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敏

今天的你,戴口罩了嗎,掃健康碼了沒,被測體溫了嗎?已經持續一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讓這些防疫舉措漸漸成為了人們工作、生活的日常,改變著我們曾經的習慣。但顯然,在這些看得見的變化之外,一些看不見的變化也正在發生著。它或許是世界秩序,或許是貿易格局,也或許是市場更關注的產業發展。
疫情之下,市場潮汐涌動,有些產業暫時擱淺,有些卻被推向了更廣闊的藍海。我們不知道那些岸旁的產業何時重新啟航,也不知道那些已經出發的能走多遠,但我們能確定的是,疫情后的世界,將不會再一切如故。
“距離”產生機會
“我宅家、我驕傲,我為國家省口罩”“親戚不走,明年還有;朋友不聚,明年再敘”……在疫情高峰期我們時常能聽到這樣的倡議口號。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隔離、減少人員流動與聚集成為疫情防控的有效方法。于是宅家、減少接觸被寫進了口號,并成為疫情中人們或主動或被動的選擇。
但恰恰也是因為人們必須保持的這份“距離”,給“無接觸經濟”“宅經濟”創造了拔節生長的空間,讓“智能+”大顯身手,而與之相關的一些產業則順勢跑上了快車道。這些產業不僅在疫情期間為維持社會正常運轉作出了貢獻,也有望成為疫后經濟復蘇的新增長點,值得各方關注。
其中,線上產業表現最為搶眼。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以電子商務、遠程醫療,在線辦公、教育、娛樂等為代表的在線業務,為人們提供了在線完成大多數工作、生活所需的可能。從面對面到屏對屏,在這種趨勢下,許多傳統產業線上化、數字化的步伐將大大加快。
而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除了為線上產業做加法,在此次疫情中也成為了抗疫工作者的得力助手。從紅外線成像無接觸快速測溫,到輔助診斷技術;從疫情的科學追蹤與研判,到智能機器人協助防疫工作等,基于大數據與云計算的人工智能應用,不僅降低了抗疫工作者的感染風險,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將以科技賦能日后的醫療診治工作。市場方面,智能家居、智能快遞柜、智慧城市、智能工廠等,也在這次疫情的洗禮中得到了進一步重視。
當然,疫情讓普通人更為重視的是自己的健康。因此,防護用品、健康保險、健康輕食及健身等所屬的大健康產業得以積蓄發展能量。而直接響應抗疫需求的高端醫療設備制造,和以高通量測序技術為基礎的基因產業,也迎來了新一輪爆發式發展的契機。
總體來看,數字化、智能化、健康化將是疫后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但實際上,這些趨勢在疫情暴發前就已有顯露,很大程度上,疫情不過是加速了這樣的進程而已。
是世界的機會,更是中國—東盟合作的機會
在數字化、智能化、健康化的趨勢下,諸多產業領域所釋放的投資機會顯然是屬于全世界的。但對于較早有效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以及新興市場東盟而言,其中還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實際上,東南亞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藍海,其巨大的潛力沒有人能忽視。據谷歌、淡馬錫與貝恩公司發布的《2020東南亞數字經濟報告》顯示,2020年以來,東南亞互聯網用戶總規模已達4億,互聯網普及率突破70%。在疫情助推下,東南亞互聯網用戶的平均在線時長從之前的3.7小時/天,上升至最高4.7小時/天。報告還指出,到2025年東南亞互聯網經濟GMV(成交總額)預計會超過3000億美元。
在此基礎上,在線產業在東南亞表現得十分活躍,獨角獸加速鞏固地位,初創者搶抓機會。而背后,阿里巴巴、騰訊、滴滴、京東等中國企業已經在資金、政策和人力方面布局東南亞在線市場。特別在電商領域,隨著物流、通關、支付、售后等環節的進一步完善,未來,跨境電商有望成為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新的增長點。
而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中國—東盟正在加強建設智慧城市方面的合作。2019年,中國與東盟發布了《中國—東盟智慧城市合作倡議領導人聲明》,以支持中國城市和東盟智慧城市建立伙伴城市關系,推動在政策研究、標準制定、技術創新、市場共享、人才培訓等領域的合作。目前,中新兩國已在中新蘇州工業園區內進行智慧城市試點合作,跨出了雙方共建智慧城市的第一步。
在文萊,中國華大基因則通過在當地組建新冠病毒快速檢測實驗室——“火眼”實驗室,走出了兩國健康產業合作的新路子。該實驗室從計劃到竣工,只用了不到14天的時間。2020年3月30日,該實驗室正式運營,這也是華大基因在東盟國家建設的第一間“火眼”實驗室。為此,華大智造貢獻出了高通量自動樣品制備系統MGISP-960以及病毒RNA提取試劑,這套設備可以快速診斷文萊的新冠病毒病例。“我們非常感謝華大基因支持我們建設‘火眼實驗室,這將使我們目前的檢測能力提高約4倍。”文萊衛生部長拿督伊山姆說。除此之外,疫情催化下的疫苗及相關科研合作,也將助力中國—東盟自身健康產業的持續發展。
走得快,還要走得遠
疫情暴發前,數字化基建的日益完善、人工智能技術的迭代進步、生物科技的不斷突破,是疫情暴發后相關產業得以加速發展并為社會服務的基礎。這些基礎也將為產業未來的發展提供保障。疫情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人們的消費習慣與思維模式,給一些新興產業提供了市場教育的機會,但這并不意味著疫情過后,產業增速會一直身處高位。
那么在后疫情時代,這些習慣和思維對消費者的影響還有多大,市場教育好后誰能真正摘到果實,則更為考驗場上選手的能力和耐力。但總的來說,加強基礎性建設,注重產品的品質與安全,提升品牌的影響力及價值,推動產業規范化進程是產業長遠發展萬變不離其宗的要領。
18年前,非典疫情后的淘寶迎來了成單量的第一個大爆發;攜程受累于出行需求的驟降,險些破產,但還是等到了疫情結束后的“報復性消費”,訂票量200%增長的那天。我們今天身處的時代,產業更多元,技術更先進,當然,形勢也更復雜。或許10年后我們再回頭看,會瞥見產業變革的伏筆,會遇見一批新的行業領袖。時代也許會眷顧那些抓住了機遇又認真堅守的人,而剩下的,終將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