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翔 李雅鳳 朱玉珍


摘? 要: 為預防并減少中小學體育傷害事故,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對105份裁判文書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案例中傷害事故呈現出一定的學段特征、項目特征和損傷特征,這是由事故責任承擔主體直接或間接導致的。基于對文書中責任承擔主體的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以下風險規矩策略:學校要強化場地器材檢查制度,建立學生健康檔案,加強安全教育管理,完善校內醫療救助體系和體育保險制度;教師要時刻緊繃安全弦,提升敬業精神和緊急救助能力;學生要增強安全意識,遵守學校安全規則,規范體育參與行為;家長要增強安全運動和家校共育意識。
關鍵詞: 中小學體育;體育傷害事故;事故特征;風險規避
學校體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建設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的重要工作。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室、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指出把學校體育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尤其是將體育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改進體育中考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辦法,逐步提高分值。2020年10月16日,教育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體育衛生和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指出,體育中考要逐年增加分值,達到跟語數外同分值的水平。2020年12月3日,云南省教育廳正式向社會發布《云南省初中學生體育音樂美術考試方案》,確定中考體育100分。
國家對學校體育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運動與風險并存,大量體育傷害事故給學校帶來很大的挑戰。2019年,《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完善安全事故處理機制 維護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的意見》提出:突出“預防為先”,加強學校安全事故預防,從源頭上減少安全風險。但運動損傷的不可預測性,是學校體育工作中的主要隱患。尤其是致殘的體育傷害事故,引發了學生家長和學校、體育教師之間的法律糾紛,不僅給學校、學生和家長帶來傷害,更給學校體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帶來負面影響。
本文以2017—2019年的105例中小學體育傷害事故案件為研究對象,對裁判文書內容進行分析,明晰中小學體育傷害事故的整體特征,并基于此提出有針對性的風險規避策略,旨在預防或減少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促進我國中小學體育的健康持續發展。
一、中小學體育傷害事故的已有研究
中小學體育傷害事故是近年來學校治理領域的熱點主題之一。1 重慶市18所中小學生體育事故調查結果顯示,事故發生率逐年增加,數量從多到少分別為初中、高中、小學,體育課最易發生事故,其次是課外體育活動和比賽,損傷類型有骨折、扭傷、出血等2;新疆地區民族中小學體育風險發生率由高到低依次為體育訓練與競賽、體育設施與環境、體育教學;年齡與發生率呈正態分布,四至九年級易發生事故;男生比女生易發生事故,易導致事故的項目為籃球和足球。3 學校體育傷害裁判文書顯示,事故集中在初中階段,同場對抗類項目最易導致運動傷害。4 研究結果呈現出一定的地域特征和時空特征。
事故發生的原因主要包括:運動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險,場地設施存在隱患,醫務監督不力5;學校管理制度不健全,體育教師出現嚴重錯誤和過失,學生不遵守紀律6;體育教學經費投入不足,缺乏運動知識,教材、場地安排不合理7;學校未能盡到教育、保護、維護和管理等職責8;與運動項目和意外有關9;校方安全管理存在明顯缺陷,體育教師有主觀過錯,場館存在安全隱患,學生衛生保健制度不健全10。上述研究從不同方面分析體育傷害事故發生的原因,并給出一定的預防措施。
