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達是湖南溆浦人,早年靠寡母含辛茹苦拉扯著讀完小學、中學后,考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任編輯。任職期間,工作之余他辛勤筆耕,每天不寫到1500字不罷休。
1930年,向達到北平任北平圖書館編纂委員會委員。他利用館藏的豐富文獻,著重于敦煌俗文學寫卷和中西文化交流等領域的研究。翻譯并于1930年發表了《斯坦因黑水獲古記略》《斯坦因敦煌獲書記》,又著手翻譯勒柯克的《高昌考古記》和斯坦因的《西域考古記》。他同時利用新材料,提出新觀點,發表了一批中外文化交流史和敦煌學的論著。
正是在這里,向達開始了中外文化交流史和敦煌學的研究。他完成力作《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1933年刊于《燕京學報》專號),奠定其在學術界的地位,從此在中西交通、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卓然成家,為中外學界所矚目。
1937年末,向達訪問巴黎、柏林、慕尼黑等地科學院、博物館,考察各處竊自中國西北地區的壁畫、寫卷等藏品。在巴黎期間,著重研究了法國國立圖書館收藏的敦煌寫卷,抄錄了明清之際來華耶穌會士有關文獻等。他撰寫的《倫敦的敦煌俗文學》和《倫敦所藏敦煌卷子經眼目錄》等文,為學術界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料,把國內敦煌學的研究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1938年,向達攜帶著抄錄的幾百萬字的敦煌資料,回國。
回國后,向達先在遷到廣西宜山的浙江大學史地系任教,不久轉任昆明西南聯大歷史系教授兼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導師。向達代表北京大學于1942年春經河西走廊到達敦煌,考察了莫高窟(千佛洞)、萬佛峽等。所到之處,向達都一一詳細考察,并將考察過程和結果,記錄在名為《西征小記》的書中。向達以科學考古與文獻相結合的方法,對敦煌石窟進行開創性的研究,因此他被譽為開創“敦煌學”的先驅。
(摘自《人民政協報》4.1崔鶴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