群體展開性健康信息搜尋行為的調查。
問題解決情境理論中包含4個自變量:問題認知、涉人認知、約束認知和參考標準;1個中介變量:情境動機;6個因變量:信息防御、信息接納、信息轉發、信息分享、信息搜尋和信息注意。這些變量從認知、動機、行動3個層面共同描述了個體在信息交流中認知內化至行動層次的過程。其中.問題認知是指一個人感知到缺少某些信息.且沒有立即適用的解決方案的知覺狀態:涉入認知是個體感知到的與某個特定情境聯系在一起的程度,并且這種程度是感知的,而不是實際的。涉人認知會使公眾在學習模式、認知狀態、信息處理等方面產生差異:約束認知指當人們感覺到情境中存在障礙,這種障礙在多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參考標準是影響人們解決問題方式的任何知識或主觀判斷系統。由于本研究使用的案例為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沒有形成系統的知識系統,且參考標準的有效性在學術界仍存在爭議,因此在本研究中不予以考量。問題解決情境理論的核心觀點為深入探討健康風險認知需求下的信息搜尋行為機理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基礎。
1.2健康風險的認知維度
根據刺激一有機體一反應理論模型,某種“刺激”會觸發和喚起個體的注意,個體在與刺激相互作用時產生心理認知狀態,進而引起相應的行為反應。當人們意識到自身或家人、朋友面臨某種健康風險時,就產生了“刺激”。在這種刺激下,個體會主動了解相關的風險信息和知識,并將其內化為自身認知體系的一部分,作為采取必要風險規避行為的參考。特別是對于新冠肺炎這一新的傳染性疾病,醫學界的認識不斷刷新,人們迫切需要通過互聯網或移動設備等在線方式主動搜索和查尋相關信息和知識。而當人們從事這種有目標導向的信息活動時,往往會形成一個問題空間。問題空間屬于認知的一個基本范疇.它是指人類解決問題過程中在大腦內部因問題求解的需要而形成的內部空間,是一個主體或被試在試圖解決手頭問題或任務的“任務環境”的某種抽象表示。本研究認為,用戶健康風險信息搜尋時,大腦內部由于刺激產生了問題空間,即:從哪些方面認知健康風險。已有文獻中.人們對風險認知的內容有不同的解釋.Perko T提出了對于輻射風險的認知涉及嚴重性和可控性兩個維度,Hayaki J等的研究提出對吸煙的風險認知內容有可能性、易感性(年齡)和繼發病傾向性。關于健康風險的認知,有研究者將其概括為4個維度:可能性、嚴重性、可控性、熟悉性。本課題在最近的研究探討中,發現敏感性和影響多元性也是人們在認知健康風險過程中關注的方面,但這兩個維度還有待進一步證實。
1.3理論模型及研究假設
本研究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這一特定情境下,有機體受到外部“刺激”,從而產生自身對新冠肺炎的健康風險認知:而這種認知是用戶的主觀感受和認識,存在個體偏差。在信息搜尋過程中,內化的健康風險認知會影響用戶的問題空間,從而導致最終信息行為的差異性。本研究融合了健康風險認知和問題解決情境理論,構建了健康風險信息搜尋行為的認知因素關聯模型并提出如下假設,如圖1所示。
H1:健康風險認知水平對問題認知有影響。
H2:健康風險認知水平對涉人認知有影響。
H3:健康風險認知水平對約束認知有影響。
H4:問題認知與搜尋行為的情境動機呈正相關。
H5:涉人認知與搜尋行為的情境動機呈正相關。
H6:約束認知與搜尋行為的情境動機呈負相關。
H7:情境動機與用戶健康風險信息搜尋行為呈正相關。
2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獲得數據。問卷主要參考了國內外已有的相關成熟量表和已有的信息搜尋行為相關研究,結合實際調查情況進行設計。共36個條目.由3部分構成,第1部分調查受試者的人口學因素、健康狀況和健康風險認知水平,其中健康風險認知量表采用了李克特5級量表法進行設計:第2部分是問題解決觀測項的李克特5級量表:第3部分是用戶的健康風險信息搜尋行為調查。
