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萍萍

中風是中醫對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統稱,是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不利、偏身麻木,甚至突然昏撲、不省人事等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病癥。中風因其高發病率、高致殘率及高死亡率,在現代醫學臨床診療中頗受重視。
既然被稱為中風,此類疾病自然與“風”脫不了干系。“風”之為病,有外風、內風之別。外風指自然界中外感之風邪。內風自內而生,多由臟腑功能失調所致,與肝的關系最為密切。
歷代醫家對中風致病機理,各有闡述。
“內虛邪中”的外風論是《黃帝內經》的主要觀點。提出體虛是內因,風邪是外因,認為先正氣虧虛,而后風邪乘虛人中,留滯經脈,筋脈肌肉失養,進而出現半身不遂等病癥。同時,《內經》對五臟病變生風所致中風也有詳盡的論述,認為五臟病變化風,內風擾動致體內氣血逆亂而致中風。隋代醫家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強調中風病由氣血偏虛,風邪入侵所致。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認為中風之病,有外風、內風之殊,指出了中風是因正氣先虛,后外中風邪致氣血逆亂使然。這兩者觀點與《內經》思想異曲同工。
唐代孫思邈認為“風自內生”。《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指出:“夫中風者,皆因陰陽不調,臟腑氣偏,榮衛失度,血氣錯亂,喜怒過傷,飲食無度,嗜欲恣情,致于經道。”其中闡明各臟中風的特點,辨五臟用藥,主張冶內風為主,內外風兼顧。
金元時期普遍主張內風學說,劉河間的“熱極生風”,李東垣的“正氣自虛”,張從正的“厥郁生風”,朱丹溪的“濕痰生熱”等等,皆認為內風是中風病的主要病因。清代葉天士提出“肝陽偏亢,內風時起”,更是深化了對內風致病的認識。
到了近現代,完成了由主治內風向內外風并治的轉化。雖然不同時期的醫家,對內外風致病的論述各有側重,但并未將內外風理論完全孤立開來,內風外風共同致病仍是臨床診療的基本思路。
中醫在中風的治療上有獨到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藥、針灸、推拿按摩等。
中藥
中風病機復雜,故在臨床治療中,需準確辨別病因病機,給予對應的祛風、化痰、清熱、活血、補虛等治法。因風邪貫穿在中風病始終,故在辨證基礎上,可加入風藥同治。外風為病,當疏風祛邪、扶助正氣,可加羌活、獨活、防風、桂枝、細辛、全蝎、蜈蚣、海風藤、桑葉、菊花、桑枝、秦艽、僵蠶、地龍、葛根等。內風為病,多與風陽上擾、陰虛生風、痰熱風動有關,故在治本基礎上加鎮潛、平肝、熄風之品,如龍牡、桑葉、菊花、天麻、勾藤、地龍、僵蠶、白蒺藜之屬,起到平肝潛陽,熄風通絡之功。

針灸
針灸治療原則,在辨證論治基礎之上,根據癥狀進行穴位加減。半身不遂者,取肩髑、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伏兔、陽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侖、太沖等穴。口角歪斜者,取地倉、頰車、合谷、內庭。中風閉證可選十二井穴、水溝、太沖。中風脫證選關元、神闕培本固源。頭皮針是全息理論在頭部的應用,可選頂顳前斜線、后斜線、頂旁1線和2線、額中線等,針刺時輔以肢體運動,間歇動留針行針,達到較好的臨床療效。
其他中醫療法
在中藥、針灸等治療的基礎上,還可給予推拿、按摩、拔罐、導引、熏蒸、穴位貼敷、穴位注射等多種手段,治療均在辨證基礎上展開,或祛風,或清熱,或補虛,或活血,或化痰,來共同治療中風病。
中風后的功能恢復,有一定的規律。病人軀干和四肢近端功能恢復較早,可開始練習翻身、靠坐、獨坐,進而進行站立,再逐漸恢復行走。下肢比上肢恢復得早,大關節比小關節恢復得早。肢體恢復也是從近端到遠端逐漸好轉,下肢:髖部一膝部一踝部一足趾。上肢:肩部一肘部一手腕一拇指。
康復開始的時間越早越好,只要病情穩定,就可以開展康復訓練。前3個月是最佳康復時期,3個月后活動能力的改善相對緩慢,進展較為穩定。到6個月時,患者的功能基本穩定,繼續鍛煉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