也有學者從不同視角對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司法實踐進行了研究,指出此類案件屬于高發案件,學校無過錯則依法不應承擔法律責任,專門保險值得推廣11;明確體育傷害事故的責任該由誰負責是問題解決的關鍵,結合我國侵權責任的法律,對事故責任構成和歸責原則等進行了分析12;建議以法律保障和構建保險體系等方式對此類事故進行保障13;基于對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法律法規的系統研究,確定了歸責原則,明晰了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法律責任,提出預防對策14;通過對校園體育傷害個案裁判書適用法律的分析,發現自甘風險原則不能阻卻侵權責任的違法性,只能證明侵害方不具有過錯15;司法訴訟中,學校與學生是教育管理關系,學校擔責數量多,在事故過錯認定中適用“中等”客觀標準,法律適用主要援引《侵權責任法》,但也有爭議和錯誤16;校方責任追究中存在如下問題:校方權利與責任失衡,注重有無責任考量,缺乏責任大小標定,超限保障學生權益,忽視校方權益維護等。基于此提出追究限度17;但對30部相關地方性法規研究發現,各地方彰顯特色,歸責原則殊異,據此建議確定學校6個方面過錯認定標準,堅持政府負責、家校共建原則細化各方責任及類型等。1
綜上所述,關于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研究或聚焦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給出事故原因和預防措施,或側重于司法實踐和法律歸責。為減少甚至避免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深入探索如何規避風險、進行安全運動是研究的關鍵。
二、研究方法
1.樣本來源
本研究以中國裁判文書網為平臺,運用高級檢索功能,案件理由為“學校”“運動”“傷害”“體育”,時間段為“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最后檢索日期為2019年3月7日,共檢索到138份裁判文書。依據研究目的,剔除無關文書,最終以余下的105份文書作為樣本來源。
2.研究方法與過程
本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以體育傷害事故案件為研究對象,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檢索并下載體育傷害事故案件的司法裁判文書,人工篩選與研究目的無關的文書,確定最終納入分析的文書。然后采用案例分析法,對裁判文書進行內容分析,析取各學段、各年級、各性別及體育課、課外活動、課間活動的事故發生數量,以獲得學段特征;提取不同年級引發事故的運動項目、事故原因、主體責任等內容,以獲得項目特征;梳理不同年級的損傷類型、損傷部位等,以獲取損傷特征;綜合分析引發事故的責任主體及其具體行為,篩選各案例的風險來源和主體責任。利用EXCEL 2016軟件,將案例內容分條錄入軟件,轉換為表格內容;并以此為基礎分別探尋事故的學段、項目及損傷特征,通過計算、統計出數據表格。最后采用對比、分析、綜合、歸納等方法,對結果進行邏輯分析。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1.中小學體育傷害事故的整體特征
(1)學段特征
初中階段的案例數為61起,占58.10%,是事故高發階段。其中,九年級事故發生率最高,而小學和高中的事故發生比例較低。另外,男生發生事故的比例達68.57%,且各學段男生比例均高于女生。
105份案例中,98.10%發生在學校內。其中,體育課上發生事故51.43%,是事故高發時段,尤其是小學和初中階段。課外活動和課間休息期間,學生之間打鬧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
(2)項目特征
為詳細呈現事故的項目特征,對引發事故的運動項目進行梳理,發現小學階段事故項目最分散,高中最集中,初中階段數量最多。小學階段,足球是造成事故最多的項目;初、高中階段,籃球導致事故最多。三個學段中,籃球是第一高危項目,足球、跑步次之。
結果顯示,被撞、被推、被絆等身體接觸引發的損傷比例高。小學階段的28份案例中,身體接觸導致的損傷13例,約占總數的46%;跑步摔倒、跳高摔倒等非身體接觸損傷7例,約占25%;與器具接觸損傷5例,約占18%;平行梯等高處掉落3例,約占11%。初中的61份案例中,身體接觸導致的損傷32例,約占總數的52%;跑步和跳高摔倒等非身體接觸損傷14例,約占23%;與器具接觸損傷7例,約占11%;從雙杠摔下等高處掉落4例,約占7%;猝死3例,約占5%;場地器材不合理1例,約占2%;高中的16份案例中,身體接觸導致的損傷14例,占總數的87.5%;跳遠摔倒、足球救球摔倒2例,占12.5%。
(3)損傷特征
骨折是各學段最常見的損傷類型,高達59.05%。初中階段骨折數量最多,且低年級為高發學段。頭部、面部是最易受傷的部位,占27.62%。從不同學段看,小學和高中頭易發生頭部、面部受傷事故,初中學生下肢骨折事故發生率較高。
損傷程度可反映事故后果的嚴重性,分為一級到十級。除死亡外,一級傷殘傷害程度最高,依次類推,十級傷殘程度傷害最低。105例事故中,十級及以上傷殘占71.43%,此外,30例案件未做傷殘等級鑒定,雖然損傷程度相對較低,但也會給學生的身心帶來不同程度的傷害,需引起學校和教師注意。從學段來看,小學和初中傷殘比例較高。其中,初中有3例猝死事故,其中兩例由于學生對自身疾病的具體情況不了解,由籃球運動導致猝死;另一例是由于學生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在跑步中倒地猝死。