問卷發放通過問卷星平臺進行,通過微信朋友圈、QQ群等社交媒體收集問卷,最終回收問卷308份,填寫時間少于60秒或量表題選項完全一致的問卷視為無效,剔除后獲得有效問卷292份,有效回收率94.8%。利用SPSS24.0軟件進行信效度分析后對其中兩個題項進行了刪除,結果表明問卷數據信效度良好,可用于后續分析。
3研究結果及討論
3.1健康風險信息搜尋行為的認知因素關聯模型檢驗
1)信效度檢驗和模型擬合檢驗
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檢驗測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結果顯示6個構念的a系數均大于0.7,CR值均大于0.8,說明研究數據信度較高;對模型的效度主要從收斂效度和區別效度進行檢驗,6個變量的AVE值均大于0.5,說明測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收斂效度:對角線上各潛變量AVE值的平方根均大于與其他變量的相關系數,說明該測量模型具有良好的區分效度。具體擬合結果如表1所示,模型和數據的整體擬合度較好,可以進行下一步的路徑顯著性分析。
2)模型路徑顯著性分析
路徑系數反映了變量之間的相關程度。本研究采用極大似然估計法對構建的關系模型路徑系數進行顯著性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7條路徑中,除H3路徑不顯著外,其余作用路徑均呈現出顯著性,研究假設均得到了驗證。
從上述數據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個體的新冠肺炎風險認知特性對問題認知和涉入認知均為顯著相關(p<0.001)。分析表明,風險認知水平對后續的健康風險信息搜尋認知內化起到一定作用,而且是正向的影響:繼而對問題認知和涉人認知兩個心理認知變量產生一定作用,促進用戶為解決自身問題的信息搜尋行為的產生。
問題認知和情境動機之間的影響路徑的標準化路徑系數值為0.129,呈現出顯著性(p<0.05)。表明個體在意識到自身的信息不足,或者有問題急需解決時,越容易產生想要更好地理解特定問題和愿意解決當下存在的問題的動機.這一分析結果與問題解決情境理論以及郭路生等的研究結論一致,另外,本研究還發現相較涉人認知,問題認知對于健康風險信息搜尋的情境動機產生的推動作用更大。
涉入認知和情境動機的影響路徑的標準化路徑系數值為0.118,呈現出顯著性(p<0.05),個體在形成一種有問題未解決的認知狀態后就會開始思考這個特定的情境與自身的相關聯的程度,涉人理論的相關研究同樣闡述了這一分析結果,即當個體認知到這一情境與自身或自己的親友密切相關時,那么他們采取信息行動的情境動機主動性也會更強。
約束認知對于情境動機的影響路徑呈現出高顯著性(p<0.001),標準化路徑系數值為-0.249,二者呈負相關,與本研究的假設相符,約束認知變量是個體感知到自己存在某些搜尋障礙的感知程度.這種程度越高,則對搜尋動機產生的阻礙程度更大。
情境動機變量對于健康風險信息搜尋行為的影響路徑系數值為0.242,呈現出高顯著性(p<0.001),同樣驗證了本研究的假設,情境動機是指一個人為減少預期狀態和當前經驗狀態間的感知差異,故而想要更好地理解特定問題的程度。所以當個體的這種情境動機水平越高.相應的他們的健康風險信息搜尋的頻率也更高。
總結上述分析可知.新冠肺炎風險信息搜尋行為的認知因素間關聯模型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度。風險認知水平顯著影響其后續的認知內化,對問題認知和涉人認知兩個心理認知變量產生一定的作用。問題認知、涉入認知和約束認知共同作用于行動的情境動機,其中問題認知和涉人認知起到正向的作用,約束認知起到負向的作用,情境動機與信息搜尋行為頻率顯著相關。
