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霜霞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的形勢之下,與病毒賽跑的新冠疫苗已成為了全球防疫的最佳武器,為推動全球抗疫工作帶來巨大動力。當越來越多的新冠疫苗出現在全球新冠疫苗的隊列中,處在第一梯隊的中國疫苗正跨海越洋,助力全球抗疫。此次“走出去”的中國疫苗在這場全球抗疫中備受認可,中國疫苗產業也乘勢而上,凸顯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中國疫苗為全球抗疫帶來“及時雨”
嚴峻的新冠疫情推進著全球疫苗以創紀錄的速度研發問世、投入使用。目前,全球已獲批上市的新冠疫苗主要包括美國輝瑞新冠疫苗、英國阿斯利康疫苗、中國國藥集團疫苗、中國科興疫苗、俄羅斯“衛星-V”新冠疫苗、印度Covaxin新冠病毒疫苗等,主要集中在滅活病毒疫苗、病毒載體疫苗、重組蛋白疫苗和核酸(DNA與RNA)疫苗幾種技術路徑上。
在全球新冠疫苗的“貨架”上,綜合能力處在第一梯隊的中國疫苗格外“搶手”,眾多國家陸續下單,簽署采購合同,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東盟國家。
據埃菲社報道,中國國藥集團、科興公司和康希諾生物公司研發的新冠疫苗正在非洲、東南亞和拉丁美洲投入使用,歐洲國家中,塞爾維亞和匈牙利也使用了中國疫苗。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發布會發言人郭衛民表示,截至2021年2月底,中國向69個國家和2個國際組織提供疫苗援助,向28個國家出口疫苗,這個數量還在增加中。
在這場全球抗疫“大戰”里,中國研發的疫苗,其可靠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在當前全球數十種新冠疫苗中出類拔萃。無論是自身抗疫成效還是對疫苗的研發能力,中國亮眼的表現為全球抗擊新冠病毒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為全人類跑贏新冠病毒獲得了寶貴的時間。
“后起之秀”的亮眼表現
一直以來,國際疫苗的舞臺上選手并不算多,業務主要集中在英、美、法三國的幾大巨頭中。中國的疫苗產業起步相對較晚,仍有不少空白領域有待挖掘。而近幾年,中國疫苗產業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為疫苗產業規模化、規范化發展提供了保障,也為中國疫苗在此次新冠疫苗研發的舞臺上嶄露頭角做足了“臺下功”。
于是,我們看到在此次全球新冠疫苗研發的隊列中,中國始終處于全球第一方陣。相關企業在核酸檢測試劑、臨床療法等領域也實現了新突破。
中國科技部部長王志剛2021年2月26日介紹,中國疫苗研發5條技術路線并行推進,7款進入Ⅲ期臨床,4款獲批附條件上市。11種藥物或治療手段進入診療方案。中國參與世界衛生組織10個工作組,與美、歐、亞、非、拉美、加勒比等國家開展科技抗疫交流合作,分享最新成果,提供中國方案。
2021年3月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發布會發言人張業遂表示,到目前為止,中國已有17支新冠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此外,中國疫苗還通過提供授權,與別國合作在當地直接生產。這種“合作生產”的方式縮短了疫苗的運輸距離,能進一步降低疫苗的運輸和倉儲成本,方便了其他國家就地生產并接種。
能走穩也能走遠,中國疫苗產業未來可期
疫情帶來的沖擊無法回避,但某種程度上,這也給中國醫藥行業,包括生物制品行業與疫苗行業的下一步發展帶來了契機。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疫苗行業協會成員企業積極參與到抗擊疫情中去。據悉,2020年中國疫苗行業協會有13家會員企業開展了新冠疫苗研發,其中8家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中國疫苗行業協會會長封多佳介紹,中國現已布局新冠疫苗生產線18條,到2021年年底,預計中國生產的新冠疫苗總產能將會超過20億劑,到2022年年底有可能突破40億劑。
封多佳還稱,不包含新冠疫苗,2020年中國疫苗的產業規模達到了350億元人民幣,總產能是7億劑,這個規模大概是全球疫苗市場的16.4%。
業內人士表示,2021年中國新冠疫苗的年產能將達此前全國疫苗總產能的近3倍。在新冠疫苗的帶動下,行業將迎來高速增長,中國疫苗占全球市場的份額有望大幅提升。此外,4價流感疫苗、手足口病疫苗等自費接種疫苗,在國內還有非常廣闊的空間。
中國無疑已經是疫苗生產大國,疫苗行業整體水平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但要成為疫苗生產強國,中國還有較長的路要走,而此次新冠肺炎疫苗“走出去”無疑是“萬里長征”中十分重要的一步。走在上坡路上的中國疫苗行業,未來該如何行穩致遠呢?
疫苗行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是科技創新。正如封多佳所說,以新冠疫苗為代表,中國疫苗正在以更大的規模、更快的速度走向世界,這必然對傳統的世界疫苗市場產生影響,供需雙方都有一個逐步了解和適應的過程。對中國疫苗行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中國疫苗行業必須做到質量符合國際標準,服務順應國際市場,強化服務全球公共衛生的意識,才能讓疫苗產業在關系生計的同時,更關系生命的尊嚴。
未來,中國疫苗行業還需要進一步出臺疫苗行業發展規劃政策導向、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科技創新能力上的差距、滿足疫苗生產企業在產業鏈的某些環節上的供給自主。在這些方面多下功夫,中國制藥才能真正成為全球公共產品,才能為全球公共衛生事業貢獻更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