2.中小學體育傷害的事故責任
結果顯示,案例中傷害事故呈現出一定的學段特征、運動項目特征和損傷特征,這是由事故責任承擔主體直接或間接導致的。對文書中責任承擔主體的具體行為進行深入分析,能夠一定程度上為各相關主體規避運動風險提供借鑒,也為安全教育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
105份樣本案例中,80.95%的事故是由多責任主體導致的,各方的主體責任見表1。樣本中的事故責任承擔主體主要為學生、學校、教師和運動風險,其中學生分為受傷學生和第三方學生,學校又分為學校管理和場地器材兩方面。運動自身風險是事故發生的最大誘因。體育活動是通過身體實踐來實現的過程,本身具有一定的風險。其次是學生風險。受傷學生和第三方學生未盡到安全注意義務引發事故的數量較大。再次是學校管理風險,其中學校未盡到安全教育與組織管理職責的概率最高,尤其是保險公司作為第三方責任人的案例。因校方責任險的賠償前提是事故必須由學校因素導致,即使校方無主觀過錯,法院也會判定學校承擔過錯責任。教師風險中,教師未盡到職責是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
四、中小學體育傷害事故的風險規避策略
風險規避是防范風險的根本手段。1 為便于學校、教師、學生等獲取風險規避的側重點,基于主體責任,追溯體育傷害事故中責任行為的因果關系,形成學生體育活動安全行為策略。
1.學校方面
學校是中小學體育傷害事故發生的主要場所,也是事故責任的主要承擔者,主要體現在場地器材存在隱患、未盡到安全教育與組織管理職責、安全保障制度不健全、醫療救助體系不完善等。
(1)強化場地器材檢查制度
表1顯示,運動的器材存在安全隱患存在于各個學段,這是學校承擔責任的直接原因。學校要配備符合國家安全標準的器材設施,安排專人檢查與維修。案例中有學生從單杠上跌落,因涉案單杠下未使用特定材料設置著陸緩沖層,造成八級傷殘;另一案例中,因平行梯的高度超過國家安全標準,一名小學生從平行梯上跌落,造成十級傷殘。學校及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場地器材的安全問題,定期對場地器材進行全面檢查,及時消除隱患。
(2)建立學生健康檔案,加強安全教育管理
為從源頭上減少事故,要做好學生入學健康檔案,建立健全健康檢查制度。積極跟家長溝通,簽署健康運動協議;加強隱性疾病的篩查,并為此類學生建立特殊檔案,以便學校和教師在日常學習中盡到注意義務,避免事故的發生。
表1表明,學校未盡到安全教育與組織管理職責,未盡到安全提醒和安全保護義務是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要加強各學段學生的安全教育管理,完善應急機制。初中是事故高發期,尤其是九年級有體育中考的壓力,參與運動的頻率高,強度大。2 學生安全意識薄弱,對自己身體情況不了解,多數學生活潑好動,易在打鬧中受傷。中小學體育傷害事故的諸多案例,警示學校和教師要加強安全教育管理,依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安全教育。
(3)完善校內醫療救助體系和體育保險制度
案例顯示,學校送醫延誤和未積極救助是學生猝死的原因之一。因此,學校要完善醫療救助系統,教師定期參加運動損傷急救技能培訓,醫務人員不斷提升醫療水平,以便事故發生后,學校能在第一時間積極實施救助,并及時送醫,從而避免導致更加嚴重的后果。
105份案例中,18份案例有保險公司參與賠償。由于運動自身風險很高且不可預測,法院基于體育運動“人為不可控”的特點,不認定學校、受傷害學生或第三方存在過錯,但會依據“公平責任原則”判定學校或第三方分擔受傷害學生的經濟損失。3 因此,應盡快建立健全學校體育保險機制,以有效降低學校及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充分發揮保險緩解家校矛盾的中介作用。
2.教師方面
體育課是事故發生的主要時段,體育教師需要加強責任心,緊繃“安全”弦,提升敬業精神,及時發現學生行為的潛在風險。此外,教師還要不斷提升突發事故的緊急救助能力。
(1)樹立安全意識
表1顯示,教師未盡到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職責是主要的主體責任。教師要時刻緊繃“安全”弦,在確保場地設施安全的前提下,教師根據不同學段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初中階段最易發生體育傷害,教師針對其“青春叛逆”年齡段的個性心理特征,積極引導,加強安全監控和運動中的保護與幫助;小學生易在打鬧中受傷,教師要反復強調課堂紀律,不斷進行安全教育,時刻做好風險防控;高中生對自己身體的掌控更強,但不可忽視運動自身風險,進一步增強安全意識。
(2)提升敬業精神
