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
老年人脾胃功能日漸衰退,常出現脾虛癥狀,如便溏、胃口不佳、胃脘脹痛、精神不振、嗜睡、舌兩邊可見齒痕等癥狀。祖國傳統醫學有一句名言:脾虛百病生。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輸布水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脾虛則運化失常,水液失于布散則會生濕釀痰。人一旦出現脾虛的情況,免疫力和抵抗力就會降低,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襲,所以應及時調治。

不良情緒可導致食欲下降、腹部脹滿、暖氣、消化不良等,而良好的情緒則有益于胃腸系統的正常活動。老年人要做到心胸豁達,待人和善,遇事不要斤斤計較,更不要對身外之物多費心思。盡量避免不良情緒的刺激和干擾,保持穩定的心境和樂觀的心態。孫思邈說:“人之當食,須去煩惱。”古人還說:“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故飲食前后更應講究情緒穩定,心情舒暢。
脾胃功能會受到人體的“生物鐘”的調節和控制。要注意起居有時,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勞逸結合,按時睡眠,適當午睡,防止過度疲勞。
脾胃虛弱的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冷。胃痛者要避免手冷,脾虛泄瀉者可在臍中貼暖臍膏藥,日常要少吃生冷食物,可以適度喝些姜茶。
清代醫學家尤乘說:“飲不可過,過則濕而不健;食不可過,過則壅滯而難化。”《養病庸言》曰:“不論粥飯點心,皆宜嚼得極細咽下。”飲食應有規律,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并做到細嚼慢咽。要多吃蔬菜和水果,以滿足機體需求和保持大便通暢。多吃能夠補脾益氣、醒脾開胃且易消化的食物,如粳米、玉米、土豆、花生、山藥、葡萄、小米、胡蘿卜、藕、燦米、栗子、香菇、紅薯等。多吃一些豆類或豆類制品,如黃豆有健脾益氣作用,豆腐、豆漿等對脾胃虛弱有益,紅小豆有健脾補血的作用。少吃性寒易傷脾的食物,如苦瓜、枇杷、香蕉等。少吃油膩、有刺激性和難于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干硬和黏性大的食物。
菜品可采用湯、粥、羹、膏等形式,以利于脾胃消化和吸收。粥是最好的養脾飲食,如果氣血虧虛可加入黑芝麻、花生熬粥;如果濕氣重可用薏米熬粥;如果睡眠不好可在大米中加入高粱米熬粥。
適當的運動可促進消化,增進食欲,使氣血充足,精、氣、神旺盛,臟腑功能不衰。因此,老年人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鍛煉方式和運動量,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散步是一種和緩自然的體育活動,可快可慢,可使精神得到休息,肌肉放松,氣血調順,持之以恒可幫助脾胃運化。
柔和地按摩腹部能夠調理脾胃、加強運化、去積滯、通穢氣,對脾胃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1.胡椒蜜棗燉豬肚
豬肚1個,白胡椒10克,蜜棗5顆。豬肚反復洗凈,將胡椒納入豬肚中,與蜜棗一同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武火煮至沸騰后轉文火燉1個小時左右,調味即可。吃豬肚喝湯。此湯可溫中健脾,驅寒保胃。
2.糯米淮山藥湯
糯米500克,淮山藥50克,文火炒熟后,將食材共研細末密封備用。每日早晨取小半碗,加少許胡椒和白糖,以開水沖服。此湯對脾胃虛寒有療效。
3.豆蔻陳皮鯽魚湯
鯽魚1條,肉豆蔻10克,陳皮和胡椒粉6克,生姜4片。鯽魚宰殺后去腸雜洗凈,肉豆蔻研末納入魚肚中,與其他材料一起下鍋,加清水適量,武火煮開后轉文火燉1小時即可。此湯對于老年人食欲不振、消化能力差、胃脘脹痛等有良效。
4.參棗米飯
黨參10克,大棗10克,糯米250克,糖10克。將黨參、大棗放在砂鍋內,加水泡發后煎煮30分鐘左右成藥液,撈出黨參、大棗。將糯米淘洗干凈,加水適量蒸熟,將黨參、大棗擺在糯米飯上,藥液加白糖煎成濃汁后澆在棗飯上即成,可做早餐食用。此方具有健脾益氣之功效,適用于體虛氣弱、乏力倦怠、心悸失眠、食欲不振、便溏浮腫等。
5.白術豬肚粥
白術30克,豬肚1只,生姜少許,粳米60克。將豬肚洗凈,切成小塊,同白術、生姜煎煮,取汁去藥渣入粳米同煮成粥。豬肚撈出切塊或片蘸麻油、醬油佐餐。早晚各服一次。此方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的功效,適用于脾胃虛弱、消化不良、不思飲食、倦怠少氣、腹部虛脹、大便溏瀉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