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敏


“通過在線平臺,我可以發布信息、作業、課件,如果題目設置得當,系統還會自動評分,有誰欠交作業或者拿多少分都一目了然。同學們想復習老師教過的內容,也能隨時回頭查閱?!蓖蹩惮|對本刊記者這樣說道。作為馬來西亞雪蘭莪州一所中學的教師,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在線給同學們上課,已經成為王康瑋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
疫情下“停課不停學”的要求,讓諸多學生與“王康瑋”們在家上起了網課,而在師生間搭建溝通橋梁的在線教育平臺,則借此迎來了爆發式增長的契機,收獲了投資的熱度。我們看到,無論是在相對成熟的中國市場,還是潛能巨大的東盟市場,都不乏熱情的資本。然而,當我們進入后疫情時代,不再“停課”的教育市場對在線教育的期許,顯然遠不止“熱”而已。
在線教育的東南亞藍海
在被譽為千島之國的印尼,散布著成千上萬個島嶼,教育質量在大都市、小城鎮和鄉村之間的差距非常大。優質的教育資源集中在雅加達等大城市,在偏遠的鄉村,孩子們甚至會因為住得離學校太遠,而沒有上學的機會。實際上,這樣的情況在不少國家中都依然存在,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追求,對教育公平的訴求從未淡出人們的視野。而在線教育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有望縮小這其中的差距。
如果說推動教育公平是在線教育希望追求的社會效益,那么“終身學習”理念下催生的各年齡段的學習需求,則是在線教育蓬勃發展的市場動力。在兩者的驅動下,疫情暴發前,在線教育已經在包括東盟國家在內的世界多國有所發展。而2019年明星資本的加速涌入,無疑讓東盟在線教育產業成為投資市場中一顆閃亮的新星。
這一年,全球首屈一指的私募基金美國泛大西洋投資集團(General Atlantic)和紀源資本(GGV)領投了印尼在線教育平臺Ruangguru1.5億美元的C輪投資,這也是目前東盟在該領域里最大的一筆融資。此外,新加坡私募股權公司Northstar 向另一印尼在線教育創業公司Zenius Education注資了2000萬美元。
資本的投注自然不是拍腦袋決定的。在東盟市場,在線教育不僅得到部分政府的支持,應試教育的環境、日益高漲的互聯網普及率、中產階級的不斷擴大、大量年輕人口對教育培訓的需求等也是資本選擇東盟在線教育的因素。人們甚至認為下一個東南亞的獨角獸有望出現在該領域。
在此背景下,游入這片藍海的選手越來越多,新加坡、印尼成為東南亞在線教育創投最活躍的國家,泰國、馬來西亞、越南也正迎頭趕上。與中國的在線教育平臺類似,東盟市場上的在線教育平臺也主要集中在基礎教育(K12)階段,成人教育則主要涵蓋外語、樂器、計算機等門類。除了為用戶提供錄播的教學內容、模擬測試題等,許多平臺借助高新科技的應用,增強了在線課堂的互動性,提供了在線解題指導、私教對接、小班互動課、大班直播課等服務。而這些服務,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也成為了線下教學活動繼續開展的“線上保障”。
疫情按下了“加速鍵”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作為印尼最大的在線教育平臺,Ruangguru一直在穩定增長。等印尼采取停課舉措后,該公司網站的訪問量迅速從每月750萬人次增加到1100多萬。而被按下“加速鍵”的可不止Ruangguru一家。
根據谷歌、淡馬錫、貝恩公司發布的《2020東南亞數字經濟報告》顯示,東盟各國學校的封鎖政策使得Top5的教育平臺App獲得了超3倍的下載量。該報告還指出,2020年,東南亞地區新增的4000萬互聯網用戶主要涌入了教育、雜貨電商和借貸這3個服務領域;其中,教育占到了當前細分市場用戶規模的55%。
在這一輪加速增長中,不少新的投資者也抓緊“上車”。2020年2月,“家教界的滴滴”Snapask獲得了新加坡Asia Partners和韓國Intervest領投的3500萬美元的B輪融資,用以開拓越南、新加坡等東盟市場。
而校方需求的釋放,不僅降低了在線教育平臺的獲客成本,開拓了平臺從C端到B端(從個人客戶端到群體系統型工作軟件)的新業務,更重要的是讓更多學生、家長、校方在這段不得不體驗的在線教育經歷中,提升了對在線教育的接納度。
顯然,能減少通勤時間、能隨時隨地聽課或反復觀看,提供個性化定制的內容、趣味性的形式、在線互動及共享優質師資等優點,讓在線教育為“困在家里”的學習者們提供了更便捷、多元、有趣的學習方式。對于一些教師而言,過去他們需要追著趕著不同程度的學生一齊向前,而在線教育將學習的主旋律變成了自我指導和相互合作,這讓老師可以把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指導方面。
但在線教育也并非全能的。相對于主流的面對面教育,在線教育在社交、學習監督、學習氛圍、成果認證等方面有所欠缺。上課、考試、畢業仍將是未來教育的主流,但線下教育與線上教育的加速融合終將是大勢所趨?!熬€上教育的發展趨勢已經形成,而且因為這次疫情,線下和線上教育不再是一個二選一的選題,未來在線教育一定會成為學生學習中的一部分。”Snapask的創始人Timothy這樣說道。
至于能成為人們學習中多大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在線教育產業自身的完善與進步。
在線教育還得教育“在線”
盡管中國—東盟在線教育的發展勢頭十分強勁,但市場遠未定局,許多平臺都尚處于創業期。但有意思的是,我們發現這些平臺無論是發家于東盟某一國家,還是中國,他們大多都將事業版圖放在了中國—東盟區域,甚至是整個亞洲市場。而這或許是基于相似的文化和需求。“在學習是為了更好地應試,考試成績決定學校優劣、甚至人生前途和家庭幸福的國情和理念的驅動下,應試教育在亞洲跑不掉。”活水資本的創始合伙人Randolph這樣表示。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和需求下,用戶選擇在線教育平臺時,關注的重點無非是價格、學習成效和口碑。疫情前如此,疫情后也大體沒變。疫情只是給行業投下了一枚催化劑,要在后疫情時代仍能產生“化學反應”,在線教育企業還是得緊緊把握用戶的需求。畢竟疫情后,在線教育所面對的競爭對手除了其他同類平臺,還有線下龐大的教輔、培訓機構。只是單純地把線下課堂搬到線上,用戶為什么不選擇在線會議平臺呢?
具體來說,價格方面,在線教育較高的獲客成本讓它在支出上與線下教育機構相比,優勢并不明顯。如何通過自有流量實現用戶轉化,通過周邊產品開發拓寬盈利來源,以降低“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溢價,是眼下在線教育企業亟待思考的問題。
其次,教育試錯成本較高的特殊性,讓學習成效成為用戶最關切的硬指標。目前,不少在線教育平臺已嘗試在教學過程中加入班主任考評、監督機制,引入相關認證標準,來力求企業有業績的同時,用戶們也有成績。
而優秀的師資和精華內容將成為平臺最核心的競爭力,這不僅是在線教育平臺區別于在線會議平臺的優勢,也是增加用戶粘度和提升口碑的關鍵。此外,高新科技的加持以及“大魚吃小魚”的集中化趨勢,也將是在線教育產業未來發展可見的一些方向。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作為一項偉業,當然不能只單純地當成一門生意來做,更不應成為掙快錢的地方。重視教育本身教書育人的本質,不僅是社會對在線教育的期許,也是企業長久發展的根基。正如中國《人民日報》發表的評論所言:只靠砸錢堆不出好課程,在線教育首先要教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