主體責任結果顯示,教師未盡到注意安全、注意提醒和注意保護的義務有9個案例,因此,教師要進一步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愛崗敬業。教師要增強責任心,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特點,科學設置課程內容,合理安排教學組織與管理,強調課堂常規,監控體育活動全過程,做好風險防控。對于高風險運動項目,不同學段的體育教師應特別注意,尤其是足球、籃球激烈對抗導致的嚴重的骨折、頭面部損傷等。教師要綜合考慮學段和項目之間的關聯,設計合理的運動方式與組織形式,科學運動。
(3)提升緊急救助能力
案例顯示,因學校和教師未能及時救助,延誤送醫,導致學生死亡。雖然延誤送醫并非是導致不幸發生的直接因素,但學校和教師均要承擔一定的責任。體育運動中的傷害事故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體育教師作為事故第一現場的安全責任人,要有很強的應變能力和緊急救助的能力。事故發生后,體育教師首先要迅速對傷情做出大致的判斷,快速決定是否需要打電話叫救護車,并在第一時間讓其他學生去向學校醫務人員求助,自己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幫傷者爭取最佳治療時間。同時,體育教師要定期參加急救培訓,不斷提升緊急救助的能力。
3.學生與家長方面
(1)增強安全意識,嚴格遵守學校安全規則
表1顯示,受傷學生和第三方學生安全意識薄弱,未盡到安全注意義務是學生的主體責任。學生上課要穿著適合運動的鞋服,遵守課堂紀律,禁止相互打鬧,聽從教師的教學安排,加強運動技能的練習和掌握;課間和課外活動減少打鬧和劇烈活動,并時刻遵守學校安全規則;課后或放學后服從教師和學校的安排,勿私自運動。另外,對自身身體狀況要有清晰的認識,尤其是有特異體質或者身體有疾病的學生,要充分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清楚運動禁忌,并提前告知教師和學校,還要學習運動安全常識,提高風險防控意識。
(2)學生規范體育參與行為
直接參與運動的學生,必須穿運動鞋服,運動前進行充分熱身,聽從教師安排,集中注意力。依據運動項目特征,在進行有劇烈對抗的同場競技運動項目時,人與人之間要保持合理的間距,正確進行身體接觸,推搡、撞擊時控制用力,追跑中注意急停和轉彎。例如,籃球運動中要注意騰空上籃、爭搶籃板球等空中動作和落地動作,防止摔傷和扭傷;足球運動注意鏟球動作規范,傳接球到位,防止被球砸傷、絆倒等;跑步類項目防止撞傷、摔倒、被絆倒和串道等;跳高、跳遠等項目防止摔倒受傷或扭傷;單雙杠、云梯項目要防止從高空跌落受傷。在運動過程中,要規范運動行為,增強安全意識,防患于未然。間接參加運動的學生,要嚴格遵守紀律,聽清楚注意事項,記住安全要領,不得擅自進行教師未布置的活動項目。
(3)家長增強安全運動和家校共育的意識
體育運動本身具有一定的風險,尤其是有激烈身體對抗的項目,發生傷害事故的概率更高。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和不可控性,這就要求學生具有運動風險意識。除了學校和教師自覺加強教育外,家長亦應形成關于運動風險的理性認識,充分認識到體育傷害事故發生的偶然性和不可預測性,自覺加強對孩子運動風險防控的教育,提升其識別運動風險的意識和能力。特別是對于患有疾病的孩子,家長有義務也有必要如實跟孩子說明病情及運動禁忌,同時,告知學校和體育教師,以便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此外,家長有必要配合學校和教師,經常與孩子討論運動風險及有效的防控措施,培養孩子的運動風險規避意識,主動按照學校、教師的要求,進行安全鍛煉。
五、研究結論
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取決于參與主體的風險意識與風險應對能力、運動項目特點、場地器材的安全性、校內安全保障體系等。因此,學校要進一步加強場地器材的安全性,加強安全教育,完善醫療救助體系和體育保險制度。體育教師要緊繃安全弦,研究相應學段學生體育風險意識和風險應對能力,提升敬業精神和緊急救助能力。學生應增強安全意識,嚴格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規范體育參與行為。教師和家長需重視學生規則意識的養成,培養其識別運動風險的意識和應對的能力,使其了解自身身體狀況,明確不同項目的風險特征、體育活動的保護與幫助、運動中同學間的互動規則等。
綜上所述,體育傷害事故的風險規避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其牽扯到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眾多主體,也涉及場地器材、運動項目等諸多因素。在保證學生鍛煉效果的基礎上,盡可能降低風險,這需要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協同配合,及時發現潛在風險,并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甚至避免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從而營造安全、有序的學校體育環境。