3.2健康風險認知各維度與問題解決相關認知的相關性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討健康風險認知中不同問題,即認知維度對用戶問題解決相關的認知是否產生影響.本研究從不同維度探討了健康風險認知與問題解決相關的認知水平的相關性。
1)可能性維度。從表3可知,健康風險認知可能性維度對于3個問題解決的認知變量均呈現出顯著性(p<0.05),平均值得分對比結果均為“高分組>中分組>低分組”。結果表明,可能性認知水平越高,越容易產生問題認知或問題認知程度越高,也越容易產生涉人認知和約束認知。
2)嚴重性維度。由表4可知,健康風險認知嚴重性對于問題認知、涉人認知、約束認知3項均呈現出顯著性(p<0.05),平均值得分對比結果均為“高分組>中分組>低分組”。結果表明,嚴重性認知水平越高,越容易產生問題認知或問題認知程度越高,也越容易產生涉人認知和約束認知。
3)可控性維度。與可能性和嚴重性維度的相關性分析結果有所不同。由表5可知,健康風險認知可控性對于問題認知、涉入認知2項呈現出顯著性(p<0.05),平均值得分對比結果均為“高分組>中分組>低分組”。但與約束認知未呈現顯著性(p>0.05)。分析表明,可控性認知水平越高,越容易產生問題認知和涉人認知。但健康風險認知的可控性對約束認知未見影響。
4)熟悉性維度。由表6可知,健康風險認知熟悉性對問題認知和約束認知2項呈現出顯著性(p<0.05),平均值得分對比結果均為“低分組>中分組>高分組”,可見熟悉性和問題認知呈負相關;但與涉入認知未呈現顯著(p>0.05)。分析表明,健康風險認知熟悉性低分組、中分組較高分組更容易產生問題狀態或問題認知程度更高,約束認知程度也更高,也就是說對新冠肺炎這一健康風險的信息或知識掌握得越少,越容易感知到自身在解決問題情況下存在某種程度的障礙,且熟悉性越低,這種感知的阻礙程度就越大。但健康風險熟悉性對約束認知未見影響。
4情境大數據建模與用戶行為預測中的應用前景
本研究從新冠肺炎的健康風險認知特定情境出發,探究了健康風險信息搜尋行為過程中個體的心理認知作用機理,對突發性疾病流行期間個體的健康風險認知特性對其后續產生的問題意識狀態,以及為解決問題采取的一系列健康風險信息搜尋行為的內在轉變過程做了認知層面的闡釋。
本研究結果主要的應用目標是輔助用戶行為建模。隨著互聯網和移動技術的發展,信息系統中用戶行為數據和海量情境信息的可獲得性大大增加,如用戶點擊率和關注主題,以及輿情信息、經濟信息、社會網絡信息等。這些大數據的獲得和挖掘分析.提高了用戶畫像的豐富性,使用戶信息服務的精準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這些情境數據只是用戶行為的外在體現結果.不能反映出用戶的心智變化過程和影響因素。因此僅僅依據行為數據以及其關聯的大數據,在當前的模型框架下可能無法帶來預測性能的大幅度提升。從趨勢上看,健康信息服務系統的發展方向是智能服務,智能系統的基礎就是認知智能,即在計算智能、感知智能基礎上,具有更高級的理解、思考、推理等認知能力。刺激一有機體一反應理論模型也提出,個體的行為是與外界刺激相互作用后產生心理認知狀態進而引起的反應。可見,理解用戶的認知特性和規律才能更準確地把握用戶行為的發生和動態變化機理,進而進行更為準確的預測。某種意義上講,進一步揭示行為發生的機制,并將其引入情境大數據,豐富用戶畫像的內在特質則更為重要。目前信息系統雖然通過采集捕獲用戶生成的行為數據,實現了需求分析評估和個性化的服務,但在智能化方面尚缺少對用戶信息行為的動機及心智的動態變化規律認識,精準信息服務的研究還有很大空間。本研究探討新冠肺炎流行期的大環境下用戶的健康風險認知因素和問題解決狀態以及它們對信息行為的影響,闡釋信息搜尋行為的內在機理,目的是面向情境大數據建模及其用戶行為預測,在已有大數據情境分析基礎上.進一步融合個體認知心智模型,為智能化的信息系統實現用戶信息行為的理解并進行輔助用戶行為建模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