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經仁



新加坡本地歷史最悠久的幼兒園——星洲幼兒園(以下簡稱星幼),2021年慶祝創校100周年紀念。這家幼兒園由中華教會長老會屬下的禧年堂創辦,禮拜堂興學辦校百年,引人注目。而禧年堂早在19世紀末建堂以來,就關注本土的文化教育,致力于提高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為新加坡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創立星洲幼兒園
1920年,從中國湖北南來新加坡當教師的徐東藩,發現這里并不重視幼兒園教育,于是極力游說教會創立幼兒園,結果獲得教會認同,隨后禧年堂投入了興校的忙碌工作中。
創校期間,徐東藩負責起草宣言,連同鄭聘廷牧師、陳令典牧師等人,四處尋找贊助人籌募款項,1921年星幼成立。環顧當時,新加坡還未有任何幼兒園,星幼因此順理成章成為新加坡的第一所幼兒園。
禧年堂成立幼兒園的最大意義,是后來也帶動其他學府紛紛設立幼兒園,包括崇福女校幼兒園(1932)、南洋幼兒園(1934)與建國幼兒園(1938年),使得新加坡打開幼兒教育的風氣,擁有完整的教育體系。
幼兒園深受家長歡迎,星幼原有的一個平房已經不能滿足需求,使得禮拜堂決定擴建校舍。后來經費與場地不足,多虧閣約翰牧師呈函給當時的政府,最終不但獲得政府撥地,還承擔一半的建造費讓禮拜堂順利建成,新校舍在1925年落成,就位于禮拜堂鄰近的道拉實街(Tras St)。
由于新校舍場地寬敞,促使禧年堂又增設小學部,讓在幼兒園修讀的畢業生,可以直接升上小學。
根據1949年的統計,星幼總校的學生數目多達1600多人,連同設在歐南路新蓋的禮拜堂分校則有2000多人,是當時規模宏大的學校。不過,小學部在20世紀70年代末,因招收人數日漸較少而關閉了,但是幼兒園仍然保留。
星幼目前仍附屬在禧年堂內,而禧年堂則坐落在歐南路。
開創星洲書報社
1897年,新加坡長老會改聘鄭聘廷牧師前來新加坡主持教會,他初來時住進翠蘭亭的禮拜堂內,天天目睹東方學校的學生進出,了解民眾具有高度的求知欲望。他也發現,當地民眾基本上都是文盲,因此想方設法,要為民眾提供學習與進修的機會。
1902年,他在克羅士街38號物色到地點,開創了一家書報社——星洲書報社。它類似今天的圖書館,提供大量的書報雜志給民眾閱讀,從中學習新知、了解時事,打開民智。
1905年初,長老會在丹戎巴葛路擴建的禮拜堂落成,禮拜堂樓高兩層,樓下是崇拜大殿,樓上是按照教會傳統保留為牧師的起居處。不過,鄭牧師把大部分的場地騰出來作為書報社新址,以便有更大的空間來收置書報刊物,容納更多人前來學習,或者用作其他文化交流學習活動,例如開辦講座等等。
孫中山參觀星洲書報社
鄭牧師果然高瞻遠矚,他結識的一班好友——同盟會的會員,后來就借這個場地聚會辦講座,吸引許多市民前來聽講,了解時事進展,特別是當時正值中國政治風云變幻,人民陸續起義,籌謀推翻腐朽的清政府,因此吸引廣大市民前來聽講。
鄭牧師夫人黃碧玉在1955年禧年堂慶祝建堂50周年出版的紀念刊中,就有一篇《50年來話滄桑》的文章,回憶當時講座的情景:
每禮拜一,同盟會在書報社開會,請社會名流演講,赴會的人有兩三百,擠得樓梯口都是。我與孩子們倒茶倒水,忙得不亦樂乎……
鄭牧師育有七男二女,他在1944年辭世,享年72歲。鄭師母則在1957年安息,高壽90歲。
1905年秋,這個書報社更迎來一名特別貴客——同盟會最高領袖孫中山,當時,他在張永福、林義順、陳楚楠等新加坡同盟會領袖的陪同下到訪。孫中山參觀后,對這樣書報社的概念十分賞識,并叮囑新加坡的領導善用這樣的組織,培養革命領袖,同時也協助傳播革命思想。
禮拜堂長老楊惠平在紀念刊中的《本會史略》一文中,也記載書報社受歡迎的情景:
“此后,中國國內的革命領袖如胡展堂、張繼、居正、田桐等,南來鼓勵革命,必蒞會演講,冠蓋往來,一時稱盛。”
書報社的概念很快也傳開,除了新加坡的同德、公益和開明等書報社外,印度尼西亞、馬來亞、緬甸各大城市,都紛紛仿效成立,數目一共有150家之多。它最終演變成中國海外的革命勢力,對后來孫中山成功推翻清朝政府,起著極大的功用。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名義,對星洲書報社頒發“優等旌義狀”,以表揚鄭牧師的貢獻。
孫中山多次入境停留新加坡時,觀察到新加坡女子普遍缺乏接受教育的機會,于是倡議建設女校。之后,作為孫中山的忠誠追隨者,鄭牧師與另一名牧師陳令典等人積極參與創校工作,最終創立本地第一所女校——中華女校,時為1911年9月15日。學校成立后不到一個月,中國也傳來好消息,辛亥革命在武昌起義成功,清朝最終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